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洪任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日益推進,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流動規模不斷擴大,由此催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他們中相當一部分由祖輩隔代撫養。相比臨代撫養的兒童,隔代撫養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心理、情緒情感心理、道德心理以及個性心理等方面存在明顯的缺陷。這是一個不容忽視和回避的社會問題,應當引起家庭、學校、社會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興利除弊,多管齊下,確保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關鍵詞]留守兒童;理解;寬容;激勵教育
日前農村勞動力日趨剩余,許多學生家長外出打工,把孩子長期交給老人或親戚代為照顧。由于孩子缺乏父母的直接監護,致使這些留守兒童很容易受到傷害,而且即使受到傷害,也往往不易被人發現。有些留守兒童有蠻、惡、刁的現象,有的還染上流氓習氣,甚至與流氓團伙有染。這些學生給學校的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這也是向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嚴峻的挑戰。怎樣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以下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一、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要盡可能的保持和留守兒童的密切聯系和溝通
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走上犯罪的道路。作為老師要把學生看成朋友,主動接近他們,拿出更多的時間與他們聯系,創造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他們談話溝通,對他們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把他們的困難放在心上,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甚至給予特別的照顧,讓他們把你當作知心朋友,愿意跟你說心理話、說真話,將心中的苦惱、憤怒、悲傷向你傾訴;平時多創造一些愉快融洽的場合,如和他們一起唱歌、游戲、勞動等,這也是與他們進行聯系和溝通的最好時機,真正做他們的良師益友。
2.尊重、理解、寬容與激勵教育
孩子畢竟還是未成年人,他們需要別人的尊重、理解和寬容。留守兒童更是如此。孩子是被教育者,而老師是教育者,每個教師都要認識到:教育學生是國家賦予教師的職責,教育好學生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1)教師只接受學生的優點和成績,對孩子的缺點和不足難以接受,采取粗暴、壓抑、禁錮的教育方式效果只能適得其反。缺少對學生人格的尊重,認為“打罵、懲罰是為了讓他有出息”的舊的教育方式是錯誤的,與尊重、理解、寬容學生是背道而馳,是絕對不可取的。尊重、理解、寬容學生不僅僅因為他們年紀小,需要愛護、關心和培養,還在于他們從出生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他們天真爛漫,活潑、好動,無論誰都無法支配或限制他們的行為。學生對自己的名譽很看重,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因而教師不宜宣揚學生的過錯,若教師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會越淡薄。事實證明,受到教師良好的尊重、理解、寬容的學生大多非常合作,他們待人友善,懂禮貌,同教師談話沒有一點局促感,自我獨立意識強。
(2)激勵教育,以其觸動心靈,讓留守兒童在跌倒后爬起。無國不需良民,無校不需良生,無人不需成功,無業不需用心。用催人向上的引導來激勵留守兒童,從人性的本質和原動力出發,以治心扶志為本,借助特殊的音樂和環境氛圍,用極具感染力和震動力的心聲心語,引導他們如夢境般回想過去,重溫往事,反思自己,遙掛父母,感念恩情;憶往日雄心,念今日心態,使他們麻木的心靈覺知痛苦蒙昧的良知得以喚醒,迷失的自我重新找回,又以情理交融、催人奮進,讓他們在落淚之余振作之后仍回味再三,點燃心中的激情,重樹成功的信念,重塑全新的自我。
3.以良好心理品質對留守兒童潛移默化感染
(1)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身教重于言教。一個成功的教師,應既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應有健全的人格,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地發展。如果老師自身教育素養不高,教育方法不當,就會傷害學生,甚至造成了學生的心理障礙。因此,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的表率。
(2)在孩子犯了錯誤后,有的老師方法不當。當著其他人的面前或諷刺,或挖苦,或嚴厲指責,甚至破口辱罵等,只能造成他們害怕老師,害怕學校。在心理壓力下,有的孩子變得焦慮、煩燥、緊張、暴怒、嫉妒、猜疑等,產生逆反心理,自尊心特別強的,就會不肯接受老師提出的任何意見,反正父母不在身邊了,老師你對我無可奈何,并學會了應付老師的“欺騙術”。常常會因為一點芝麻小事而憤怒,生活失去了色彩,學習變得枯燥無味,厭學的情緒與日俱增,給教育帶來更大的不利。總之,留守兒童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時期,我們教師應當高度重視,正確引導他們健康成長,防止他們因缺乏父母之愛和管教而誤入歧途。
4.給孩子適當的磨難與挫折承受力的訓練
挫折承受力是一種不折不撓的意志品質。生活中一個人碰到挫折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如果在孩子時候多次而持續的遇到挫折,就容易感到灰心和悲觀,懷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最終認為自己真的不行,產生自卑心理。作為父母就要正確引導孩子怎樣面對困難、失敗,教育子女不應該害怕苦難、挫折、失誤,倘若你畏懼了,在困難、挫折面前退縮了,那你就永遠不可能取得成功。一次,兩次,甚至多次失敗并不意味著永遠失敗,只是表明還沒有取得成功,這樣既可以避免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又可以使孩子初步具有承受挫折、失敗的能力。
5.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樣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們都具有樂于助人、同情他人、關心弱小的天性。想要孩子成為充滿愛心的人,家庭經常談論的問題中,家長應對熱心公益、愛護環境、尊重別人,自我尊重等美德表示支持和鼓勵;相反,對他人漠不關心,對周圍的一切不聞不問的態度應給予否定與批判。教孩子隨時隨地做好事,如幫媽媽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幫助鄰居打掃衛生,給老人閱讀書報,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讓座位,為年紀大的人提供方便等等。
總之,父母給孩子最好的財富是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和健全的人格。要達到這點,只有通過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才能獲得。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并非所有人都懂得家教的重要性和怎樣進行家教。需知,孩子是人類的希望,未來社會的棟梁。他們既是家庭的孩子,更是社會的孩子,一個健康、快樂、聰明、上進身心得以全面發展的孩子是家庭的幸福,也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可靠保證。因此,家庭教育的恰當與否,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參考文獻:
[1]林燕華.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5):121-124.
[2] 吳承紅,蔡澄,邵啟揚.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及其解決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174):100-101.
[3] 陳少華,馬勇瓊.農村“留守兒童”心里問題探析[J]. 玉林師范學院報,2006,(4):177-1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