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祥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是教學的重要環節,閱讀能力對于小學生而言也是一項必備的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高度重視起閱讀教學,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將從文本解讀的重要性出發,具體分析文本解讀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策略
語文教材內容是一個靜態的對象,要對文本進行把握和解讀,需要教師能夠對文本進行融會貫通,不是以第三方角色進入到文章中,而是要以文章的主人翁的身份進入到文章中,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梳理,并分析內容的語言及特色,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以及同樣的價值觀。在文本教學中,要真正能夠感受文本,體味文章嗎,使得心靈和文本相融合。
一、文本細讀的重要性[1]
曾經有教育者指出“解讀文本是上好語文課的第一步。”對于很多語文教師而言,回到語文本身,練好教學內功,將文本盡可能正確地把握和解析,是一項必備但艱難的技能。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教學理念得以更新,教學手段不斷豐富,而對文本進行多元、靈動以及豐富的講解,一直是很多教師的不斷追求,也是優秀教師必備的基本功,從作品中,讀者能夠了解作者的思想,以作者的角度,對文本進行解析,從而使得作者創作意圖更加清晰,有利于把握作品的本意,以及作者的情感基調,在給學生講解時,也能夠將文章的重點和難點凸顯出來。比如,在學習《生命生命》時,作者用三個小故事將生命的意義闡述出來,表達出生命雖有限,生命價值卻無限的思想。表面上來看,文章只是講述幾個小故事,通過對文章的分析和解讀,學生能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二、文本細讀的策略
1、理解教材的導向性[2]。在語文教材的設置中,包含了對單元、預習內容以及練習題目等方面的目標導向,內容上,不管是詩歌,還是景物描寫類的文章,或者是對優良美德的歌頌,這些內容能夠合理地設置在各個學年的教材里。比如在四年級教材中,就包含了戰爭和平、生命 、田園生活故事等內容。現在的小學教材是按照國家頒布的教育理念來編寫的,這些入選教材的文章,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適合對各個階段的學生進行掌握,這對于教師的正確理解有著很大的幫助,并指導學生領悟文本內容間的整體性,使得學生更為全面地掌握知識,促進學生的成長。教師對教材的編排進行解讀,能夠更為有效地執行,而不至于將各個文本孤立,將文章的內在寓意加以升華。
2、用引導者的角色解讀文本[3]。語文學科具有指向性作用,其中的內容和目標是多重角度的以及豐富的,在新課標中,要求將文本的內容和目標能夠得以應用,充分展示出文本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教師在對文本進行解讀時,不僅要讀透讀深文本,還要結合實際情況,對文本采用教學化和教育化的方式處理,對文本進行重新分析與整合,并最終用一種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教師必須把握整體的予以,學生才能充分理解文本知識。
比如,《母雞》這一文中,作者通過一系列的動作描寫,面對目的及的態度發生變化,并對母愛進行贊美。文中寫出了母雞為小雞做出了一些犧牲,處處為孩子著想;還時時守在孩子的身邊,將找到的食物先給孩子;還教會了孩子相應的生存本領。這一系列的描寫都體現著母愛的偉大,教師將這些予以提煉出來,并指導學生閱讀,使得學生能夠真正領會文本的精神。
3、抓住精華解讀文本[4]。很多文章,作者都是用一些平實的語言文字來表達情感,教師則要透過這些簡單的表面文字,對文章的含義進行深層次的挖掘,理解作者在文本的細節中表達出來的思想感情,抓住某一個部位,做出精細化的解讀,就能達到細讀文本,找出文本的意義。只有精讀文本,才能透過文本的內容,感受文本的中包含的精華,從而激起與作者同樣的情感。在閱讀中,教師對文本進行咬文嚼字般的閱讀,感受文章中字里行間的深意,教師在解讀文本期間,要對文章的優美和重點詞句進行解讀,提煉出其中的精華,引領學生體會語言的精妙之處。比如,在學習老舍的《貓》時,作者用擬人的表達方式,寫了貓打蕩秋千以及玩線團等可愛的活動,展示出貓的淘氣可愛以及對作者的依賴,作者用這些平實的語言,將貓栩栩如生地描寫出來,也透露出作者對貓的喜愛。
4、注重教學相長[5]。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注重學生親身閱讀體驗,教師不要越俎代庖,關注學生個體的閱讀感受,而不是讓他們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教師在理解的時候,不要天馬行空,偏離主題,應該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保證教學內容能夠為學生所接受,任何一版的教材都是針對學生生活,教材編寫也力圖與學生的實際相適應,但是學生實際是在不斷變化的,因此,教師要處理好“教”和“學”之間的關系,教師自己在閱讀時可以追求對語境的解讀,對語言的感悟,不應將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因此,教師要掌握學生的情況,了解學生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的差異,尊重學生對同一文本體會到的不同的感情,對于雪融化后是水還是春天,不要加限制,尊重學生感受的差異性和情感的多樣化,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留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吸收和內化教師在解讀文本時,所呈現出來的思想,滿足他們認知的需求。
三、結語
語言文字是一種符號,與客觀對象緊密相關。任何文學作品中思想的表達,都是借助語言文字來塑造一個特定的形象,描述一種情境,反映一種現象,從而為情感找到一個出口。語言通過作者的審美,對客觀對象加以塑造,所呈現的可能與客觀對象有一定的偏差,這是因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看待事物的心境是不一樣的,語言文字有著較強的彈性,能夠包含著豐富的信息,和多個層次供讀者去想象和揣摩,去品味和感悟,與作者筆下的人物進行對話,深入到文本其中,產生與作者相一致的情感,也可以通過解讀,讓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通過這種細讀的方式,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慧瑛.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措施[J]. 開心素質教育, 2015(8):53-53.
[2] 姜艷. 文本解讀,語文教學的求真之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解讀中出現的問題與對策[J].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線, 2016(4):47-47.
[3] 李東玲. 試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 2016, 1(10):48-48.
[4] 陳麗.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文本解讀的策略[J].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15(5):47-47.
[5] 陳琴菲.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文本解讀的教學策略[J]. 快樂閱讀旬刊, 2013(2):53-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