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玲
摘 要:分層教學是基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一種教學方法,它能激發(fā)學生興趣,誘導學生思維,引領學生探究,能極大提升初中英語教學質(zhì)量。文章探討分層教學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有效實施策略,以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分層教學;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6-0035-01
新課改明確對初中英語教學提出新的要求,要在強化基礎知識掌握的大前提下,從根本上發(fā)展學生的英語思辨思維,提升英語綜合素養(yǎng)。閱讀是知識輸入的通道,大量閱讀是積累詞匯、語法及地道表述的有效途徑。然而,一些英語教師教學時未能體現(xiàn)學生在學科學習特點、規(guī)律及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異性及個別性,教學成效甚微。為此,新的教學形勢下,英語教師應深入思考,積極引入閱讀分層教學,突出學生的學習需求及情感態(tài)度,提升教學成效。
一、學生分層,尊重學習差異性及個別性
分層教學先決在于全面掌握學生情況,包括閱讀學習情況、性格特征、心理動態(tài)及未來發(fā)展需求等。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愛好及興趣,并就此做出引導,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簡而言之,學生個性化是分層教學的核心所在。為此,教師不可憑主觀印象或學生日常水平妄下斷論,硬性進行分層,如此會導致學生產(chǎn)生反感、抵觸心理。具體分層可參照以下標準,A層:基礎知識扎實,閱讀習慣良好,略懂難度系數(shù)較高的文章,并可根據(jù)內(nèi)容進行自由對話。B層:英語水平中上等,閱讀習慣較好,在教師幫助下可讀懂與教材難度相當?shù)奈恼隆層:本層學生屬于閱讀學困生,對閱讀文章有畏難心理,學習意志不堅定。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學情進行安排,并予以不同層次的指導,以順應學生的學習差異性及個別性。教師可為A層學生提供難度系數(shù)偏高的課外閱讀文本,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推理、總結,進一步強化英語思辨能力(Critical ability);B層學生則需多接觸難度中等的文本,并需要教師給以閱讀方法上的指導;C層學生前期則需將精力集中在掌握基本詞匯、語法及用語上,經(jīng)過一段積累后,可進行自主閱讀。值得注意的是,事物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分層教學也不例外。教師應看到分層教學的動態(tài)變化,經(jīng)過一段時間,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進展重新評估,及時調(diào)整教學方案。如此,可充分體現(xiàn)學生英語閱讀學習的變化需求,幫助學生改進不足、強化優(yōu)勢,提升閱讀學習效果。
二、方法分層,考慮認知規(guī)律及感知能力
初中生英語閱讀現(xiàn)狀不容樂觀,大多數(shù)學生不喜歡閱讀,課外閱讀較少,知識積累少,形成獨具個人特點閱讀方法的更是少之又少。為此,教師應高度重視,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并加大閱讀方法的教學力度。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最大障礙在于詞匯,而詞匯障礙又集中表現(xiàn)為舊詞新義、未學生詞。教師在分層教學中應采取對應方式進行逐個突破,A、B層學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未學生詞,教師可適當引入課外文本強化訓練,訓練學生根據(jù)上下文段意、語義或構詞法進行猜測,發(fā)展邏輯判斷及信息整合能力。C層學生前期閱讀中舊詞新義是大難題,教師應訓練學生識記詞匯、語法及結構的能力,并善于用生動例子讓學生充分理解文意,保證學生“聽得懂”“聽得明”“聽得樂”,讓學生體會英語閱讀的樂趣。比如,在初三(上)課外練習(A)中有這樣的對話:The king:“How much should I pay for it?”The old man:“Seventeen pounds.”The king:“How dear they are! Are eggs rare here?”在此,“rare”是未學生詞,經(jīng)教師提點后,A、B層學生可根據(jù)上下文、前后句語意進行推斷,由“dear”大體上可明白“rare”有“珍貴”之意。而C層學生對英語閱讀的認知及感知能力稍差,因此,在前期閱讀教學中教師須通過系統(tǒng)講解幫他們理解。教師可列舉,“Panda is the rare animal in the world.”以“Panda”加以說明,然后及時回歸文本,前文提及“老人家家中僅有4個雞蛋,都用于招待國王了”,物以稀為貴,因而顯得“rare”。
三、過程分層,逐步由簡入繁、由淺入深
上述兩點均是以學生學情分層進行說明,下述提及“過程分層”則針對全體學生。分層教學不是拉大學生間的水平差距,而是以個體性為內(nèi)核,有針對性地突破個人學習障礙,從而實現(xiàn)共同進步與發(fā)展。從人類認知及感知規(guī)律來看,由簡入繁、由淺入深最符合人類大腦對事物循序漸進的感知。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認清這一機制,教學初期可多引入學生熟知、貼近其生活實際的閱讀材料,激發(fā)其閱讀興趣。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多鼓勵學生使用英語分享讀后感,由早期的閱讀輸入逐步上升到后期交際的輸出。隨后,隨著學生接受能力及英語閱讀水平的上升,可引入具一定難度或原汁原味的英語文本材料,慢慢提升閱讀難度。比如,教學“We a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這一課后,在學生大體了解本文背景知識后,教師可適當引入“How to protect our earth”相關主題的課外文章,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發(fā)展其英語思維。另外,還可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開展課外自主閱讀。
四、結束語
總之,英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一方面應根據(jù)學生實際學情進行分層教學,突出個人閱讀學習的規(guī)律、需求,另一方面應從整體上考慮,強調(diào)全體學生由簡入繁、由淺入深地進行過程分層學習,以有效提升閱讀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胡向紅,張珍珠.初中英語作業(yè)分層設計的有效性探索[J].英語教師.2016(02).
[2]李云軍,徐國輝.中學英語分級閱讀教學嘗試[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6(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