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娟
摘 要:健康高尚的情感是需要教育和培養的,中學語文教師逐步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優良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是語文教學的宗旨。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獲得優秀的品質和健康高尚的情感,作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對此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學語文;情感教導;德育教育;人文情感
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到壽敬吾先生的朗讀,其實這是古人傳承幾千年的讀法,現代人卻覺得迂腐可笑,很少有人去踐行。當然,我們不是要所有人對所有文章都這么去讀,但是,一些情感真摯強烈、抒寫性靈的文章,必須要考慮如何朗讀。筆者有時在教學中就提倡像古人那樣朗讀,有些同行很不理解,認為不需要這么“夸張”。其實,這不是夸張,而是有沒有真正理解,有沒有進入意境,有沒有與作者同感受,有沒有與作品產生共鳴的問題。譬如:在讀《離騷》時,節奏就該是拖腔“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讀古詩文和現代詩歌時,一定要有情感、有節奏,這樣,才能獲得情感的熏陶。情感或悲涼凄惻,或激越憤慨,或歡娛輕快,讀出來很不一樣。都用一種語速、一種音調、一種情感去讀,怎能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呢?筆者曾在淮安中學上過一課,朗讀了李瑛《一月的哀思》《周總理辦公室的燈光》《祖國,我親愛的祖國》《就義歌》整整一堂課,學生備受感染。很多屆學生畢業很多年后總愛問筆者“老師您還記得第一課上的什么嗎?”然后他們就提醒上的什么什么。這說明朗讀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意境,體驗到作者的那份情感。真的,筆者有時覺得講解就是一種多余。
一、情在賞中
很多老師在語文教學中,教學法、教案目標意識很濃重,是帶著很強的任務性、目的性去教學的,結果把文章搞得支離破碎,學生如在云里霧里,教學效果很差。譬如:筆者曾在某省重點中學聽講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這篇文章是作者在1927年白色恐怖之下寫的,流露的是一種前程渺茫、極度郁悶悲苦的心境和尋求解脫的希望。很感人的文章,教者不是讓學生反復誦讀體悟,偏偏找來很多注音、用詞、段落閱讀理解的練習。讀兩句,做一做、讀一段、練一練、學生被牽著鼻子忙碌,聽課教師也不知教師在講些什么。評課時專家委婉地說道,這節課就像遇到一個精明的上海人吃螃蟹,一路吃,一路摳,還帶著個小袋子把吃剩的蟹殼帶回家汆湯。語文教學是一種整體感知,關鍵是要把握情感、美感、文感,而不在于學了這篇文章馬上能解決多少問題,更重要的是使接受的東西慢慢消化,成為滋養。如果我們在孩子吃蘋果前就吩咐,趕緊吃了,吃過之后,我要測試你體內的各種礦物質元素和營養均衡情況。試問,這樣孩子還會想吃蘋果嗎?還會樂滋滋地接受嗎?再如,看到一位美女,也是整體感知,體會她的性情、內涵、素養。如果非要弄清身高多少,體重多少,各部分比例如何,那還有真切的美感嗎?這不是幾乎在做解剖嗎?語文教學,多么殘酷幼稚啊,難怪課程中唯一有較多樂趣的語文課,學生也越來越不感興趣,越來越反感了。
二、情在寫中
千寫萬寫,寫人性情。千古名篇佳作,都離不開寫人,寫人就要寫人的個性、寫人的性情。稍有一點寫作經驗的人都知道,其實寫作主要就是一種駕馭語言的功夫,而語言的表達需要思想、情感、理智的牽引驅使,沒有積淀,沒有豐富的情感,沒有自己的想法,怎么能流暢清新地輸出呢?平時很多學生寫作時都苦于沒有材料,寫不出。其他不論,就是從小學到高中學過的文章也不少呀。我們說即使其他沒看多少,哪怕把學過的文章進行抽取、擴充、延伸、嫁接、聚合,也會寫出不錯的文章啊。為什么寫不出?因為他們在語文學習中從來就沒有認認真真地讀。沒有深入到文本中去,沒有強烈的感染,自然沒有深刻的印象。都是囫圇吞棗、浮光掠影式的閱讀,怎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強調只有深刻而廣泛地閱讀,才能促進自己的寫作。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純真感情的熏陶,對學生的個性、品性、做人都會產生良好的影響。而忽視這些,不但會影響孩子的語文學習,造成情感教育的嚴重缺失,最終,還會反饋到學生的寫作中來。不少學生在寫作時胡亂虛構,捏造事實,以一種偽情感來騙取閱卷老師的同情。有一次,筆者把在全縣統考中作文得高分的試卷集中在一起,竟然發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寫的不是父母罹難,就是父母離棄,或者同學罹患絕癥死去。筆者提議將他們的原作都寄給家長看,結果遭到教師們全票的反對,弄虛作假的文風由此可見一斑。愿語文課多一些情感的亮色!
三、情在實踐活動中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情感教育的結果要通過實踐活動進行檢驗。中學語文教師可以經常組織一些有意義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活動,通過活動情感教育的效果對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情感教育。教師可以在校內邀請一些教育專家、模范人物進行講座,也可以組織學生之間進行情感交流,通過專家、模范人物或者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打動學生,從而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讓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生活,感受自然的魅力,領悟生活的真諦,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藝術館等,利用這些活動更好地滲透情感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