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動詞“來”的典型用法是:從別的地方到說話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對)。在日常生活中,“來”有許多非典型用法,這些非典型用法中有許多是符合語用上討論的“禮貌原則”的。本文對這些用法進行歸納,并用“禮貌原則”的理論具體分析這些用法。
關鍵詞:來 語用 禮貌原則
一、引言
作為動詞“來”的典型用法是:從別的地方到說話人所在的地方(和“去”相對)。這是對“來”最基本的定義,本文對“來”的探討也主要以這一定義為基礎。在言語交際活動中,“來”有許多非典型的用法,如對話中常用到的:“你等等,我馬上就來!”關于“來”和“去”的問題是復雜的,左雙菊(2014)指出的,學界對“來”和“去”用法的討論非常豐富,這些討論主要集中在:參照選擇、帶賓情況、語義泛化及語用分析等方面,也有許多的研究是在這些大方向中,選擇一個具體的小方向進行研究,例如左雙菊(2014)“來”和“去”的換用考查。本文著眼于微觀的研究,不對“來”和“去”做對比研究,而是就“來”的非典型用法進行細致的考察,并用“禮貌原則”的理論分析這些用法。
(一)本文討論的范圍
1.本文只涉及“來”表示真性位移的用法,張言軍(2015)指出的:單獨充當謂語或充當連謂結構的前項或后項,而用作趨向補語成分或構成復合趨向補語時均不考慮在內。
2.本文所討論的“來”多是在對話語體中出現的,特別是在應允、回應、承諾類的語境中。例如:“你等一下,我馬上就來!”
因此,本文涉及的語料大部分是對話內容,或直接引語的內容。如“我馬上來”“我馬上就來”“我馬上過來”“我來了”等;還有一些是在網絡媒體上流行的新用法。另外,為了便于表述,本文涉及的“說話人”均指交際中用“來”字回應另一方的說話者,另一方則為“聽話人”。
(二)本文使用的語料
1.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
2.現代漢語語料庫
(三)本文涉及的主要理論
本文涉及的主要理論是“禮貌原則”,該原則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李捷(2011)指出,Lakoff的“不要強加于人、給對方留有余地、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三原則;Leech的禮貌準則(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同情準則);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論,本文主要涉及其中“尊重對方的正面面子,照顧對方的負面面子。”的部分內容。
二、“來”的非典型用法及其形成原因
“來”的非典型用法中,比較常見的是轉換了位移的途徑,即表示“從說話人所在的地方到聽話人所在的地方”,簡單地說,就是在該用“去”時用“來”。
“來”的這一特殊用法,和“來”字本身有很大的關系,也和“來”能實現“表述視點轉移”這一特性有關。
(一)“來”的詞義特點
左雙菊(2011)指出,“來”是一個位移動詞,有“往來”之義。宇大光(2007)認為,“來”的本義為“麥名”。由于長期的假借,古漢語中“來”字多表示“往來”之“來”,指由彼至此,與“往”字相反;而站在相對的角度說,“來”字又表示自此至彼,與“往”的意思相同。這樣來說,“來”就有了“往”“來”二義。
因此“來”在許多時候可以代替“去”的使用,表示“從說話人所在的地方到別的地方”的位移活動。
(二)“來”使得言語表達更為禮貌,符合禮貌原則
“來”的這一非典型用法,與“去”相比,更符合語用上的禮貌原則。
