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然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德育教育已成為當今學校教育的重點,本文從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目的任務、以及在體育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的特點和途徑等方面進行全面的闡述。為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體育教學;德育教育;心理素質;有效途徑
一、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途徑
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要注意把體育教學與德育教育相結合,要根據體育教學的特點以及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
(一)把加強晨會管理建設到德育教育的大課堂中去
晨會雖是一項常規性的活動,但我校安排了豐富的內容:如升旗儀式,值日總結前一個星期的值日,對前一星期優秀人員的表現進行表彰等,此外,行政人員對某方面的工作進行指導或布置任務。晨會是全校師生的團體活動,在管理上,學生集合時要做到快、靜、齊,精神飽滿。因此提高晨會的質量,也就切實提高晨會教育的有效性。
(二)充分利用課余活動,引導“問題學生”的轉變
“問題學生”的表現有學習基礎差,對教師講反應自然也慢一些,甚至有些人聽不懂上課內容。而有些“問題學生”則表現為智力好、反應快、成績也可以,但是理智控制不了情感,意志脆弱,行為任性,情緒起伏波動大,常因外因誘發打架,然而,這些學生卻有一共同的特點。他們喜愛運動,課余時間在運動場上能時常看到他的身影。因此,充分利用課外體育活動,引導“問題學生”的轉變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過程
(一)重視學生心理素質,加強德育教育
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在身體方面,不僅要求有健壯的體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體育這一獨特的教育,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同時對于身處發育期的學生,利用體育教學的教育性、競賽性、交往性等特點,培養學生意識、意志品質、協作精神、自控能力等是最有效的途徑。
(二)精心選擇教學內容,鞏固德育教育
中學生是愛玩、愛鬧的活潑一族。因此,體育課中體育游戲則成了學生最喜愛的一項綜合性體育活動,由于游戲的內容,參與人數要求的不同,可以從多層面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如:對抗性的游戲則能培養學生機智活潑、團結負責、樂觀進取的優良品質。而一些集體參與的游戲,則能培養學生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熱愛集體的良好品質。因此,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需求,精心選擇教學的內容,培養學生不同層面的優良品質。
(三)通過自己的表率行為,提升德育教育
教師必須嚴以律已,從嚴治學,從嚴施教,以高尚的情操高昂的激情感染學生,引導學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深的學識影響和帶動學生實現人生的美好理想。在體育課中,教師要想要求學生不遲到、不曠課、不早退并做好著裝要求,那么教師自己首先要做到;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理直氣壯的去要求學生,并指正學生的不足點。
三、德育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體現
(一)規范體育課堂教學,注重德育教育的落實
體育教學是整個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課堂教學不僅要注重發展學生的競技體育的能力,而且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體育活動不僅能使學生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巧和技能,而且還能發展智力,陶冶情操,鍛煉意志,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增強組織性、紀律性。
(二)嚴密的課堂組織,滲透德育教育
在課的開始及隊伍的調動過程中,要求學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協調的動作,從而培養嚴格的紀律性和朝氣蓬勃的集體主義精神。在一種活動時,要求學生能迅速集合,做到快、靜、齊;因此通過嚴密的課堂組織,培養學生動作迅速、聽從指揮、遵守紀律、協同行動的良好習慣和作風。把德育教育落實到體育教學課堂的各個環節中去。
(三)德育教育在體育教學內容中的體現
德育教育在體育教學內容中隨處可見,例如:田徑運動可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集體性的體育項目,可培養組織紀律性和團結友愛的集體主義精神,機智靈敏的應變能力;體操、武術等項目,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勇敢、沉著、機智、果斷和自控能力。各種體育游戲教學,如“通過敵人封鎖線”“炸碉堡”等游戲可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這些教學內容會時不時的對參加者的思想品德的提出嚴峻的考驗。如長跑時出現“極點”,是堅持下去還是半途而廢,在比賽中對方進行侵人犯規時,是毫不計較,還是“以牙還牙”;集體配合不夠默契,比賽失利時,是相互鼓勵,還是相互抱怨;裁判誤判時寬容大度,還是“斤斤計較”;比賽節節勝利時,謹慎從事,還是驕橫自大等。在整個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學內容的本身就在不斷的實現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品德及個性的培養。
在教育過程中,為師者要以身作則,做出表率,做到耐心細致,因材施教,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講究實效。總之,學校的德育工作關系到方方面面,不可能通過某個人、某件事就能達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牢記德育教育在教學中的首要地位,抓住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和學生的特點,采取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注意深入淺出,不懈努力,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施以良好的影響。廣大教師要言傳身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身心同時得到教育。教師要本著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態度,有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和良好的心態施教于我們的學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校德育的實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為我國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培養出更多優秀、合格的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