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秋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需要進一步提升農民對主流價值和共同信念的認同、歸屬和踐行,夯實農村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和社會主義教育基礎,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農民的引導,推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農村推廣機制。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農村文化;構建策略
基金項目:2014 年度濰坊職業學院院級研究所科研項目《新型城鎮化建設形勢下濰坊市鄉村文化發展研究》
1.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建構的重要性
農村文化是根植于鄉土文化,具有代際傳承的傳統文化基礎的現代農村社會文化、生產文化和物質文化。從狹義的角度來解釋,農村文化是指農村域內的道德文化、民俗文化、田園文化、藝術文化。我國目前開展的以人為本為特色的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對于農村文化建設是一個重大的契機和挑戰。一方面,發展社會經濟,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既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又是提高農民文化水平的基礎。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傳播對于本土的農村文化產生巨大的沖擊。如何在既看得見青山綠水的同時保存濃濃的鄉土文化是文化工作者重大的歷史任務,進而利用文化創新技術,保存農村文化內核,發展鄉土文化創意產業更是當前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的亟待深入研究的時代課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農村文化建設的方向引領和價值中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缺失會使文化建設迷失本性,資本主義腐朽落后的文化糟粕就會侵入我們的文化陣地,從這個意義上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農村文化的靈魂和導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的和諧文化、進步文化、文明文化同農村文化在內涵上先天相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農村文化的橋梁和道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激發農村文化的主體意識和精神風貌,有利于整合和統領農村文化建設,有利于農村文化建設的成果為廣大農民共享共有。
農村文化建設負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21世紀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不僅要在經濟發展上創造奇跡,也要在精神文化上書寫輝煌。黨的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即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 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文化建設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我國城鎮化高速發展的近十年來,我國的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非同一般的成績和物質效益。在調研過程中,絕大多數的群眾認同今天的生活水平高于過往,65.4%的農民對現有生活水平感到滿意(見表1),對于鄉鎮容貌和環境衛生的滿意度達到59.4%和36%,表明農民對于城鎮化建設中農村建設中硬件建設滿意度要高于環境建設。農民對于圖書室、文化廣場等文化活動基本建設滿意度較高,對于節日慶典活動和文化享受的感知程度不滿意度達到46.7%和45.2%。
同富裕起來的物質文化相比,農村文化出現了邊緣化、虛化和空心化的巨大挑戰。邊緣化農村文化根源于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網絡上近期熱炒的“范雨素”和“余秀華”問題都從另一個側面反映農村文化活動的邊緣化。在調查過程中,很多農村文化娛樂活動缺失,廣場舞興起和城市娛樂時間出現標準化趨向;農村特色文化活動、民俗文化褪色,文化活動中中老年人是主體,年輕人更青睞“洋節”和電子娛樂產品。在娛樂方式上,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單一,現代娛樂方式逐漸占據主動。
農村文化的虛化是指農村文化的主體、內容和形式的虛化現象。農村文化的主體缺失,許多民間藝術要么后繼無人,要么缺少市場,逐漸被城市強勢文化所淹沒。農民非常苦惱文化不解渴,農村文化內容對于傳統繼承發揚不足,創新意識不強,文化產品題材陳舊,吸引力降低。在形式存在空架子和走過場的現象,文化形式和內容普遍存在同質化現象,節日走進農村大街小巷都是千篇一律地扭秧歌、敲鑼打鼓,對于本地特色文化產品和形式挖掘不足。
農村文化陣地有可能面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空心化的風險,封建殘余、舶來糟粕和拜金主義在廣大農村還存在廣闊的市場,這些文化風險因素正在試圖瓦解農村本土文化秩序。農村文化建設主陣地必須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占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農村文化建設中農民必須培養的共同的國家價值內核和社會共同理想。眾所周知物質貧乏不是城鎮化,文化空虛同樣不適合農村文化的發展。農村文化建設要從各方面提高農民的精神信仰和倫理道德水平,打造和諧的社會風尚,提升農民對主流價值和共同信念的歸屬感。
3.農村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建構措施
簡單而言,農村文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主要在于價值觀、形式和內容建設三個層次。
首先,進一步提升農民對主流價值和共同信念的認同、歸屬和踐行。我們處于新中國建設最好的時代,在以習主席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正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為目標建設我們強大的國家。富強和民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要落實于農民生產生活中經濟條件的改善和政治生活的進步,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融入農民生產生活的基礎上踐行文明和諧的農村文化氛圍。
第二,進一步夯實農村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和社會主義教育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農村文化建設需要堅實的文化基礎建設為載體。如何讓“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成為農民的社會進步的價值選擇,在社會行為中推崇“愛國、敬業、誠實、友善”的個人準則,只有依靠身邊隨時可見的文化活動和文化服務,追本求源要依靠農村文化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文化服務。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和繼續教育要注重科學的設置社會主義教育內容,各級政府不僅要繼續從資金、師資等要素上發展農村基礎教育,尤其要在思想教育上強調優質的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在職業教育為主的繼續教育領域同樣要注重提高農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思想意識,在提高農民現代化生產技能的同時要武裝農民的大腦,去除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的侵擾。農村的教育系統要實現社會主義教育的升級,為農民在生產生活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教育基礎。endprint
第三,進一步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農民的引導。農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工作要理論和實踐兩手抓,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農村文化建設中,要積極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為文化建設創造出正確健康的思想氛圍。新媒體時代網絡、微信等渠道拓寬農民視野的同時也會把庸俗落后的文化信息迅速傳遞給他們,文化工作者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觀點、理論和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思想源源不斷地輸送給農民,在理論上夯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元領導。在實踐中要樹立“愛國、敬業、誠實、友善”農村文化典型,通過多種形式的表彰,在農民日常生活中樹立思想標準,鼓勵大家向價值標準學習。同時通過文化產品把和諧健康的民俗習慣融入農民日常生活中去,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由有意識轉為無意識,在潛移默化中推動農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靠近。通過文化宣傳事件和實例影響農民的行為活動,讓愛黨愛國、誠實守信、勤勞敬業、尊老愛幼的理念在農村生根,從而不斷充實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們的文化生活質量。
第四,進一步推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習主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農村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保護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激發傳統非遺的現實生命力,利用傳統文化的基礎推進農民弘揚傳統美德,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社會主義新式農民。發揚技術創新、內容創新的文化創新精神,創造兼具民族內涵富有創意的農村文化產品,利用網絡等新媒體傳播形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進文化創意產品中去,利用傳統藝術方式傳播“文明”“法治”“和諧”和“誠實”“友善”的理念。創造農民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核心價值文化產品是宣傳和塑造農村文化的最為便捷的路徑,同時抵制低俗庸俗粗俗的文化傾向。
第五,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農村推廣機制。首先要明確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領導責任和工作方式,發揮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通過他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光輝播撒在農村基層,通過機制培養生根發芽。其次在資金技術人才上全力支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農村推廣工作,增加和保障農村文化建設資金投入,加強新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推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宣傳新技術。制定嚴格標準,完善農村文明評級機制,加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的傳播速度,擴大優質文化的影響力,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陣地,武裝農民頭腦,內化農民行動,鼓勵農民在生活中做到文明和諧、尊老愛幼、友善待人,在生產活動和社會交往中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勞動致富,養成愛黨愛國的良好鄉風民俗。
參考文獻:
[1]黨的十八報告和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
[2]習近平.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8月19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