李捷(2011)指出,根據面子論的論證,當“利益中心”最大程度地偏向對方,盡量使對方受益最大,語言上對對方越尊重、友善時,話語的禮貌程度就越高,言語行為也就越禮貌。文旭(2007)認為和“去”相比,“來”是以“目標”為導向的,使用“來”會突顯運動事件中的“目標”。然而,在應允、回應、承諾類的語境中,往往“聽話人”所在的地方就是“言語交際”的中心。表述視點的轉移使“利益中心”也相應的轉移。因此使用“來”能使聽話人體會到說話人是看重自己和自己所表述的內容的,這就照顧了聽話人的消極面子,使得聽話人在交際中,心情較為愉悅,交際活動也就達到了更為和諧的效果。所以,在生活中,人們大量地在本該用“去”的地方用“來”。
三、“來”的非典型用法及其語用分析
“來”的選用,左雙菊(2011)指出,往往和交際雙方的社會權勢、社會距離以及當下的交際語境有密切的關系。
(一)在交際雙方權勢、地位差異較大的情況下使用的“來”
在應允、回應、承諾類的語境中,作為弱勢的說話人常用“來”而不用“去”,表示對聽話人高度的尊重。例如:
(1)響了幾聲,電話才接起來,那頭響起珊珊有些迷糊的聲音,想來,她可能是睡下了。“怎么?沒吵醒你吧!”振南笑著說。“沒,沒有,南哥,這么晚了,找我有什么重要的吩咐嗎?”珊珊姐一聽是振南的聲音,那半點睡意立馬就被驅趕得一干二凈。這可是頭上的總BOSS啊!得靠他吃飯呢!“如果沒什么事的話,你現在過來一趟。”“現在?呃……,我馬上來 !”雖然不知道振南叫她干什么,但她是不會有什么異議的。
很明顯的,這段語料中的聽話人是說話人的上司。從語用的角度來看,我們發現,“珊珊”用“來”而不是用“去”來表述,能使上司對自己有更好的印象。“這么晚了”,她還是耐心地以上司的視點為自己表達的視點,能使得上司感覺“珊珊”是很認真的對待自己和公司的事的。“珊珊”在某種程度上,被自己巧妙的表述包裝成了“無私奉獻”的好職員。因此在這個交際過程中,她的言語行為是較為得體、禮貌的。
(2)波瑟芬妮不禁擔憂地看著赫地司,喃喃念著:“那他什么時候才會醒?他的臉色那么蒼白,真的能活下去嗎?”珊雅特在這時站了起身。“幫我準備衣服吧!我要晨浴。”“啊!是……是的。”臨走前,波瑟芬妮還依依不舍地一直看著他,好象五臟六腑都翻攪在一起,令她既痛苦又難受。“你慢吞吞的在做什么?”珊雅特在走出門后喊了一聲。“是……是的,公主,我馬上來了。”
為了方便分析,我們可以將以上對話轉寫如下:
波瑟芬妮:“那他什么時候才會醒?他的臉色那么蒼白,真的能活下去嗎?”
珊雅特:“幫我準備衣服吧!我要晨浴。”
波瑟芬妮:“啊!是……是的。”
珊雅特:“你慢吞吞的在做什么?”
波瑟芬妮:“是……是的,公主,我馬上來了。”
以上對話,交際雙方的權勢存在差異,能肯定的是波瑟芬妮是地位較低的一方,因此她在這個語境中用“來”比用“去”更合適,更能體現自己對“公主”的忠誠,沒有自己的意思和選擇,而是完全聽從公主的安排。聽話人有較高的地位,使得說話人表達時要選取聽話人作為表述的視角,使得對方感覺自己被尊重,其消極面子就得到維護,達到了比用“去”表述更為和諧的效果。
總的來說:人們日常會話中的“來”,交際雙方中的“弱勢”,如“下屬”“女仆”想要拉近和“強勢”的聽話人之間的關系,至少為了不破壞彼此已有的關系,使用“來”表述更為合理。這樣能照顧聽話人的“消極面子”,達到較好的交際效果,使自己免遭一些責備和處罰,所以我們可以說,在這樣的情況下,用“來”進行表述視點的轉移是更符合“禮貌原則”的。
(二)“緊急”語境中的“來”
在一些語境中,交際雙方的權勢不一定存在差異,但聽話一方所表達的情況往往很緊急,這樣的語境就迫使說話人選取聽話人的視點進行表達。[1]例如:
(3)“鈴鈴!”桌上的電話發了瘋一樣鈴聲大作。梁崇毅飛快接起,聽出對方的聲音,“喂!介文?小妹怎么了?”電話那端傳來的消息讓他暫停了呼吸,“我……我馬上過來 。”甚至忘了要掛上電話,他抓了外套就往外面跑,連偵探社的大門也沒關,就這樣一路奔跑到車前,以最快的速度駛向醫院,比起每次查案都要奮不顧身。
左雙菊(2011)指出,“情況緊急”時,因聽話人有強制性訴求,說話人往往會被迫選取聽話人的視角進行表述,以取得和諧一致的交際效果。這體現了Leech禮貌準則中的“一致原則”和“同情原則”。在聽話人告知說話人“情況緊急”時,他自己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在這樣的語境中,他十分需要同情和理解,使他焦急的心得到安慰。因此,在這類語意表達中,需要用“來”,把表述的視點轉移到“情況緊急”的一方,使對方焦急的心情被照顧,這樣就使言語行為顯得更為得體、和諧。
