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3-252-01
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中學生的課外閱讀現狀不容樂觀。學生們的課外閱讀普遍存在著這些問題:一是閱讀量太少,閱讀時間明顯不足。大部分同學每天忙于課本知識、作業,而用于課外閱讀的時間不超過15分鐘,甚至有些同學平時幾乎不看課外書;二是閱讀面狹窄,很多同學急功近利,為了提高寫作,只讀中學生作文選,或者只憑興趣,閱讀消遣性讀物,特別是娛樂性報刊,而對于經典名著的閱讀,幾乎是一片空白。初三學生對于《水滸傳》不知其中的大部分情節,對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只知主人公是保爾·柯察金,而不知道他的生活經歷,更不能很好地體會這一無產階級英雄形象;三是閱讀興趣不濃,很多教師、家長阻止學生閱讀課外書籍,特別是在考試的牽引下,認為這就是“不務正業”,致使學生本來萌生的閱讀興趣也蕩然無存。
現代社會,閱讀已成了一種學習能力,更是一種生存能力。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語文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發展,加強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能夠鞏固和發展課堂教學的成果,更快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更好地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同時在閱讀中,可以增長見識,啟迪智慧,提高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所以面對中學生課外閱讀現狀,我們有必要加強對中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激發學生讀書熱情,培養學生閱讀習慣,讓他們在浩瀚的書海中遨游。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認為要培養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必須從培養學生閱讀興趣開始。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大膽揚棄一切束縛和不利于激發學生興趣的條條框框,引導學生放心讀、放心學、放心想。在閱讀數量上從“多多益善”到個性化選擇閱讀;在閱讀質量上從“不求甚解”到“知其所以然”。結合課堂教學,靈活采用各種方法,讓學生體驗到閱讀帶來的喜悅,激發學生愛讀書的情感。同時,在學生每學一篇課文時,只要有相關的資料,我們都應向學生多介紹與這篇課文有相關內容的課外書,讓學生去閱讀。如講到《再塑生命》時推薦學生閱讀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使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就像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
二、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緊緊抓住課文,實行精講多讀,教會學生獨立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自覺性。進行閱讀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的核心是理解。因此,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是學生理解閱讀內容的有效途徑。如在閱讀訓練中,注重整體理解和感知;明確文章寫作思路。在閱讀名著時,以自讀為主,精讀與略讀相結合,整體把握主要內容需略讀,精讀部分和難點需要向讀課文那樣精讀;讀思結合、讀記結合,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同時還可以抄名言,寫摘要,寫心得。這樣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增加詞匯量,為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
在初中每個學期我們都要給學生推薦一些名著來擴展視野,加深理解。如《繁星》《春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水滸傳》等等。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既希求讀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獲明顯,得到老師、家長和同學的認可和贊許,從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針對這一心理,我們可開展一些讀書心得交流會、朗誦比賽、講名人偉人故事、名著交流會等活動,讓學生有施展才能的機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總之,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重視閱讀效果。給學生閱讀時間和內容,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他們去閱讀,去思考,激發學生讀書熱情,使學生從小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