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裕
[摘 要]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市場勞動力配置機構,我們這里的許多中青年夫婦為謀求更好的生存條件而離開家鄉外出務工。他們為了減輕工作、生活的壓力,只能將孩子留在家中,由單親家長或孩子的祖輩們監護,這便出現了這一特殊群體——留守兒童。由于他們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教育和監督,許多留守兒童的學習習慣得不到正確的養成。有的甚至形成了一種不良習慣,學習成績出現了大幅度的“滑坡”。作為一名農村一線的小學教師,深切地感受到他們的學習成績不如其他孩子,學習習慣也不好。我認為:他們平時的學習習慣導致了他們對學習態度的不端正。要想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就必須要培養他們的良好的習慣。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學習興趣;培養
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說過的這樣一句話:“習慣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培養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重要內容。小學是教育的基礎階段,是一個人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人成長的奠基時期。為此,我們更應該重視留守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
一、留守兒童不良學習習慣形成的原因
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不良的學習習慣。比如: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作業不完成、錯誤多,寫字潦草,上課不注意聽講等等,就其原因,有如下幾方面。
留守兒童的許多不良學習習慣的養成,其一,由于監護人沒有盡到監護的職責。多數留守兒童是由祖輩監護,他們沒有文化,不能主動地去關注孩子的學習,他們認為只要一日三餐讓孩子吃飽,有個安全的地方供孩子住宿,不讓孩子挨凍受餓,就算是盡到了監護的職責。至于孩子的學習成績、行為習慣、心理健康等方面,那都是老師們應該做的事情。這種想法在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中占到了大多數。其實這種想法是大錯而特錯的。他們并不知道教育孩子、關注孩子的成長和發展不僅僅是某個人或某部分人的事情,而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注、齊心協力進行的一件重大的事情。
其二,有的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存在著嚴重的問題,不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認為現在讀書沒有好大的用場,為讀書花了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畢業后還不能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好工作,倒不如和他們一起早點出門打工,早點掙錢,因此對孩子的學習也就不管不問,任其發展。
二、留守兒童需要培養的幾種好習慣
留守兒童的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一定的時間形成并發展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
著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曾說過:他不贊成有人說他是“刻苦”學習的,因為他在學習中從沒感到“苦”,相反,體會到的是無窮“樂”。學習若能給孩子帶來快樂,那么孩子一定會喜歡學習。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為留守兒童創設一個舒適安逸的學習生活環境;其次,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如:在文藝表演活動、知識競賽等活動中積極融入留守兒童學習習慣培養的因素,融趣味性于教育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和喜悅,培養學習的興趣。
明確學習的目的,增強學習興趣,堅持耐心細致的正面教育。通過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把學習目的與生活目的聯系起來,這樣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建立并實施好教師與留守兒童的交心、談心活動,通過此活動,融洽師生感情,進行學習目的的滲透;其次,實行代理家長制,使留守兒童感受到“家”的溫暖;再次,從留守兒童身邊找優秀學生事跡,為每個留守兒童樹立學習榜樣,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學習興趣。
培養留守兒童多思、善問、大膽質疑的學習習慣 。 學習要嚴肅認真、多思善問。“多思”就是把知識要點、思路、方法、知識間的聯系、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等認真思考,形成體系。“善問”不僅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還要虛心向老師、同學及他人詢問,這樣才能提高自己。而且,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有所創造,敢于合理質疑已有的結論、說法,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敢于挑戰權威,要做到決不輕易放過任何一個問題。
首先對所學的新知識,通過思考找出它與以前所掌握的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使知識形成體系,從而加深理解和記憶。
其次,對于思考過程中發現的不懂、不理解的問題,及時向別人請教,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同學之間充分的合作與交流,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互補性。
關愛留守兒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青少年時期,既是長知識時期,又是長身體時期。因此,留守兒童應該知識、身體并重,在整個學習生活中,講究學習衛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衛生習慣。將通過聽報告、看展覽的形式,以科學道理、形象圖片、典型事例讓學生明確不良學習習慣的壞處,再以自己的努力和家長、教師的指導幫其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
三、關愛留守兒童,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必須要有耐心、有愛心、有寬容之心,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合理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前提。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不可否認許多老師也是愛學生的。但他們往往愛的都是一些“聽話生”、“尖子生”,而對班級里的一些“問題學生”“學困生”卻漠不關心,結果反而造成了這些學生的逆反心理。老師對學生的愛也應該像陽光一樣,溫暖著學生,同時也寬容著學生、尊重學生。因為寬容是愛的甘露、寬容是轉化“問題學生”和““學困生”的一劑良藥,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
“問題學生”和“學困生”身上都還是有一些閃光之處的,做老師的平時要多留心觀察,要看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對其進行引導和利用,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勢。使其明白原來自己并不是一無是處的。讓其產生一種成功感,對他們點滴的進步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并讓其他同學給予他們較多的關愛和鼓勵,他們感到有這么多的同學在關心他們,鼓勵他們,只有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積極投入到學習中,才對得起老師和同學的那份真摯的愛心。
總之,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同關注、齊參與,更重要的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要盡到監護的職責,教師要對留守兒童傾注更多的關愛。
參考文獻:
[1]高萬里 郭萬生;崆峒區關注留守兒童成長[N];平涼日報;2008年.
[2] 劉宴利 記者李慧;梨樹太陽升小學“留守兒童”受到資助[N];雞西日報;2008年.
[3]古藺鎮楊柳小學 周述良;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思考[N];瀘州日報;2009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