(三)社會關系較為親近的雙方常用的“來”
交際雙方的社會距離較為親近的,例如:好友、戀人、親屬之間。客觀實際中,雙方的權勢地位幾乎是沒有差異的,但因交際雙方的關系較近,說話人為了照顧聽話人的感受,常選取對方的視點,以表現自己友好的態度。如:
(4)花僮剛想說話,昕打斷了他,謝謝你,也祝你情人節快樂!關上大門,在瑞愕然的眼神中,昕將玫瑰花小心地插進花瓶里。然后,昕拿出手機,撥了一個并不存在的號碼,對著沒有聲音的手機,昕開心地說,謝謝你的玫瑰花!好的,我馬上過來 。
從語境上,我們很容易看出,和“昕”通電話的是她親密的戀人。她在表述時,為了拉近彼此之間距離,照顧對方的感受,就選取了對方的視點來表達。又如:
(5)“雪兒,給爸爸一個機會好不好?我真的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告訴你,就算是爸爸求你,好嗎?”雪兒很想拒絕,卻怎么也說不出口,也許,在她心底深處仍然割舍不下這份血濃于水的親情吧!輕嘆了聲氣,雪兒有些無奈,“你現在人在哪里?”“我在你們速食店對面的“藍天碧海”餐廳里等你。”話筒那端傅來夏靖宇難掩興奮的語氣。“我馬上來 。”雪兒收了線,立刻向店長徐情告假,匆匆趕往約定地點。
以上這段父女間的對話,社會關系較為親近。說話人(女兒)在表述時把視點轉移到聽話人(父親)身上,因為說話人(女兒)雖然想拒絕父親的要求,但是因為割舍不下親情,她答應請求。甚至為了照顧父親的心理感受,她選取了父親的視角作為她表述的視點,這體現了她在意父親的感受,是個很孝順的女兒。
我們發現,對于社會關系比較親近的交際雙方,使用“來”能達到類似“語用移情”的效果。“語用移情”指的是言語交際雙方情感相同,能設想和理解對方的用意。使用“來”更能體現“說話人”對“聽話人”的愛、理解和同情,使得聽話人覺得很溫暖。這也能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使得交際雙方的社會關系更加親密,至少維持原有的關系。
另外,在微博、微信等媒體中,“來”的用法,常常與說話者要達到的目的有直接的關系:“來”能表達說話人的心情和狀態,也能拉近商家與消費者的距離,達到銷售商品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到“來”的視點轉移是很重要的。
四、結語
本文使用語用分析的方法,依據“禮貌原則”的相關理論解釋了“來”的一些非典型用法,主要涉及了日常會話中的用法。這些用法體現了言語交際的“禮貌性”原則,因此使用“來”可以達到較好的交際目的。善于把類似“禮貌視點”轉移的交際策略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能提高自身的交際能力,從而建立更和諧的人際關系。
參考文獻:
[1]李捷,何自然,霍永壽.語用學十二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出版社,2011:99.
[2]文旭.運動動詞“來/去”的語用意義及其指示條件[M].外語教
學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7,(2):91-96.
[3]荀恩東,饒高琦,肖曉悅,臧嬌嬌.大數據背景下BCC語料庫的
研制[J].語料庫語言學,2016,(1).
[4]宇大光.“出、入、往、來”等詞兼有相對二義[J].黔南民族師
專學報,2007,(1):23-34.
[5]張言軍.第三人稱敘事視角下“來”“去”選擇的約束條件[J].
漢語學習,2015,(2):49-56.
[6]左雙菊.位移動詞“來”“去”換用現象考察[J].語文研究,2014,
(1):34-38.
(莊玲玲 廣西南寧 廣西大學文學院 5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