宋福
【關鍵詞】 美術教學;興趣;創新能力;創設;釋疑;發揮;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23.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6—0117—01
一、創設教學情境
教師是創設情境的主導者和調節控制者,通過設置一定的情境,可讓學生對美術內容盡快了解,產生探究欲望,明確學習的目標。例如:在“設計花手帕”一課的教學中,農村學生不可能在家里收集各種各樣的花手帕在課堂上展示。于是我就用一些花手帕的范畫將教室布置成商場,以“今天,老師要帶我們小朋友去商場里逛一逛、大街上走一走”導入,引起了全體學生的興趣。接著,我把學生引入“熱鬧的街市”中:“你們看,商場貨架上的花手帕(我事先的范畫)可真多、真漂亮。你能分別給老師和同學介紹一下這些手帕的形狀和圖案嗎?”學生認真觀察后,分別介紹了每種手帕的外形(長方形、正方形、花朵形、扇形……)。然后我示意兩名學生上前分別挑選各自喜歡的手帕并介紹手帕的圖案,說:“我們今天逛街的收獲可不小啊。”再由學生小結:我們認識了各種手帕,有不同形狀、不同圖案。接著,我再要求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這樣的課學生學得主動,思維活躍。在做作業過程中,我發現各式各樣色彩繽紛的手帕出現在他們的畫作之中。學生學會了學習,學會了創造,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教育效果。
對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可從孩子們的心理特征、知識、社會環境、自然(科學)環境等方面出發,引導他們張開想象的翅膀。我的做法是:引導學生多進行添畫、組畫、記憶畫等練習,培養、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教會學生運用發散的思維大膽創新,將課本內容拓寬、畫活。如,在教學“愉快的課間活動”一課時,學生要學會的關鍵是畫面想象、布局、環境襯托及色彩搭配等。我給學生講清楚人物比例后,又啟發他們想象人物的多種姿態:如跑、跳、蹲等,同時我又在黑板上畫出動態線進行引導。學生興致勃勃,躍躍欲試,最后,一幅幅愉快的課間活動圖展現在我的面前。
二、幫助學生探究釋疑
探究過程是學生自我鉆研熟悉教材的過程,教師精心設計所提出的問題,可讓學生的個性在探究中得以充分發展。在學生的相互作用和教師的點撥指導下,其思維由淺入深,提高了學生獨立獲得知識的本領。
如,在“畫房子”一課中,教師不光要教會學生畫的步驟,更要啟發學生獨立創造,畫出一幅有個性的房子。教師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導入,并把農村生活中常見的房子、事物,如蘋果、橘子、香蕉、西瓜、蘑菇等等聯系起來。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把他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東西融入到美術作品中來,認識到美處處存在。教師應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出發,給學生創設參與的時間和空間。
三、讓學生表現發揮
這一環節是學生主體性實踐和認識活動階段,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深化。教學指導時一方面要讓每個學生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又要顧及層次不同學生的表現狀況,有針對性地輔導,使學生對自己能力的提高獲取自信心。那么,如何更好地向農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和繪畫技能呢?筆者認為教師應在課堂教改和技能訓練中來體現,培養學生用線條、色彩、圖像表現自己的意向和技能。例如,在教學“滾動的世界”一課時,我首先在黑板上出示一幅超市背景圖畫,要求學生描繪自己見過的各種圓形東西并將其放在其中,然后我再出示一些他們沒見過的各種圓形東西,擴大學生的視野。隨即,學生運用平日所學的繪畫表現技能開動腦筋開始創作。不到二十分鐘,學生的作業陸續展示在黑板上的“超市”中。通過添添畫畫、剪剪貼貼,一幅美妙的超市縮影展現在學生們面前。
這樣的課不但完成了教材中要求的內容,而且學生的情緒盎然,課堂教學形式活、質量高、效果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豐富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鞏固了學生繪畫技能的學習。
四、進行多樣化的評價
在美術課堂教學當中,不能以太高的準則來評價學生。而是看在畫中是否真實反映了學生的內心感受,是否有新穎的、獨特性表現。要多給予肯定的表揚,少有居高臨下的指責。我做了這樣的嘗試:將整一堂課劃分三個階段。即初始階段:(興趣評價);深入階段:(創意評價);終結階段:(結果評價)。在這一評價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濃厚的興趣、好奇心已轉化為創造性思維。把握好審美尺度,從作品中去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把它作為衡量好差的一個重要標準,那么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得以增強。對于作業的評價亦是如此。
編輯: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