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興娟
摘要:生本課堂就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課堂。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小學數學生本教育使得課堂更加有趣生動。
關鍵詞:綠色;生態教育;數學生本教育;實踐
生本教育創始人郭思樂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出: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揚生命為宗旨而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近年來,我校開展生本教學實驗,我在郭思樂教授的生本理念指導下,繼承和創新生本教育課堂模式,并進行了實踐與研究,使它更適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一、生本教育——讓我們走出了教學困境
教師一言堂,學生沒事做,題海戰術,讓孩子苦不堪言。作業多讓人心酸,而家長望子成龍。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而且我們的教學成績也極不理想。學校開展了生本教育的課堂改革,幾年下來,生本教育已經結出了碩果。今天我們的課堂面貌煥然一新。學生收獲了知識的同時也收獲了快樂,同年的學習時光將給他們留下美好回憶。
二、數學中的生本課——把教轉化為學、把學轉化玩
1、把教轉化為學。轉變教學方法,把教轉化為學,最為關鍵的就是前置研究的設計。前置研究設計好了,學生便會自主去研究,課堂交流就成了同學們的主陣地,學生們就會進行自主的學習。郭思樂教授談再造路徑說道:把教轉化為學,把學轉化為玩。要讓學生先學,學什么,做什么,也就是需要設計前置作業,這需要花很多的心思去準備,所以這也需要在身后默默奉獻的精神。
(1)前置性練習,指的是教師向學生講授新課內容之前,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所進行的嘗試性、探究性學習。
(2)前置研究要把握原則。簡單——根本——開放
(3)前置性作業的設計典型案例
①《感受除法》課前小研究設計用小圓片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表格式)
我的發現和體會(表格式的前置作業設計)
②圓柱和圓錐(總結式)課前活動一:找一個圓柱和圓錐的實物,你發現了什么?
課前活動二:展開一個圓柱形包裝箱,展開后是什么形狀?它們的表面積和體積怎么計算?圓錐形呢?
課前活動三:找出圓柱形和圓錐形的學具,你發現了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以上都是我們設計的一些典型案例,下面結合用字母表示數說一說前置練習的設計。——《用字母表示數》
③典型案例的交流《用字母表示數》的練習設計。
a.填一填:1只青蛙張嘴,()只眼睛條腿;2只青蛙張嘴,()只眼睛條腿。3只青蛙張嘴,()只眼睛條腿;4只青蛙張嘴,()只眼睛條腿。
b.你能用一句話把上面兒歌的意思表達出來嗎?試一試。
簡單原則:生本教育中的簡單指的是前置作業的內容、環節簡單。根本原則:指的是知識的主線、教學的重難點。前置性練習中以青蛙的數量關系為課堂教學主線,貫穿整個重難點知識的教學。開放原則: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有所收獲。
那么,就出現了兩個問題。
問題一、學生具有的生活經驗就能解決。
問題二、學生總會運用一種辦法來說。
上面的前置性練習中,學生也許會形成如下的結果:
第一,()多少只青蛙()多少張嘴()多少只眼睛()多少條腿
2.a只青蛙a張嘴a只眼睛a條腿。
3.a只青蛙b張嘴c只眼睛d條腿。
4.a只青蛙a張嘴2a只眼睛4a條腿。
學生不管是用語言表達,還是用字母表示,不管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他們都會帶到小組中去交流,帶到全班匯報中爭論,從而獲得正確的理解。
2、把學轉化為玩。在課堂上,上課時學生可直奔講臺,用投影展示自己的做法,手執教鞭講給大家聽。同學們只要有不同想法,可自由地上臺質疑,每到此時學生總是搶著上臺、爭著發言。
第一,我們在平常的課堂中或作業的練習中,學生是如何解決問題的。個人——小組——中心組(主要是學生在做練習題中遇到困難的處理方法當然中心組成員解決不了就交給老師。)課堂上的作業講評課或練習課:選擇兩個學生主持課堂,學生當小老師,有時站在講臺上,主持大家講作業,有時在課堂上巡視,督促與指導學生做課堂練習。
第二妹妹,教師努力-簡約而不簡單。課前教師要反復研讀教材——設計簡單根本開放的前置練習;課中教師要適時介入,調控課堂、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課后做好小組情況評價,學生知識掌握情況。
第三,課堂活力-平常不平淡。教師看似輕松,實則在學生的學習上很多做思考。我們的課堂看似平常,但卻充滿著智慧。每一堂課都是學生思維火花的碰撞。
第四,學生給力—活躍但不活亂。我們的課堂看似吵鬧,實則是學生積極思考,進入學習狀態的表現。這就是我們的生本課堂[1]。
三、前置研究的應用
1、新授課。充分利用學生的前置性小研究,讓學生自己現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全班交流。
在培養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先要規定操作方法,比如說哪幾個人一個小組,每個小組各種層次的孩子搭配要均勻,達到相互幫助的目的,然后推選一個能干的組長負責日常事務,比如誰先發言,哪個第二,哪個第三,反正每個孩子都要發言的。在交流時,聲音要小,不要影響其它組的學習。匯報的時候,“讀題”“說思路”“我們小組匯報完畢,誰和我們交流”“誰還有什么補充”四種角色輪流上,同一個孩子這次匯報第一部分,下次就匯報第二部分,再下次就匯報第三部分等等,讓每個孩子都有上臺展示的機會。
2、練習課。如果你擔心新授課就這樣完了,孩子沒掌握怎么辦?后來的程序就是練習課了。老師出幾道題,孩子先獨立做,再小組交流,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相互指正,達到共識為止,然后全班交流,共有哪些方法可以解決。這樣一來,孩子的積極性就能得到提高。在交流中,注重過程的交流,也就是方法的交流。
練習課中,學生能做的,老師不講,學生不能做的,教師提示,不講結果,讓學生自己思索。有一句經驗就是:“教師逞能,學生無能,教師扮傻,學生才能。”也就是我們常用的“大智若愚”。就是這個道理。
3、評研課。就是讓孩子在一個單元結束以后,每個人都出一份習題,把自己認為哪些地方最容易錯,哪些地方最重要的習題寫出來,考考小組的其他同學,相互考。然后老師收集整理,把大家共同點整理出一份新的試題,讓全班孩子做。最后,讓每個小組在全班匯報自己的做法,一個小組匯報一題,特別要詳細匯報自己的解題思路,并在匯報結束,邀請其他學員補充。達到全班交流的目的。這樣的訓練,孩子就會徹底的明白其中的道理[2]。
參考文獻
[1] 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06-01.
[2] 吳蓮.淺談小學數學生本教育[J]. 教育:文摘版, 2016(10):025-0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