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霞
摘 要 推進“互聯網+行政審批”已成為政府治理領域互聯網與公共服務融合發展的突破點。 “互聯網+行政審批”有效推進了政府治理主體的多元化、過程的互動化、流程的法治化、目標的服務化發展,提升了政府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水平。
關鍵詞 “互聯網+行政審批” 政府治理 效能分析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8.053
"Internet +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Efficiency Analysis
ZHANG Feixia
(Banan District Party School of CPC Chongqing, Chongqing 400054)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nline hall in Chongqing for grass-root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ransforming the governmental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way.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iversity of governance,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the process of the rule of law, go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system and ability levels.
Keywords "Internet + ”; government governance; performance analysis
0 引言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為地方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官”,同時也成為推動政府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建設的有力抓手?!盎ヂ摼W+”在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新領域內廣泛運用,直接助推了“互聯網+”的鏈條化、融合化、生態化發展。國務院先后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關于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等10多個“互聯網+”相關政策文件,指出:“要創新政府網絡化管理和服務,加快互聯網與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的深度融合,推動公共數據資源開放,促進公共服務創新供給和服務資源整合,構建面向公眾的一體化在線公共服務體系”。因此,“互聯網+行政審批”已成為互聯網與公共服務融合發展的突破點,對推動政府治理能力和體系的現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1 “互聯網+行政審批”對基層政府治理能力的影響
重慶市網上行政審批大廳構建了市級、區縣、部門三級聯動的綜合服務型網上公共服務平臺,將發改委、財政、教委、工商、質監、規劃等40個市級單位和部門;38個區縣以及萬盛經開區、兩江新區;以及區縣的相關部門和鎮街全部接入網上行政審批大廳,可網上審批的行政許可事項427項;其中個人可網上申請辦理公用事業、證件辦理、教育培訓等23個大項;單位可在線申請辦理交通旅游、審查檢查等29個大項,有效整合了個人和單位審批事項。并對行政審批事項、審批業務流程、責任分工、要件材料、審批崗位等情況進行深度梳理,將分散在不同職能部門中的行政審批職能,逐項配置到全市網審平臺,打破傳統的部門壁壘,實現了互聯網接入方式的一站式多職能部門聯動。對基層政府治理能力產生積極影響。
一是行政審批流程由“差異”轉向“標準”。通過全面清理行政審批項目,優化行政審批流程,推進行政審批流程標準化建設。重慶明確“一窗受理、抄告相關,優化流程、同步審批,縮短時限、限時辦結,并聯運轉、統一發證”的工作流程,為網上行政審批奠定程序基礎。二是行政審批主體由“現實”轉向“虛擬”。 通過整合辦事窗口,設立綜合服務窗口、土地房屋權屬登記、婚姻登記、港航管理、人力社保等分中心,實現了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端口前移,將政務服務申請者與服務提供者實現物理集中,真正實現和保障“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三行政審批方式由“部門”轉向“協同”。將不同職能部門統一納入網上審批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不同職能單位跨部門、跨區域的協同并聯審批。以投資審批為例,投資所有環節統籌接入“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在線服務平臺”,平臺網上審批流程擴大到立項、核準及備案等項目。同時國土、稅務、環保等部門加強對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審核機制,推動了部門間的協同聯動審批。四是行政審批信息由“封閉”轉向“共享”。 依托互聯網促進審批窗口前移,如將投資審批業務窗口從政府機關“搬”到每個企業用戶辦公室,結合業主填寫項目信息自動甄別項目所屬類別,并通過“地區”和“行業”兩個維度精確定位,同步向業主推送相應的規劃條件、用地條件及產業優惠政策等信息,實現“量身”服務和“精準”調控,縮短企業辦理時間,強化服務職能,從而帶動投資快速增長,優化投資結構。
