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東
【關鍵詞】 素質教育;學生;學習興趣;快樂成長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4—0076—01
素質教育是教育自身改革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教育發展正處在由全面普及向質量提升跨越的階段,“有學上”的問題基本解決,“上好學”的問題日益凸顯。只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才能推動我國教育在新的起點上向前發展,實現教育強國的目標。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堅守素質教育理念,使之成為支撐學生快樂學習的基點
當前在網絡上有這樣一種觀點,說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輕松、快樂的事,換言之,他們認為學習就得吃苦,沒有快樂可言,還搬出高考是唯一公平的模式來支持“應試教育”、“苦學”的觀點,持這種觀點的人反對素質教育、快樂教育,認為這些都是虛無縹緲的,還擔心這樣會導致孩子不學無術。其實,這些人還沒有真正理解“素質教育”的含義。“素質教育”并不等同于“放任自流”,即使是放手讓學生去自主創新、自由探索的活動,也依然是一種有目的的教育活動,其最終指向仍是“教育”二字。同時,素質教育提出的“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觀點,也是符合人的身心、智力、情感發展總要求和基本規律的,只有這種符合規律的教育,才能使教育回歸其本真,也才能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避免“為吃苦而吃苦”。
二、領悟素質教育真諦,使學生在真正全面發展中體驗快樂
我們一提到素質教育,馬上會有人想到多開幾節音、體、美課程,就是讓學生全面發展了,其實,這樣的理解太過于膚淺。按課程計劃開齊開足課時,本來就是國家教育法規中規定的內容,不在于多開還是少開,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在具體每一門課程的學習中都體驗到全面發展的快樂呢?縱觀目前實際教學,知識傳授仍是重點,技能訓練比重在逐漸提高,但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體驗、感悟,啟發其自主思考、掌握方法等方面仍顯不足,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也是薄弱點,這樣,學生的學習依然是以單純的知識學習和記憶再加上一些訓練而已,日復一日,難免產生厭學情緒。若能全面落實《課程標準》要求,從著眼于學生素養提升的高度去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心智、情感都參與學習,使其理解、思考、判斷、創新、交流合作等多種能力協同發展,這樣就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相信學生定能從中體驗到探索、創新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那么“快樂學習”就不再是一句空話。
三、正確認識“素質”和“應試”,避免以“應試”為借口壓榨學生學習興趣
有人一提素質教育就喊無法落實,說學校和上級部門要的是質量,或有人將之歸咎于高考指揮棒,把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絕對地對立起來,認為素質教育就是不要成績,就是考試低分,這是不對的。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防止非左即右的極端化傾向。我們反對應試教育,只是反對單純以應對考試為目的的“死讀書”、“讀死書”的“填鴨式”、“機械式”教育,反對過頻過濫的考試,而不是反對一切形式的考試,安排合理、以檢驗教學成效為目的的學期質量檢測還是必需的。作為教師,要努力變客觀為主觀,在自己可作為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踐行快樂教育、素質教育,這與當下高考并不矛盾,這也是作為一名教師素質的體現、水平的體現。
四、踐行素質教育理念,在自我反思中不斷提升實施水平
素質教育的理念非常樸素,簡單地說就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其內涵卻是相當豐富的,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研究、翻新,在此基礎上反思、改進自己的教學,才能真正實現由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現實中往往有這樣的情況:當教師在聆聽了一些關于素質教育的講座、培訓之后,躊躇滿志,決心把它落實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但由于缺乏思考、缺乏研究,在實踐中迷失了方向,未能沿著這條路走多遠,沒過多久,培訓成果化為烏有,自覺不自覺地又回到老路上去了。教師不能只做一名教書匠,更應做自身教育行為的研究者,要具有積極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意識,具有素質教育理念指引下的反思意識,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這樣才能一點點地將素質教育理念轉化為自己的實踐成果,真正實現自身專業化成長,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
五、著眼素質教育歸宿,減輕學生負擔,徹底摒棄“厭學”情緒
從調查中可知,學生厭學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學習負擔過重,每天在完成白天繁重的學習任務后,晚上回到家還有一大堆的家庭作業在等著做,日復一日,這種“苦行僧”的日子直接打壓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自己的課堂,使之成為學生素質提升的助推器、“舉一反三”的發源地,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以當堂掌握取代大量的課后練習和機械重復。
編輯:郭裕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