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紹敏
[摘 要]地球是人類賴依生存的家園,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環保意識在人類的認識中逐步加強,而對環保意識的培養要從小學的學習中抓起,尤其是小學在教育環境中,是各種好習慣養成時期,同時,尤其小學科學對小學生環保意識的養成提供了一個很好科學教育的空間,更能通過各種實驗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因此應該積極利用這一有效資源進行對學生的教育,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探究實驗因果關系,進而分析問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
[關鍵詞] 環保意識;科學教學;滲透教育
一、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環保意識
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滲透環保教育,引導學生經歷和體驗周圍的生命現象、環境與健康的關系,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對于改變學生的行為傾向,激發他們對科學學習的興趣,陶冶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有著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1.把科學課堂與生活環境聯系起來
教師是進行環境教育的主要力量。在進行“環保”教育中,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因此,在科學課教學中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通過考察,將課堂教學和周圍環境以及社會現象聯系起來。
如上《材料的再利用》一課,組織學生進行變廢為寶的活動,把空飲料瓶變實用的花盆,舊光盤做成旋轉式目錄,廢橡膠做成防震墊貼在洗手間的門上等。
又如《世界面臨的環境問題》一課,我在講解過程中,適時地滲透環保的知識,如地球上水的總量,淡水的總量,可用淡水的總量,我國人均可用淡水的總量,水體污染的狀況,家鄉水資源情況和受污染的程度等等,一串串的數字,活生生的例子,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環保教育跨學科的特征,它可以將教育內容化整為零地滲透到各學科中,使學生們在各學科學習中獲得相應的環境知識、技能和情感。
2.在科學課堂滲透環保意識
科學課堂教學中,我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先不給出固定格式的結論,而是由指導學生通過搜集、閱讀文字資料,實地調查問題現狀等學習活動,使學生自己得出恰當的結論。學生自己得出的結論可能是各種各樣,也可能是比較一致的,要會根據一定的科學原理引導學生討論所得結論的合理性,但不必統一到教師事先準備的結論上。
如上《紙》這一單元,我抓住切入點,引導學生開展一個校園和家庭的用紙情況調查,讓學生算這樣一筆賬:如果浪費一噸紙,生產這一噸紙要消耗多少木材,這些木材成長需多少年,它有多大的生態效益?紙廠生產一噸紙,工人要花多少勞動,要向河里傾泄多少廢水,這些廢水對生態造成多大危害?算清了這筆賬,學生不僅會養成愛惜紙張的習慣,而且受到一次生動的環保教育,對于影響生態環境的復雜的制約因素有一個辨證的認識。
所以,科學課的教學非常有利于環境教育的進行,是滲透環境教育的主陣地。環境教育與科學課教學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我在教學過程中以教材內容為平臺,將保護環境滲透其中,使它們水乳交融,讓學生理解自然環境內部各要素的關系;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到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逐步為學生構建一座生態環境的高樓大廈。
二、在現實生活中拓展,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環境問題,才能讓教育更有針對性和說服力,也使學生心靈上產生共鳴。對學生來說,自己周圍的生活垃圾污染是身臨其境、深受其害的。因此,從調查、研究垃圾入手,是簡單可行的方法。
每一個學生家庭每天都在制造垃圾、丟棄垃圾,而全國有近4億的家庭,從自己家庭每天產生的垃圾量再推及到全國所有家庭每天產生的垃圾量,讓學生會切實感受到垃圾問題的嚴重性,從而意識到自己的日常行為都在影響著環境。為了保護環境,每個人都要盡量少制造垃圾、少丟垃圾。既然垃圾問題這么嚴重,那么對垃圾的處理就尤為重要。身為小學生能做的,除了減少制造垃圾外,還要對垃圾進行分類和分裝。我們既是垃圾的受害者,又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應該是垃圾的治理者。給垃圾分類是我們小學生力所能及的環保行動,如果從小養成了習慣,那么給垃圾分類分裝就會成為自覺而普遍的行動,也會從源頭上給垃圾的處理帶來方便。
1.利用校園本身環境教育資源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是一本對學生進行隱性教育的教材,作為教師有責任引導、帶領學生努力建設、維護好這一本教材,并在建設和維護的過程中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在組織課外活動,在校園實踐區里栽種花草樹木,組織植物小組給校園的花草樹木頒發“身份證”,觀察它們的生長特點;組織興趣小組對校園的用水、用電進行調查,提出節水、節電的方案等。努力使自己的校園內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桌一椅,每一盞電燈,每一個水龍頭,都能折射出師生獨特的,善良的,純真的環境價值觀。
2.挖掘現實家庭中的環境教育資源
在學生的家庭生活中,同樣也存在著大量的環境教育資源,如果利用恰當,其教育功能無疑也是積極而有效的。例如在課外活動中,組織學生研究“白色污染的成因及其危害”,數據就是從學生自己家里調查而得到的。再如 “‘綠色生活在我家的調查”、“廢電池的回收”等都得到了家長的幫助和支持。通過上述這些課外活動,學生不僅增強了環境意識,開始形成“綠色生活”的行為習慣,并逐步影響自己的家長,呈現出積極的“文化反哺效應”。
三、科學探究活動是環保意識滲透教育的重要途徑
在科學課教學的實踐中,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探究性學習,在生動、直觀的科學探究活動中,親自實踐,獲取直接經驗,讓學生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
如在《空氣》單元中,組織學生進行了“校園周邊汽車尾氣排放量”的調查研究,讓學生在調查活動中了解到市區的空氣質量及汽車尾氣的排放增加了空氣污染,通過調查,學生發現公交站的空氣質量差,而在相隔一個教學樓后的操場的空氣質量比公交車站旁好。經過探究,提出了凈化環境、清潔空氣一些可行的方法。
又如在講到有關水和大氣污染時,組織學生對學校周邊的水和空氣質量進行觀察測量,通過觀察、測量,學生們認識到空氣的污染對植物以及人類身體健康的嚴重危害,發自內心地強烈呼吁:大家行動起來,減少污染。在對水污染的研究中,讓學生收集多種垃圾和廢水作為污染源,然后將這些污染源逐一地倒入干凈的自來水中,讓學生清楚地看到水被污染的全過程。
環保意識滲透教育的科學探究活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通過參觀、訪問、考察、春游等考察研究人與環境的關系,認識生態環境被破壞給人們帶來的惡果。通過系列有關環保的學生小課題的研究開展,培養學生環保意識,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自覺保護自然資源,從小養成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
因此,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環保意識的教育,充分利用教材,有機地將間接知識和直接知識、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結合起來、全員參與與重點輔導相結合,讓學生多參與、多觀察、多思考、多實踐,為學生創造一種既快樂、和諧、又無任何壓力的氛圍,讓學生充分思考、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深入到大自然中去,才能真正做到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自覺保護自然資源,從小立志做環保的小衛士,讓人們生活的家園更加美麗。
參考文獻:
[1]《中小學環境教育實施指南》.
[2]《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
[3]《環境保護教育讀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