2 “互聯網+行政審批”對基層政府治理體系的影響
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推進“互聯網+行政審批”方式創新,帶動了政府治理價值取向的變化,有效促進政府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水平,進而為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奠定基礎。
2.1 政府治理主體的多元化
以政府為主導的行政審批模式,強調政府一元主體、“包攬一切” 的全能政府理念,從而模糊了政府的行政邊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場、社會的多元化發展?,F階段“互聯網+行政審批”方式的創新,帶動了政府治理主體的多元化發展,一方面將行政審批的端口前移,通過互聯網將審批辦理業務窗口前移,增加了市場、公民等主體的知情權、發言權、參與權。與此同時,通過改革、規范一大批社會中介、行業組織、專業機構的專業資質,并積極發揮其在培訓、環保、能源等方面的中介職能,從而促進政府、市場、社會和中介組織各司其職、精簡高效的多元化行政審批主體發展。
2.2 政府治理過程的互動化
以政府為中心的封閉型行政審批機制,政府通常將普通民眾、企業主體視為行政審批被管制者,導致不同主體間的互動受到抑制以及工作障礙不斷加深。以治理主體多元化發展為核心的“互聯網+行政審批”方式,必將增強治理過程的互動性,通過整合審批架構和流程,促進審批信息化、雙向化、互動化發展。一方面部門主體依托重慶市網上行政審批系統平臺,建立并行審批、一窗對外、集中受理、數據共享等機制,為打破部門封閉,消除行業壁壘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通過構建網絡互通、信息共享的網上行政審批工作體系,增加行政審批主體與被審批者間的互動頻率,有效打破部門間和主體間的信息孤島效應,從而推進“陽光審批”、高效審批型政府建設。
2.3 政府治理流程的法治化
在傳統的行政審批模式下,行政審批過程中存在重行政輕法治,重審批輕監督、重批復輕管理等弊端,擁有審批權限的行政審批部門成為行政腐敗、政府尋租、個人權力濫用的高發領域,為行政審批權力異化提供空間。此外,傳統部門行政審批流程不規范,審批標準易變等缺陷,以及部門間重復審批、多頭審批等弊端,導致行政資源重復建設和浪費?!盎ヂ摼W+行政審批”的改革創新,要求各個職能部門公布權力清單,明確審批職能和權限,有效引導“法無授權不可為”的審批理念。同時,通過行政審批“流程再造”、標準化建設,強化事前、事中監管,最大限度地限制部門和個人權利專斷,在一定程度上從程序上抑制和降低了行政審批的腐敗空間,為推進法治化政府建設奠定基礎。
2.4 政府治理目標的服務化
在管理型政府模式下,政府更加重視自身的行政審批職能權力與權威,從而導致審批權力與責任的非對稱性,繼而抑制服務性政府建設,導致民眾普遍對政府行政審批過程中的服務滿意度較低。“互聯網+行政審批”為構建面向公眾的一體化在線公共服務體系,對傳統行政審批的理念和方式進行變革,注重行政審批的公共性、互動性、反饋性。如:在重慶網上行政審批大廳中,設立被審批者評價反饋體系,對行政審批單位的服務態度、方式、滿意度進行打分,推動了政府治理價值取向由傳統政府的“家長”角色向公仆角色轉變,促進行政審批部門不斷改進審批的方式,培養“為民服務”的公共行政精神和理念,推進和深化服務性政府建設。
3 進一步深化“互聯網+行政審批”的幾點思考
重慶市網上行政審批大廳的建立有效推進了“互聯網+行政審批”方式創新,構建了面向公眾的一體化在線公共審批服務體系,對政府的行政審批機制進行重塑,促進了創新性、服務性、開放性政府建設,有力推動了政府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發展。
但現階段重慶市的“互聯網+行政審批”方式仍處于探索初期,仍在以下幾個方面需要進一步優化完善。一是提升政府政務數據的整合、挖掘與共享能力?!盎ヂ摼W+行政審批”方式創新,將產生大量電子化的審批數據與資料,這些數據資源為政府決策、咨詢、制度設計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撐,政府應加強對行政審批數據的重視程度,將靜態數據變為動態資源,利用大數據分析工具,對就業、社保、能源、信用、統計、質量、國土、農業、城鄉建設、企業登記監管等重要領域信息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和關聯性分析,不斷提升政府的大數據治理能力和水平,促進。二是防治網上行政審批過程中的部門條塊分割現象。避免單純由現場審批轉變為網上審批的渠道變更,嚴格按照權利清單制度,優化互聯網行政審批流程和環節,促進部門間行政審批的信息交換共享機制建設。三是提升“互聯網+”工作理念與意識?,F階段,政府部門以及被服務對象的互聯網審批意識有待提升,現場行政審批方式占據主導地位,以及互聯網審批的電子數據檔案管理等配套工作制度不完善等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互聯網+行政審批”方式的良性發展。因此,政府需不斷加強互聯網審批相關業務培訓,提升服務對象“互聯網+行政審批”意識,完善信息化數據管理制度。
參考文獻
[1] 何亞群,馬繼遠.論互聯網時代下的政府政務服務模式建設[J].科教導刊,2013(11).
[2] 唐明良.標準化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意義、問題與對策[J].中國行政管理,2013(5).
[3] 胡琴.公共服務理念下的治理變革——上海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實踐及引發的思考[J].行政與法,2010(4).
[4] 駱梅英.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從碎片政府到整體政府[J].中國行政管理,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