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樂樂
摘 要: 嶺南文學所特有的平民姿態、對現實生活的直觀體現及對人本意識的審視,彰顯了嶺南文學對審美意趣與其創新理念的文化追求。以文學的文本意義作為基點進行分析,文學作品或多或少地與地域文化存在內質的聯系,嶺南文學的實際價值及意義與嶺南地域文化存在內質聯系,正因如此嶺南文學才有特有的體現形式。文章以嶺南文學的文化意蘊及審美意識初探作為切入點,在此基礎上予以深入探究。
關鍵詞: 嶺南文學 文化意蘊 審美意識
地域和文學間存在內質聯系,文學處于和地域文化相同的空間,所以審美意識趨于統一。文化的脈絡構建了不可復制的發展軌跡,使文學與地域文化存在近似的審美觀,所以嶺南文學還原了真實的生活,同時文學作品都在試圖闡釋持續發展變化的觀念及前沿的審美觀。因為嶺南文化的發展體系存在較強的靈動性,嶺南文學審美視界在傳承及發展過程中有著持續變更的特性,進而為嶺南文學滲透了多元化的文化內涵。
1.嶺南文學中的平民姿態:收放有序的生活模式
嶺南文學在文學體現及藝術形式方面,其風格具有鮮明的特性,嶺南文化的作用對文學及藝術形式起到了較大的影響。若作品體現出的嶺南風貌,隸屬嶺南文學的表層氣象,那么,拓展特定環境特定區域的人文精神,構建神貌兼具的人物畫廊,無疑是嶺南文學具有的文化內涵的深層意蘊。
嶺南文學的實際價值側重于以平民姿態體現,促進嶺南的文化發展,進而推動文學的自我意識,此意識形態中的文化想象構建了明確的嶺南文學價值,嶺南文學規避了一些外在的文化政治因素,進而回歸至嶺南的真實生活之中,平民姿態奠定了嶺南文學濃厚的文化基礎。舉例說明,《香飄四季》中的農民、《三家巷》中的人物群像及《鎮海樓傳奇》中活靈活現的前朝市井生活等,在差異化文化時代背景下,嶺南的人文風采存在較強的特異性,且文學作品大多依附于文化時代背景創作,亦為嶺南文化藝術的依據。
嶺南文學作品的平民化文化意蘊,很明顯即為本土文化中價值觀的彰顯,其體現了面對命運與現實的平和心態,同時具有較強的應對人生的張力。從《鎮海樓傳奇》中的人物與《三家巷》中的人物,不難看出這些平民群像體現的平民姿態,這些形象通過各自收放有序的生活模式體現最靈動、真實的狀態,雖看似平淡,但活靈活現。不但是嶺南文學作品的特性,而且為嶺南文學作品的精髓之處。
此類以平民觀點作為文化底蘊的文學形式,構建了嶺南文學的基本框架,勾勒出了一幅幅嶺南人特有的畫卷,務實達觀、進取求變,就像水墨浸潤般給人以渾然天成之感,人物特點給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依附于這些特點,使嶺南文化意蘊得到了全面的升華。
2.嶺南文學中現實的體現:對真相的開啟及掌控
在嶺南文化發展階段,開始具備特有的文化結構及文化理念,換而言之,現階段,嶺南文化已處于文化自由階段。同時嶺南文學構建了自身的文學體系及意蘊,亦經歷了探索與認定的這么一個過程,構建了以流變為基點的發展脈絡,因此嶺南文化中滲透了大量的文學元素,使生活在文學中得以升華,此類升華即為嶺南文學的基本特性,因此嶺南文學更側重于對現實真相的開啟及掌控。
以嶺南文學的敘事特點作為切入點。一些作家依賴的文化資源從根本影響著創作的基本傾向及意識形態,同樣左右著作者作品的深度與水平。若作品想要體現民族和社會生活,就要闡釋此時代社會生活的精神面貌,彰顯此時期民族的特點。
嶺南文學的發展相對穩定,同時未出現轉型的問題,由此可證嶺南文學無須吸收外在的文化形態,其以務實的基本理念與精神,以平民的姿態、以現實的立場體現生活,因此嶺南文學可以最真實地體現生活。
以嶺南文化作為文化底蘊與創作依托的作者,他們的作品體現出了近似的文化意蘊,其中平民立場、基本價值觀及文化風格不盡相同。《蝦球傳》對蝦球層次百姓的描寫,構建平淡又具有特色的人物形象。《三家巷》對廣州市井風情的勾勒,體現了濃郁的嶺南意趣,很容易讓人銘記于心。
3.嶺南文學文化中的人本意識
