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剛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去鉆研,通過努力去獲取知識,畢竟親身感受才是真實的,才能留下深刻印象。中學數學教學長期以來倡導“主體主導論”,其中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閱讀課本,通過閱讀課本、勤于思考而獲取知識,是學生得以不斷提高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培養學生;閱讀課本
筆者在多年教學中,對所帶200名初中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87%的學生對數學教科書需要閱讀感到新奇,從教師方面反映有兩種情況:一是認為數學如此抽象,教師講都聽不懂,更何況讓學生自己看,于是教師便“越俎代庖”;二是教師雖然具有開發學生主體性的意識,但因學生等因素卻難以駕馭,于是教師便退而求其次,能夠作為一種形式,給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閱讀教材已屬不易。顯然在教材的處理這個環節上,學生的主體性沒有能得到充分體現、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閱讀教材這一環節得到充分的落實呢?
一、提高師生對數學閱讀學習的認識
很久以來閱讀便被曲解,認為是文科,如語文、政治、英語等的專利,而數學學習是理解學習,是去題海中暢游。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誤解正被逐漸消除,美國教育家英里斯曾指出:“真正人的教育是喚起學習者主體意識的教育。”閱讀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體現,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和重要的途徑。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偏重于結論的展示,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讀書,領悟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在過程中攝取更多的、更有效的信息(這之中尚有非知識性的信息,如:挫折感、信心、恒心、毅力等,這應是我們需要得到的寶貴品質),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綜合能力。
二、加強對數學教科書閱讀方法的指導,并將它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
(一)加強預習的指導
課前認真預習,可做到在課堂中有的放矢,初始階段教師可給出一定的思考題幫助學生預習,如:本節主要內容是什么?新舊知識的聯系是什么?重、難、疑點是哪些?例題的示范功能表現在哪些方面?是否還有其他解法?——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便不會感覺很茫然。
(二)知識講授中,教師應做好閱讀教科書的示范,對學生進行潛意識的感染和培養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根本就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行反思,再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如此循環往復、螺旋上升。例如:講授直線的傾斜角時,提出:“傾斜角的范圍是什么?”針對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從定義中的“x軸”“向上”“最小”這些關健字眼中找到正確答案。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僅起到引導作用,從而提高學生對教材的認識和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克服對教材的神秘和茫然感。
(三)加強例題分析,以培養學生對教材的閱讀理解方法
學生對例題的處理往往停留在:“依葫蘆畫瓢”在形式模仿上,其處理標準往往是“我看懂了”,卻很少問“為什么?”其實被老師牽著鼻子而依著教材的思路去“看懂”是假懂,一旦數字或條件稍加改變,便會不知從何下手。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認真閱讀題目,即審題,通過審題猜測命題人意圖,找出條件和結論的內在聯系,找準解題的切人點。
由此可見,審題是一種聯想式的閱讀,創造性的閱讀,例:習題的條件和結論中都包含有不同的文字語言、圖形語言、數學符號語言、數學語言等諸多方面的信息,這些語言在一般情況下皆可互譯,審題即是把這些語言先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自然語言),然后通過加工轉化為數學語言(數學表達式)使問題得以解決。
(四)作業練習,要抓典型,樹立良好的閱讀風氣
“走馬觀花式”的閱讀,在作業中容易顯露出來,對這種作業教師要盡可能面批,教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只要認真閱讀、理解,就可以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對作業中的優秀解法,要樹立榜樣,召示大家,在條件許可時,要交流讀書心得,這樣就可以避免把作業當作差事應付的現象。
近幾年高考命題已多次從不同的角度警示我們要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很好地落實這個環節。從人生的大環境看,繼續學習、終生學習已不僅是一種潮流,更是一種必然,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加強“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