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玉珍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導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3—0090—01
“導”即“引”,課堂導入就是在學習新知或教師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一種方式。“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成功的語文課離不開巧妙的導入,精彩的導課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啟新課的金鑰匙,它不僅可以使學生的思緒和注意力迅速轉移到課堂上,還可以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為整堂課的有效進行打好基礎。那么,怎樣才能精彩導入、激趣導入呢?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總結了若干適用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導入方法。
一、質疑導入法
學貴在疑,“疑”是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巧妙的導語中如果蘊含著問題,往往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處于想要回答卻不能清楚描述的狀態,學生會急于用自己的努力來完成它、弄清楚它。當然,這里問題的提出要遵循“跳一跳,摘個桃”的原則,問題無論是過易或過難,都不能起到激發學生探究的目的,會讓學生失去探究的欲望。
二、創設情境法
教師在上課前應依據要講的內容,用生動的語言,豐富的表情等,創設一個情境、氛圍,把學生帶入文章描述的情境中去,引起學生的共鳴。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曹沖稱象》時,先手拿一個蘋果走進教室,學生很好奇,接著教師說:“同學們,如果我想知道這個蘋果的重量,你們有什么好的辦法嗎?”學生們馬上說:“老師,你用秤稱一下就知道它有多少克了。”老師又說:“可是,今天有一個小男孩,他要用普通的秤來稱一頭大象的重量,你想知道他是怎樣稱的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曹沖稱象》。”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進入課文,和教師一起學習曹沖稱象的辦法,體會曹沖的聰明才智。
三、溫故導入法
在講授新知識前,先溫習已學習過的相關知識,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為基礎,導入并學習新知,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這里的“溫故”是一種手段,導入新課才是真正的目的。現在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編排有許多《古詩二首》,仔細觀察的人不難發現,這里的兩首古詩都是有相同主題的,在學習完第一首古詩進行第二首古詩教學的時候,通過溫故導入,讓學生再一次體會到第一首古詩所表達的意境,會為他們更好地學習體會打下感情基礎。
四、實物及電教導入法
學生偏重感性認識,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根據這種心理特點,在教學中,利用實物、標本、模型、掛圖等引起注意力,激發興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講授《少年閏土》時,出示掛圖,講解題目,容易使學生在愉悅的課堂氣氛中接受新知識;音樂、錄像、幻燈片、視頻等作為多媒體教學的組成部分,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導入方式。豐富多彩的畫面不僅能馬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生動、直觀的展示能讓學生迅速進入課文教學中。
五、故事導入法
低年級學生都喜歡聽故事,課堂上選取一些和所學內容相適宜的故事,繪聲繪色地描述出來,也會讓學生產生興趣,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小獅子》時,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在一個大森林里,有一只獅子,它有滾、撲、撕、咬的本領,它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賴自己的父母,是一只真正的、獨立的獅子。可是,在前不久,它可不是這樣的,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它身上發生了什么事情。在教師的故事中,學生靜靜地聽著,思緒也跟著教師,在后邊的學習中他們也表現得很好。
六、歌謠導入法
歌謠,特別是兒歌,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課堂教學中有目的地引入兒歌,并加以引導,不僅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提起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這樣整個課堂的氛圍活躍了,教學效果自然大大提高。
七、謎語導入法
難度適宜的謎語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前,先讓學生猜謎,再由此導入新課,這樣學生不僅有積極性,還會帶著猜謎成功的成就感來學習新知,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如,在教學二年級《風》一課時,教師出示謎語:“云兒見它讓路,小樹見它招手,禾苗見它彎腰,花兒見它點頭。”學生興奮地回答:“那是‘風!”由此引導學生學習新課,學生會充滿信心地和教師一起學習。
除了上面談到的課堂導入的方法之外,還可以用舉例法、典故法、名人軼事等方法導入新課。究竟該用哪種方法,要根據具體的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只要教師用自己的一顆慧心去設計,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情認真思考,尋找最佳方案,就能設計出一個漂亮而精彩的開頭,從而緊緊地吸引學生,使其快速進入角色,跟上思維,為順利、輕松地完成教學任務打好基礎。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