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強
【摘要】多媒體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語文課堂教學手段現代化提供了前提條件。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促進了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隨著中小學信息化環境日趨完善,教學手段也正向著多媒體化、交互式、網絡化發展,多媒體課件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得到學校老師的青睞。它不僅能為學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觀、形象的感性材料,讓學生理解更透徹,思維更活躍,思路更開闊,反饋更迅速;更以生動的形式、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們眼前展示了一幅誘人的前景。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能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有效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就能創設生動的情境,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優化教學過程,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一、運用多媒體,讓學生興趣盎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沒有興趣,被動地學習,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現在的語文教材雖說是圖文并茂,輔助教學資料多樣化,但是一些課文只有簡單的插圖而缺少語音材料,或是圖畫不夠多等,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學中通過生動豐富的素材資料巧妙制作CAI課件,再配上音樂,產生良好的視聽效果,精心營造一個可感可知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大開眼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從課文枯燥、抽象的學習內容中解脫出來,讓他們能夠入情入境地閱讀。
如教學《海底世界》,我就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搜集材料,編輯、制作成精美的教學課件,將海底奇特美麗的景觀和各種各樣的魚類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們臉上露出了驚異的笑容,個個都瞪大眼睛,盡情地觀賞著眼前奇特美麗的景觀,還情不自禁地發出贊嘆。學生如身臨其境,不但真切感受到了閱讀內容,而且有效突破了教學中的重難點,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這樣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學生疑中生趣,于是探究新知識奧秘的心情油然而生。
二、運用多媒體,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豐富的網絡資源及多媒體課件融聲、光、情、景為一體,聲像并茂的特點,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領域,激活并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教學中精心營造一個可感可知的學習情境,就能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閱讀,并能打破時間、空間、地域的界限,馳騁中外,跨越古今,在語文知識的長廊中漫步,與文中的人物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被文中描繪的情景所吸引而沉醉其中,對文中所闡述的道理有所領悟。
例如教學《莫高窟》一課,當學生都為祖國擁有這樣一座藝術寶庫而自豪時,我又點擊了“莫高窟學習網站”,播放了帝國主義列強搶奪文物的視頻。當學生看到這座藝術寶庫被可惡的帝國主義列強破壞時,心中一下子激起了對帝國主義的無比仇恨,群情激憤。這時,我又話鋒一轉,設置疑問:“為什么當時帝國主義列強敢如此猖狂地侵略我國?”學生們紛紛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回顧往昔,珍惜現在,暢想未來,在熱烈的討論聲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得到了升華。
三、運用多媒體,使課堂難點迎刃而解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涉及面廣,而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淺,知識積累不夠豐富,有些教學內容與學生認識實際相差甚遠,這就給教學帶來了難度。而多媒體技術綜合了投影、錄音、錄像、攝影等多種功能,以文字、圖形、圖像、動畫等多種形式,顯示教學信息,刺激學生多種感官,有助于將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直觀,將教師枯燥乏味的講解變成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從而輕松突破教學難點。
如教學《恐龍》這一課,由于恐龍生活的年代久遠,學生對恐龍這種中生代的爬行動物可謂一無所知,這就給講授恐龍的外形、種類和生活習性帶來難度。如果運用多媒體技術,再現出恐龍的生存環境,展現出各種恐龍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教師再加以解說,無疑會大大增強教學內容的形象性。學生就像觀看生動有趣的《動物世界》一樣,輕松愉快地獲得知識,教學的重難點頓時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運用多媒體,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促使學生通過閱讀,感受文字的魅力,體會文學的美妙,領悟智者的思想。因此,語文教師必須重視指導學生通過理解、品評重點詞句來體會文中所包蘊的“情”和“理”。以往要上好一節閱讀課,教師需要搜集大量的圖片、語言片段、音像等資料,在講課時也需要大量的口頭講解,學生對乏味的課文也持不歡迎的態度。現在將多媒體運用于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則大為改觀。
如我在設計《荷花》這一課時,利用多媒體依次向學生展示三幅不同姿態的栩栩如生的荷花畫面,用充滿激情的導語,使學生與作者感情共鳴。抓住“活的畫”質疑:(1)把這池荷花看作一大幅畫,說明了什么?(2)你從“活”字知道這荷花怎樣?(3)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這些荷花充滿活力?(4)是誰創造了這池充滿活力、美如圖畫的荷花?緊接著播放《愛的諧奏曲》鋼琴音樂,配合學生激情的朗讀,使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汲取,并饒有興趣地探求未知世界。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自由地表達出來,體驗了表達的樂趣,增強了創新意識,提高了表達的能力,促進了思維的發展。
五、運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語文教學過程不僅是語文知識的傳播過程,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養過程。多媒體以其強大的交互特性,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傳統的組織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協助者,為學生創設了自主學習的環境,與學生一起去面對學習中的問題,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如教學口語交際《尊師愛生》時,先放映一個小女孩背著書包冒雨向學校跑去的畫面,問:“什么時間,誰在干什么?”“天氣怎么樣?”“沒帶雨具的小同學會怎樣做?”接著放映女教師把自己的雨衣披在小同學身上的畫面,問:“誰看見了?怎么做的?”“他們會說些什么?小同學會怎樣想?”……這樣,把單幅畫面分解后綜合,由靜態變為動態,用連貫的活動投影指導學生觀察,化難為易,寓說話、寫話練習于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融觀察、思維、想象、表達于一體。說話、寫話既有順序又有重點。眼觀,腦思,口說,手寫,多種感官并用,有效訓練學生的說寫能力也就顯得輕而易舉。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打破了教學的時空界限,不但有利于教師的教,而且有利于學生的學,使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開豐富的想象,產生探究的興趣,積極參與學習、主動探究創造。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