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澤涼
【關鍵詞】 校本課程;剪紙;內涵;成效;氛圍;風格;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3—0037—01
蘭州市城關區伏龍坪小學地處城鄉結合部,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過程中,學校結合位域實際,通過深入的調研,把剪紙藝術作為特色學校建設的切入口,很好地落實了學校“在自然中生長”的辦學理念。“一人一剪,剪出韻味”的建設思路成為伏龍坪小學在特色辦學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舉措。
一、開發剪紙校本課程,“剪”出內涵
1. 校本課程開發基礎。(1)剪紙民間文化底蘊。剪紙是我國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優美的民間藝術。目前,剪紙這一傳統文化正在慢慢消失,學校有責任通過開發剪紙課程,對剪紙文化藝術進行繼承和創新。(2)校園剪紙活動基礎。學生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占很大一部分,家庭條件較差,家長在培養學生特長方面負擔不起太高的費用,而剪紙只需要一張紙、一把剪刀,投入很少,收獲卻大;“剪之韻”社團的系列剪紙作品《十二生肖》《鳳凰牡丹》《西瓜》《母子情》等曾獲城關區藝術節展覽一等獎。通過多年積淀,學校實現了剪紙活動的全員參與,基本達到“人人了解剪紙,人人學會剪紙,形成學校亮點”的目標,具有濃厚的剪紙氛圍。
2. 校本課程開發原則。(1)普及+提高——注重剪紙課程的全員參與,大力普及剪紙技能,在宣傳剪紙文化的同時,成立“剪之韻”社團,吸收剪紙水平高、富有創造力的學生加入;校本課程《剪之韻味》的開發、實施堅持以校為本、全員參與,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2)傳統+創新——搭建剪紙藝術作品的鑒賞、創作、展示平臺,傳承弘揚民族文化和剪紙的一般技法。保持剪紙民間文化藝術的鄉土氣息,同時與時代結合,積極開發創新,用傳統工藝表現現代審美趣味,拉近傳統文化和學生的距離,增強師生的鑒賞水平、創造能力和藝術修養。
二、開發與實施剪紙校本教材,“剪”出成效
教材開發團隊走訪了當地居民,了解當地民俗,訪問剪紙老藝人,分主題分組上網、查閱資料,并結合小學生年齡特點,按照通俗易懂、簡便易學、品位高雅、圖文并茂的編寫宗旨,分低中高段編制學校校本教材《剪之韻味》。校本教材幾易其稿,在編寫過程中,多次邀請有關專家進行教材編寫方面的具體指導,力求過程規范,符合教材編寫特點,符合學生的需求,體現學校的文化理念和辦學特色。
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教師先帶學生走進學校的四季花園、繽紛菜園,觀察自然生物,回到課堂后學生互相交流,寫一寫,畫一畫,然后進行剪紙藝術加工,一個個可愛的動物、植物、景物通過神奇的剪刀展現出來。為了使剪紙課程落到實處,學校從一到六年級開設了剪紙校本特色活動,安排具有靈活性,但不得擠占挪用。學生每周一節剪紙課,做到課堂上人人學,課后到美術社團學,師生的剪紙作品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三、開展剪紙校本培訓,“剪”出氛圍
伏龍坪小學為提高特色學校創建水平,正努力做好師資的配備和培訓工作,確保每年有足夠的特色建設經費,以保障特色學校創建工作的順利開展。學校負責人及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特色建設,把創建特色學校工作列入學校的重點工作。經常利用學校開設的“教師講壇”,對全體教師進行剪紙基本技法和剪紙歷史文化知識的培訓,積極聯系,主動挖掘資源,外派教師到剪紙特色鮮明的地區和學校考察、參觀和學習;利用班隊會時間,請班上的剪紙小能手,教全班學生剪紙,發揮小老師的作用,爭取一年內剪紙成為學校特色項目,人人學會剪紙,人人愛上剪紙,并結合生態校園建設,創建以剪紙為主要特色的校園文化。
四、開展剪紙特色活動,“剪”出風格
學校每學期都舉行校級剪紙比賽,開展“剪之韻味”、“親子剪紙”、“師生剪紙”、“新年窗花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對獲獎的作品定期在展板上展示,發獎以示激勵。學校設有剪紙作品專題墻,展示師生作品,作品百花齊放,常常吸引一些愛好人士參觀拍攝,在社區內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課余時間花壇旁、松樹下隨處可見學生們剪紙的身影,剪紙已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五、剪紙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剪”出能力
學校申報了課題《開發剪紙校本課程,建設特色學校的實踐研究》,課題組成員首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性學習,撰寫了可操作性強的開題報告,設計了多種剪紙特色活動。同時,學校結合剪紙教學,組織學生開展了研究性學習。學生對剪紙的淵源、表現手法等感興趣的問題,以課題的形式提出來進行研究,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對于不懂的問題,請教老師、居民,或從網上進行查閱并做好記錄。研究性學習成果有剪紙的溯源、剪紙的工具、材料介紹、不同民族風格的剪紙藝術、剪紙名家及名家作品欣賞等。研究性學習激發了師生對剪紙藝術的熱愛,培養了師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編輯:郭裕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