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華
摘要:伴隨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人類社會在不斷創造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環境破環、環境污染等生態問題越來越嚴重。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客觀存在的社會實踐活動,以馬克思的生態倫理思想為理論基礎,通過對人們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意識,科學指導、規范人們的生態行為,進而調節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當前,研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及其實現,既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順應民心、體察民意,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的戰略決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當代擔負的艱巨使命和面臨的嶄新課題。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實現路徑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提出的背景
19 世紀 40 年代起,伴隨資本主義社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獲得發展的同時,由此帶來的環境破環、污染等社會問題愈發嚴重。馬克思在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理論核心,形成了科學的生態倫理思想。既肯定了人類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另一方面,也證實了人類的社會生產實踐活動對自然界的改造,即人類社會是人化的社會。馬克思總結認為,只有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才能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它們之間的和諧統一??茖W生態倫理思想為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的構建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的科學含義
“價值”最早是經濟學概念。早期西方哲學流派對哲學價值含義的探索基本都立足于唯心主義的基石上。馬克思以徹底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基礎,提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盵1]用主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說明了價值的本質。我國學者對哲學價值含義的研究是眾說紛紜。其中,以項久雨為代表的“主客體統一論”認為,“價值就是主體在實踐活動中建立體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適應、相接近的關系?!盵2]既看到了客體的存在及其功能、屬性是價值生成的基礎,也看到了主體在價值生成中的地位,把實踐作為價值實現的根本途徑,相較其他觀點更具科學性,是目前學界普遍認同的觀點。
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是價值的一種特殊表現形態。以項久雨、羅洪鐵為代表的“主客體關系說”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就是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認識活動中建立起來的,以主體尺度為尺度的一種客觀的主客體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質是否與主體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適合、相接近的關系。這種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動和社會關系中合乎受教育者的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的目的而呈現出的一種肯定的意義關系。”[3]從價值主客體間的關系出發,指出價值產生的根源是作為主體的人與人類社會的客觀需要,既注意到主體的需要,也注意到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功能和屬性,得到學界普遍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特殊表現形態,是其與一定社會的生態現象相結合體現出的意義。理論界對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其基本含義還未形成統一說法。萬光俠對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概念的界定得到學界普遍認同。他認為“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就是指基于生態的價值之上,通過改變人的思想和行為,調節人與生態的關系而體現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對于生態的意義關系?!盵4]筆者也贊同此觀點。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的主體是人。其價值實現的突出表現是受教育者穩定的心理認知結構和外化的具體行為。因此,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作用的前提就是注重主體思想境界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的客體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指導,向全體社會成員宣傳和灌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弘揚科學生態價值理念,引導全體社會成員接受和內化,規范自身行為,實現人與自然永續發展。實踐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實現的根本途徑,這一過程也充分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的實踐性特征。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的實現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的實現有賴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各個要素有效性的積極發揮。本文著重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客體以及介體三方面分析生態價值的實現路徑。
第一、生態價值主體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的主體。教育者主體素質的高低對受教育者科學生態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對此,一方面,教育者要不斷學習,積累豐富知識,使自身具備扎實而完善的生態知識體系。同時,自覺按照社會的生態道德原則和規范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做受教育者的“生態道德楷模”。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主動提升自身的與時俱進和科研創新的能力,自覺以生態性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為研究對象,進行生態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研究,不斷加深自身對生態理論知識的認識,探索適合不同受教育者易于接受的有效教育方法和途徑。當代大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具有主體性的客體,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推動和實現生態文明的重要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實現的關鍵在于人的生態意識、生態信念的建立以及生態行為的改變,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受教育者要主動發揮主體意識,努力構建自身生態道德意識,形成穩定的生態認知結構,進而在正確意識指導下形成良好生態行為。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客體方面。社會成員生態意識、生態責任感的高低,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程度的重要反映,也直接關系到人與自然能否和諧相處。意識不會是人的頭腦中固有的客觀存在,正確的生態意識必須通過教育才能獲得,而培養受教育者科學的生態意識和高度的生態責任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的問題。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向廣大社會成員闡明生態問題的真實性及緊迫性,幫助人們樹立起對自然生態的理性認識,培養人們強烈的生態憂患意識,引導人們產生對自然的敬重和愛惜之情,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信念,鼓勵人們積極踐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通過規范、引導人們加強對自然的情感體驗,陶冶人的情操,喚醒人們對自然環境的道德良知,進而培養人們良好的生態情感,引導人們培養和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和責任,進而指導和改變人們的行為,凈化社會風氣,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介體方面。家庭是受教育者成長的第一空間,家長要不斷增強自身的生態教育主體意識和生態責任感,把生活環境同教育環境相結合,在家庭中對子女進行生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中點滴的言行舉止中潛移默化地為子女樹立榜樣。學校對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實現的影響主要通過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學校通過加強校園規劃、校園建筑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物質文化底蘊。同時,通過對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的加強,開展以生態環保精神為主的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制定并實施良好的生態校規,潛移默化中幫助全體師生樹立生態文明意識。社會要加強媒體輿論宣傳和網絡生態教育建設,普及全民化的生態教育,實現生態教育終身性。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普及、宣傳生態環境法律、法規,提高公民環境法制觀念。通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喚醒民眾生態環境憂患意識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建立生態非政府組織體系統,開展形式豐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生態教育實踐活動,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實踐機制,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項久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項久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萬光俠.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基礎[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濟南大學,山東 濟南 2500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