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的發生不容忽視,本文總結了我國校園欺凌和暴力現狀,并就欺凌和暴力涉及的三方對象的性格特點進行分析,從而提出校園欺凌和暴力產生的原因和救濟途徑,希望能夠在防治校園欺凌和暴力的體系建立上起到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
關鍵詞 校園欺凌 校園暴力 反暴力
作者簡介:霍曉寒,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人民檢察院。
中圖分類號:C913.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304
一、校園欺凌和暴力簡介
2016 年4 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向各地印發《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將校園欺凌定義為“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行為。具體體現在同學間起羞辱性綽號、惡意嘲笑外貌衣著、無事生非、孤立排擠、辱罵他人等,當校園欺凌不被制止,情節惡劣上升到犯罪事件,就構成了校園暴力。所以,校園欺凌包括而且范圍遠大于校園暴力,二者呈現出以下四個特征:一是主體呈現低齡化趨勢。校園暴力行為一般發生在中學階段,其中所占比重較高的是已滿十六不滿十八周歲的高中生以及職高身份的未成年被告人,并且現在初中階段和小學階段也時有發生。二是青少年性格特征。青春期易沖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彼此之間的小矛盾如何得不到化解,加之沒有成年人及時的正確引導,就會演變成暴力事件,甚至升級為犯罪。三是行為類型以故意傷害、聚眾斗毆、搶劫為主。在校學生經濟來源不過是父母給予的零花錢,而來自社會上琳瑯滿目的商品和娛樂設施有極大的吸引力,為了滿足物質需求,往往鋌而走險,采取搶劫的方式非法獲取他人財物。另一方面,在校生彼此之間發生矛盾很正常,而不妥善的處理方式容易使矛盾惡化,從而引起惡性傷害或者是群體性斗毆事件,因此搶劫和故意傷害、聚眾斗毆行為在校園暴力行為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四是行為方式具有群體性,在校學生喜歡成群結隊,“小團體”現象突出,同學之間講朋友情分、哥們義氣,且青少年學生心智不成熟,容易相互影響共同實施暴力行為。
二、校園欺凌的對象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不但對被欺凌者造成傷害外,而且對欺凌者和旁觀者同樣造成傷害。具體分析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觀者的性格特點。
(一)欺凌者
性格中含有霸道和沖動因子,以自我中心,在某方面有強于他人的能力表現而得到老師和長輩的認同,傾向使用暴力來展示自身的優越感。由于長期欺負別人,內心得到極大滿足,對同學缺少同情心。
(二)被欺凌者
性格內向、孤僻,膽小怕事。各方面表現平平,不熱愛文體活動,在老師和同學間不受重視,只有很少朋友。不善于表達,展示自己時容易緊張而引起同學的不滿。以及外貌、身體、智力有缺陷者。由于長期的被欺負,內心產生極大的心理負擔。性格發展會異于常人,長期甚至會影響人格發展,誘發健康疾病。
(三)旁觀者
旁觀者分為兩類人,一種會因為幫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內疚、不安、甚至惶恐,看到欺凌者得逞會躲避或者附和而使自己免受欺凌;另一種是潛意識的欺凌傾向者,看見欺凌者欺凌同學后,會在一旁加油打氣,嘲笑被欺凌者。旁觀者無論是出于哪種心理,都在遭受著校園欺凌的傷害,長期的負面影響會扭曲他們的心靈,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
三、校園欺凌成因分析
(一)家庭關系及培養方式的影響
在一般只有一到兩個孩子,部分父母的重心全部放在孩子身上,很容易溺愛。尤其是被過度溺愛的孩子,會形成自私的偏狹性格。個性中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在與其他同學的交往中,期望呈現出不平等的狀態。部分人同時期待不平等,矛盾自然也就產生了。這時候,如果父母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加以制止,反而激化矛盾,就容易使孩子走向極端,一方意圖壓制另一方,便成為校園欺凌的導火索。另一方面,家庭關系不和睦或者單親家庭中的孩子,性格中存在自卑特點,對家庭的失望會使他們像刺猬一樣隨時準備“戰斗”。在校園欺凌的案件中,這類孩子存在一定的比例。他們在家庭中尋找不到溫暖,便將精神寄托到接觸同樣境況的同齡人身上,自發形成一個團體,甚至演變成為仗勢欺人、尋釁滋事的結果。
