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 要 在“互聯網+”時代,“工匠精神”在人們的心中逐步被淡化,中國工業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模式也已不適應當前的發展形勢。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傳承工匠精神,加強技能人才培養,這是職業教育的責任,也是當代大學生的使命。對于以就業為導向,旨在培育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需要的高素質專門技術型人才的高職院校,在“互聯網+”時代的沖擊下,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變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高職院校 互聯網+ 工匠精神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8.001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ivating "Artisan Spiri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Internet plus" Era
ZHANG Na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83)
Abstract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artisan spirit gradually fade in people's minds, Chinese industrial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model has not adapt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n 2016, Premier Li Keqiang proposed to foster excellence in the craftsman spirit in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of the State Council, inheriting the artisan spirit,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this is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responsibility, is the miss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e employment orient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 to foster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line of high-quality specialized technical personnel,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rtisan spirit become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Internet +; artisan spirit
2015年、2016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連續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分別提到了兩個熱詞:“互聯網+”和“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一詞,從字面上表現了匠人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和追求,更深層次地體現了一種耐心、專注、堅持、專業、敬業和追求極致的精神,也表達了對待工作、事業、生活熱愛的良好態度,并集中地展現出一種鮮明的使命感、責任心和勇于擔當的精神;一種人生的價值感和榮譽感。在高職院校,“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提供了契機,但網絡知識的轟炸也帶來了消極依賴、心浮氣躁等不可忽視的一些不良現象。對于以就業為導向,旨在培育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需要的高素質專門技術型人才的高職院校,在“互聯網+”時代的沖擊下,迫切需要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
1工匠精神的現代價值意蘊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6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一時間,“工匠精神”一詞備受社會乃至高校的關注。很多人認為,工匠就是一個機械重復的工作者,其實工匠還有著更為深遠的意思,它不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作為一種對產品精益求精的代名詞。[1]
對于什么是“工匠精神”,不同行業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全國人大代表、致公黨重慶市委副主任黃云認為,“工匠精神”體現的就是對產品品質的追求;中國人社部張斌副司長認為,“工匠精神”不僅要具有高超的技藝和精湛的技能,還要有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以及對職業的認同感和使命感;經營小面店的阿姨則認為,把每一根菜洗干凈、每一勺調料打好、每一碗面煮到剛合適,這就是“工匠精神”;一名正在創業的大四學生覺得,“工匠精神”就是堅持,多學習、多試驗、多積累經驗,總會成功。
在中國文化視域下,“工匠精神”表現為“尚巧”的創造精神、“求精”的工作態度、“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在西方視域下,“工匠精神”表現為非利唯藝的純粹精神、盡善盡美的目的追求、對神負責的精業作風。不論中西方,“工匠精神”都體現了一種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與極致的精神理念。
“工匠精神”作為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它熔鑄在工匠的產品里面,表現在作品的細節和創意上。它是人們普遍的職業和工作倫理的敬業精神的集中體現,對待工作精益求精不僅是工作者的優良品質,而且是一個民族成員對待工作的優良品質,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要求。[2]在我國社會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工匠精神”已然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價值意蘊,代表著工匠們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代表了整個社會對能工巧匠由衷的敬意,并給予較高的社會地位。endprint
2 “互聯網+”時代下的高職學生特點
互聯網是二十一世紀最重大的科技發明,它深刻影響著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深刻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李克強總理曾經在考察某企業時提到,“互聯網+”未知遠大于已知,未來空間無限。然而,目前大多數高職學生對待學習、工作、生活等抱以隨便、無所謂的態度,缺乏刻苦鉆研的精神和主觀能動性,遇到困難是缺少解決問題的信心、決心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
