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琪
摘要: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非語言交際中的體態語,是人們交際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教師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積極的體態語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保證教育教學的順利、有效進行。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課堂;體態語;教學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非語言交際中的體態語,是人們交際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教師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積極的體態語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保證教育教學的順利、有效進行。
關于體態語的界定,學者們普遍認為,體態語一般包括,面部表情、手勢,和體態動作。體態語作為非語言交際中的重要手段,具備著一定的話語功能。“面部表情、身勢姿態,都能說話,有時甚至比說話還說話?!保ㄥX冠連,2002:111)體態語以極強的語境敏感性,準確無誤地傳遞信息,增強表述力度,表達特定的意義,進而傳遞特定的用意,達到交際目的。因此,在英語教學中,使用積極的體態語能幫助老師建立與學生的和諧關系并創造一個舒適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學生們輕松地獲取知識。此外,使用積極的體態語有助于維持課堂氣氛,加強教學效率。[1]
一、重視教師體態語對教學的影響
體態語作為非語言的一種符號,它與語言相輔相成,具備并行使著話語功能。體態語的話語功能,對于教學起著積極或消極的作用。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習以學生為主體,要求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教師則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經常使用積極的身勢語如微笑、點頭等來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熱情,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而不應使用一些如搖頭、皺眉等降低學生學習興趣的消極類體態語。
教師運用積極的體態語不僅可以對課堂教學效果起到提升作用,更可以推動教學改革的發展步伐。它不單是對傳統方法如講授法,談話法的補充,更是體現時代精神的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它對教師教學藝術水平的應用程度起到一個傳遞作用,對學生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示范教育作用,影響著學生接受教師信息的程度和學生的人際交往的技能。教師體態語的研究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影響,有助于教學改革特別是教師教態方面研究的穩步提升。教師體態語的運用多是一種情感上的鼓勵與支持。是對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課標要求的全部展現。通過體態語的有效使用,使大部分的教師與學生產生了更多的共識,彼此關系逐漸有了微妙的改變。語言是下達的命令,而體態語更多傳遞的是一種生命力的感化,是雙方共同參與的互動過程,所以教師體態語的研究對課標中情感目標的升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
二、重視學生體態語的反饋
教育傳播活動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不能僅僅依賴于教師的單向信息輸出,學生的反饋作為傳播交往的一部分,也對教育活動具有重要的作用。[3]雖然語言符號是教育傳播一條的重要反饋渠道,但是與體態語傳播及反饋相比,它在教育傳播中多有限制,因為在特殊的課堂環境中,學生有時不方便以語言行為干擾教師講課,于是,體態語就成為學生表達教育傳播體驗和情感傾向的最佳方式。正在上課的教師要想及時獲取學生的教育反饋信息,最適當、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觀察學生的目光眼神、面部表情、手勢動作等體態語傳播行為。當學生出現用手搔頭、皺眉等行為時,說明學生對知識有不解和疑問,教師需要考慮教學信息是否已經準確傳遞,是否需要對知識點做進一步講解。而當學生眼神低垂、用手撐下巴、坐姿無精打采時,可能是要表現教學內容枯燥無味,教學時間進度過于緩慢等問題,此時教師則要通過豐富表情、提高音調、加快講課進度等方法引起學生關注,創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走下講臺的教師,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面對面地交流,用更輕松自然的肢體動作和神情神態向學生傳播教育知識、交流感情,
進行一對或對多的交往。[4]
教育是一種通過語言符號和體態語來傳遞教學信息、表達積極情緒,達到教育效果的傳播活動。其中,教師作為教育傳播系統中主體之一,其正確、恰當和充分地使用體態語,可以更好地補充語言符號,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調節師生情感、形成水乳交融的教學氛圍,提高認知性、情感性和行為性學習效果。因此,研究教師體態語的教育傳播效果,考察其傳播效果能力、效果強度和方向,能夠引起教師對其重視,促使其自覺使用體態語進行教育傳播[5]。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不僅要做好知識的傳承,更要求教師采用一種高效的、有序的教育傳播方法,而體態語作為教育活動的主要傳播手段之一,對其理性認識和使用,能夠有效提高知識傳播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Brown, P. & Levinson, S. C.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 Politeness Phenomena. [M].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2] Samova, L. et 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Wadsworth, 1997:155-177.
[3] 李鸝.淺談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符號[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5,(3):94-95.
[4] 程同春. 非語言交際與身勢語[J]. 外語學刊, 2005,(2):35-38.
[5] 錢冠連. 漢語文化語用學[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2: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