(二)不良訊息的影響
相對于書本的說教,游戲和影視文學對青少年的影響更為直接和深刻。暴力游戲的快意殺戮,港臺影視的黑社會英雄,在青少年心底播種的就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對邪惡的認同和膜拜。正是由于這種膜拜,使得青少年在待人接物等多方面都體現出一種對主流社會的反叛和仇視。因為反叛,他們便只想依照自己的規矩行事;因為仇視,他們便采用極端的手段來對待他人。
(三)校園環境的影響
經常有一些令人發指的校園暴力事件在網上熱傳,如“某某中學學生遭同學連煽二十個巴掌”、“某某學校女生遭同學扒衣服拍裸照”,甚至有在場的同學拍攝了視頻掛在網上。這種事件發生一起比一起惡劣,而且肯定還有很多我們所不知道的惡性事件一天天在發生。而處理結果呢?因為施暴者往往是未成年人,沒有造成可以被認定為犯罪的傷害,所以只接受了學校給予的最高為開除的處分。這在旁觀者心理留下了一顆罪孽的種子,他們懼怕成為被欺凌者,他們深感遭受的精神傷害不可估量。學校的處理結果在他們看來不能彌補受欺凌者的傷害,心理郁結得不到疏導,校園欺凌依然橫行無阻,于是,一旦他們與同學發生矛盾,很容易成為下一個施暴者。這也暴力出學校課堂外監控力度的不足,監管有時缺位。部分學校在對學生課余活動、自由活動時的監控、監管有缺位的現象,存在一些管理漏洞,給校園暴力事件留下了禍根。
四、防治校園欺凌
學生欺凌和暴力問題是全社會共同面臨的難題。應當通過多位一體的通力合作,來共同防治校園欺凌。
(一)司法強勢保護endprint
《未成年人保護法》確立的“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在司法實踐中,保護了未成年的施暴者的權益,但在相當一部分社會群體的眼中,犧牲了同齡的受害者。不可否認的是,社會整體人群的心理年齡在提高,一些施暴者利用其作為未成年人的優勢身份,企圖逃脫法律的制裁。我國《刑法》規定,未成年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而存在未成年受害者的案件,依法對犯罪嫌疑人可以酌定從重處罰。這似乎就將本該平等給予所有未成年人的身份優勢偏向了施暴者一邊。因此,可以通過修改《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及有關司法解釋,嘗試對精神受到嚴重傷害的受害人進行精神損害賠償;對未成年施暴者的非監禁化處罰是一種趨勢,比例可以加大,但不能因此任意追求表面的輕刑化,其必須建立在完善的社區矯正的前提下,這就需要加強社區矯正專業隊伍的建設,對施暴者進行個案化的處理,幫助其無害地重返校園。
(二)增強法律宣傳教育
校方應定期舉辦一些關于如何預防暴力、抵制暴力、反對暴力的校園專題教育活動,邀請各司法部門具有專業知識的人來進行與法律相關的宣傳活動。檢察機關設有專門辦理未成年犯罪和被犯罪案件的未成年人刑事檢察科,辦案和犯罪預防工作并重。近年來,未成年人刑事檢察科積極探索法制宣傳的形式,相繼采取了法制宣講、模擬法庭、法律知識競賽、法律咨詢臺、微博微信互動等形式,結合不同階段未成年人心理發展特點,通過真實的案例也增強了自我保護、防范不法侵害的能力,讓學生們對違法犯罪行為產生畏懼之心。
(三)加強校園執法力度
為學生們營造一個平安的校園環境,對學生們的心理影響及其重要。各部門應當加大合作力度,維持學校和周邊的秩序。公安機關加強對學校周邊的交通疏導以及巡查工作,以學生上學、放學為主要巡查路線,確保學生出行安全。各學校加強校內安保力度,完善門禁制度、視頻監控網絡,同時嚴查未滿十八周歲未成年人進入娛樂場所。全方位的保障,來確保學生活動的重點區域不會出現監控“真空”。
(四)強化家庭教育
作為父母要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多關愛孩子,但并不是溺愛。這就要求父母要多和孩子平等交流,讓孩子多感受家庭的溫暖。同時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提升自身素養,了解新時期新階段孩子的心理需求,鼓勵孩子遇到困難要和家長交流,教授孩子處理緊急事件的生活技巧,加強應急應變能力,遇事能及時化解相關矛盾,避免事態惡化。家長可以多與學校聯系,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狀態,便于同老師合力糾正孩子的不足,避免走向偏差。
參考文獻:
[1]沈亮、杜國強、冉容、趙俊甫.完善制度強化治理有效遏制校園暴力——高人民法院關于校園暴力案件的調研報告.人民法院報.2016-06-02(8).
[2]黃潔.如何發揮法律對校園暴力的規制作用.法制與社會.2017.
[3]王靜.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治理法治化探析.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