上文不止一次提及嶺南文學具有特殊性,此特殊性不僅體現于地域文化,還體現在依附于人文景觀構建出的文學意趣及審美意識。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嶺南文學作品,經對生活的描繪及人物情態的勾勒,渲染具有獨特韻味的嶺南文化,進而促使嶺南文化在生存模式上具備獨特的藝術化形式。《春風秋雨》描繪香港的圖景,《白云珠海》對廣州、黃埔及珠江進行了細致的刻畫,《山長水遠》即為廣東版圖的再現,通過這些描繪,南粵的地域風情已躍然于文中。同時,其抒情意蘊猶如簡約的寫意,嶺南的小說大多側重于通過不沾不滯的筆墨予以鋪陳,并非很多文學作品通過反復疊增予以陳述,嶺南文學和嶺南的文化意蘊相制衡,落筆行云流水、率性為之,同時具備渾然天成的靈動之感。人物刻畫的傾向猶如嶺南畫派的寫意技法,意在傳神、自然生動。《三家巷》中的人物群像,特別是對區桃的描繪,體現了細膩綿長的意蘊,趣在似與不似間,讓人看不透、看不夠。
《三家巷》隸屬示范性文本,即以世俗生活作為載體,全面體現時風勢雨下的民生,把世俗情懷和憂患意識予以了全面的整合,使我國文學對立的兩方面融洽地結合,變成了兩個切入生活的基點,使憂患意識這個僅在我國文化常規語境中才可被界定的問題,在嶺南文學再現中亦有了歸屬。
有了自成一脈的基本文化構架,嶺南文學就很容易構建出獨具特性的文學章法。嶺南文學更側重于生存的人本意識,拓展了文學創作的理念,并給予了嶺南文學獨具特色的審美視角。其掙脫了常規文學使命的束縛,凌駕于文學英雄主義之上,從根本上體現著大地眾生的生活常態,其構建的人物均為活靈活現的真實人物,并非常規文學中概念化的人物形象,嶺南文學依附于嶺南文化意蘊,在文學體系中獨樹一幟。
生存的要義——世俗化傾向。嶺南文學的世俗情懷與主流文化的世俗化風情存在較大差異,嶺南文學在嶺南文化的意蘊的基礎上,側重于體現民生與民情;嶺南文學大多具備一定的憂患意識,但此類憂患意識并非通過博大的情懷予以體現,而是滲透至對生活的熱切之中;嶺南文學僅對生活的流變及人性的內質予以明確的闡釋,正是此類有別于常規文學的特性,造就了嶺南文學的世俗化傾向特性,正應了“哀而不傷、樂而不淫”之句。依附于《中國文化要義》中提出的:“我國文化以儒道為基礎,文化哲學理念和人生觀大多體現為世俗,所以依附于世俗人生構建其價值觀與本體理念,并非始終以彼岸世界為依據,構建物質與人生的景象。”
自古以來,嶺南始終為邊緣地域,生存處境和文學意蘊使嶺南文化的結構從一開始就呈現出“重實際而黜玄想”的基本觀念,務實、生存發展即為其文化的側重點,基本不會出現脫離實際生活的欲望,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嶺南的基本文學構架,同時左右了嶺南文學的基本傾向。
參考文獻:
[1]呂力平.文學與美術創作思維共同性的探討——關于文學是想像藝術,美術是視覺藝術的辨析[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2012.
[2]喻季欣.科學發展理念與嶺南人文傳承的融合[N].南方日報,2014.
[3]張致瑾.特色文化建設是新形勢下繁榮發展文化事業的有效途徑[A].文化部藝術服務中心.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與發展初探[C].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0.
[4]路柳.關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第一次十四省市區地域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討會綜述[J].山東社會科學,2014(12).
[5]唐永進.繁榮地域文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地域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討會”述要[J].天府新論,2014(05).
[6]劉安海.解開地域文化與文學關系之鎖──讀《當代文學與地域文化》[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3).
[7]盧建汶.淺談地域文化在續志中的定位[A];江蘇省地方志學會成立10周年紀念大會暨地方志與地方文化學術研討會專輯[C],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