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民訴中的調解原則主要是指法院調解制度,法院調解制度起源于我國新民主主義時期,并經過建國后四十年民事審判工作經驗而確定形成的,是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一項重要手段,它對于及時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曾經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之后的經濟迅速發展,該制度顯示出了各種優點的同時也展現了自身的不足之處。
[關鍵詞]民事訴訟;調解制度;不足
一、調解制度概念和原則
調解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過程中,依據自愿合法原則,在法官主持下,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權益等爭議通過自愿協商,達成協議的活動和結案方針。民事調解制度可以在人民法院審判的過程中,對當事人雙方進行法制教育,以及努力解決雙方的矛盾糾紛,使其達成共識,得出最終協議。調解制度的性質是由民事訴訟中,當事人通過公權力來解決私權方面糾紛的性質決定的。
調解制度的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和雙方當事人在調解活動中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其包含三方面,自愿原則、查清事實、分清是非原則、合法原則。在民事訴訟中,調解方式的選擇和調解程序的進行,都必須以當事人雙方的真實意愿為前提條件,法院不得以任何方式強制調解。其同時包含了程序上自愿和實體上的自愿。人民法院對民事案件進行調解必須在查明案件事實、分清是非責任的基礎上進行,而且其調解活動以及協議內容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
二、調解制度的價值
民事調解制度是民事司法制度中特有的、行之有效的一種解決爭議的方法,在我國的民事司法活動中起到了緩解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和發展的作用。在人民法院的司法實踐中,法官審理的民事案件大部分是以調解方式結案的,調解結案是法院最常見的處理民事訴訟的結案方式,它解決了眾多的案件,并節約了大量的審判的司法資源。調解結案相對于法官審判結案而言,有著更加徹底的優點,雙方矛盾經過調解,上訴的情況就不會再發生,極大程度上優化了法院的司法資源。調解制度可以正確的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效快速的發展,同時可以向雙方當事人進行一定程度的普法宣傳,消除雙方當事人利益沖突。更加省時省力,達到“化干戈為玉帛”的作用。
三、現行調解制度中所存問題
1.調解適用范圍寬泛
調解原則是我國民事訴訟活動的重要原則,貫穿于民事審判活動的全過程。它可以在訴訟終結前的任何一個階段內進行,大致可分為庭前調解,庭審調解,庭后調解等。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九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愿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此項規定表明:在雙方當事人自愿的情況下,無論是一審、二審還是再審,任何審級和審判階段都可以依法進行調解。但是法院設置二審、再審程序的目的正是為了糾正一審或已經生效判決的錯誤,而不是為了再給當事人一次調解的機會。若雙方當事人得知判決對雙方都不利時,他們可能會合意通過調解的方式來規避對雙方當事人均不利的后果,通過調解的方式合意推翻一審的判決。
2.調解中的“反悔權”嚴重影響結案難度和時間
依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89條第三款規定:“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以及第91條規定:“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雙方當事人只有在簽收調解書后才能生效,在沒有簽收之前,隨時可以反悔使法院重新進行案件的審理。若有個別當事人故意先達成調解協議,過后即反悔拒絕簽收調解書,以此來拖延案件的結算時間,加大案件的審理成本,并把調解當作談判中討價還價的籌碼,造成對方當事人利益受損而不得不退讓,從而導致出現法律上的“不公平”。
3.調解方式的不確定性
在我國《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都未明確規定訴訟調解應采用何種方式,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大多數法官采用的是法官與當事人單獨協商,在雙方之間互相引導,最終促使雙方當事人達成一致意見的方法。而采用這種方式達成的協議大多數是雙方當事人都不知道對方的真實意思下形成的,很容易出現法官進行的是“和稀泥”的現象,使得徇私枉法者有機可乘,法官調解不公平導致出現一些人情案、關系案,嚴重損害一方當事人的合法利益。
四、調解制度的完善
1.建議限定調解的時限
在法院調解的過程中,要確定調解所適用的階段,畢竟一審、二審和再審過程中均可適用有損法院判決的穩定,訴訟調解其實應僅限定在一審程序中適用。在二審以及再審程序中則應當規避訴訟調解,并且再審程序一般是由指定的國家機關依法提起,是一種審判糾錯程序,只有嚴格進行審判才能充分體現其程序價值,而不該同時適用訴訟調解。
2.對雙方當事人反悔的情況應嚴格控制
調解協議是當事人雙方為妥善解決糾紛,在意思表示真實的基礎上自愿達成的一種協議。其符合《民法通則》中所述的民事法律行為的發生,應當遵循《民法通則》第57條之規定,只要雙方當事人在達成的調解協議上簽字,該協議即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不履行調解協議的,對方當事人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這樣做不僅使調解協議有了明確的生效時間,而且還可以有效的利用現有的有限司法資源,加強法院對當事人調解的約束力,使當事人注重調解,明白達成調解協議的權利和責任,有效避免當事人濫用調解權和反悔權。
3.確定明確的調解方式
在調解的過程中,法官對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時,應當受到一定程度的監督,不能僅僅自己一人和雙方當事人進行背對背的交流,而且盡量避免庭上突然調解,這種情況會浪費開庭時間,導致司法資源的浪費。法官在調解之前應當對雙方的情況進行進一步了解,創造良好調解環境,努力促使雙方當事人坐下來和談,確保雙方當事人均屬自愿達成,而非受到其他因素干擾。
參考文獻:
[1]江偉。民事訴訟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李琴寶。論民事訴訟調解制度,2009年.
[3]洪冬英。民事訴訟法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4]譚兵。民事訴訟法學,法律出版社,2009年.
[5]楊榮馨。民事訴訟原理,法律出版社,2011年.
作者簡介:王坤儀(1995-),女,山東濰坊人,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刑法專業,研究方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