2.1 “淺閱讀”文化現象
在高職院校因為生源的成績相對較低,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本身帶著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年齡等關系自我控制力較差,普遍存在著對網絡依賴的現象。[3]網絡的便捷與快速是90后大學生學習生活離不開網絡的主要原因,大多數高校已逐步引進了諸如超星爾雅、愛課程、慕課等網絡學習平臺,鼓勵同學們通過網絡學習的方式來擴充知識、開闊視野,為大學生的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然而,這種便利給90后大學生帶來了一個較為嚴重的現象——“淺閱讀”文化現象。
在“互聯網+”時代的沖擊下,被動式的快餐式的“淺閱讀”文化現象已然成為當代大學生閱讀的一種時尚。可以說,淺閱讀是許多大學生從早上睜眼的那一刻開始,每天必定會做的一件事情。但是,快餐式的、碎片式的閱讀,使得大學生在快速獲得了大量信息的同時,沒有進一步地去理解和吸收,知識在快速獲得的同時也在快速的流失。這種走馬觀花式的瀏覽所獲取的信息自然無法入腦、入心,也無法獲得心靈的愉悅,更談不上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究。“淺閱讀”文化現象在高校的盛行正在摧毀著大學生們建立在紙質印刷文化上的思考能力和理性思維。
2.2 淡化的求精精神
高職院校大學生在緊張的高考過后存在著兩種極端現象:一種是考試失利后的自我放棄;另一種是寬松式環境下的自我放松。在“互聯網+”時代下,網絡是大學生們精神的寄托和心靈的依靠。然而,日益加快的現代化進程縮短了各種技能的“有效期”,使得大家在某一領域的堅守和潛心變得不易,大學生本應具備的刻苦鉆研和求精的精神也在慢慢被淡化。
在“互聯網+”時代的沖擊下,制造業在我國的社會地位在某種程度上被削弱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愿涉足制造業,甚至是以培育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的的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也是如此,“工匠精神”逐漸被淡化,甚至有人認為“互聯網+”時代再提“工匠精神”顯得落伍。[4]高職學生這種淡化的求精精神,不僅導致了企業制造業崗位的人員缺失,也反映了高職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現象。
3培育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
“工匠精神”的本質和核心是一種“精神”、一種信念或者說是一種情懷,是把一份工作或一件事情、一門手藝當作信仰的追求,與目前高校大力提倡的創新創業并不矛盾。企業要打造出精品,每位員工就得像“工匠”一樣,對每一道工序、每個節點,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企業要追求技術創新,每位員工就得像“工匠”一樣,對工藝、技術與科技癡迷與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專業水準,在工作上不斷推陳出新,制造出卓越的產品。高職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必然要求高職院校將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作為首要任務。[5]
3.1 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培養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要生產出精品,企業的每位員工就得像“工匠”一樣,對每一道工序、每一個節點,反復打磨,精心雕琢,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可見,“工匠精神”在精益求精的基礎之上,也是對美的一種極致追求。對于一件作品,工匠們將數十年的技藝和精力累積于此,為的是呈現出作品極致美感。企業的視角決定了市場的需求,社會正迫切需求這樣的“工匠”。
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是一種態度、一種精神的培養,也是學生欣賞美、創造美能力的培養,通過激發學生發現身邊的美從而創造美來達到精益求精的目的。美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認識歷史、認識現在、認識未來,同時可以發展他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激起學生的情緒體驗,有助于培養高尚情操,而且還能調劑他們的生活,提高學習效果。[6]
人們會世俗地認為工匠就是一個機械重復的工作者而已,然而,正是在這種不斷重復的過程中,飽含著每一位工匠追求美的熱情,體現了他們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的人生態度。
3.2 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引導學生更加專業化發展
企業發展追求專業上的技術創新,每位員工就像“工匠”一樣,追求極致的專業水準,才能在工藝、技術與科技上做到精益求精,在專業研究上不斷推陳出新,制造出卓越的產品。“工匠精神”強調了在一個領域要做到專心、專注和專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各國各企業都迫切需要更多的“工匠型”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是培養學生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潛心研究的能力,不急躁,不急于求成,從最基本的原理開始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建立成最扎實的地基。
“工匠精神”不只有一股勁,作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對自己的發展方向要求一個把握,對行業的發展方向要求一個把握,做到專業化發展,將技術技能發揮到正確的位置。
培育工匠精神,首先是企業的事,其次是社會的事,第三是國家的事。我國現有體制中,與培育工匠精神業務最具相關性的是培養技能人才為主業的職業院校。因此,傳承工匠精神,加強技能人才培養,是職業教育的一項重大責任。[7]古往今來,“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變著世界,熱衷于技術與發明創造的“工匠精神”,是每個國家活力的源泉,中國的創新驅動發展也正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
參考文獻
[1] 薛棟.論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J].職教論壇,2013(34):94-96.
[2] 王新哲,孫星.培育工匠精神 建設制造強國[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22-25.
[3] 李鵬.高職生管理新思路探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3(10):170-171.
[4] 肖群忠,劉永春.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湖南社會科學,2015(6):6-10.
[5] 劉智海.中國制造的“獨立精神”[J].電影文學,2011(6):14-15.
[6][7] 陳昌輝.工匠精神——中國制造在呼喚,職業教育應擔當[J].職業,200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