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瑱 楊藝鳴
【摘 要】本文針對高校學生記者團隊缺乏專業知識背景、缺乏系統訓練、缺乏嚴謹的矯正過程、報道形式單一等問題,提出高校在培養學生記者團隊時,可以采用樹立“由上至下”的新聞長效責任制觀念、校內專業教師與指導教師聯合培養、校外專業人士定期培養指導教師與記者團成員、輸送記者團負責人進入實習基地實踐等方法,切實提高學生記者團隊專業素質。
【關鍵詞】高校 學生記者團 宣傳報道 專業素質 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C-0106-02
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站的組建和微信公眾號的使用催生了大批學生記者。學生記者在高校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學生活動、優秀教師或學生代表專訪、由二級學院承辦的講座甚至在校內發生的重大事件等校園新聞,大多出自學生記者之手。但是高校學生記者團隊在成長過程中,由于條件限制,存在不少的問題。本文分析高校學生記者團隊存在的問題,探索高校培養學生記者專業素質的措施。
一、高校宣傳報道和學生記者團存在的問題
高校宣傳報道和學生記者團主要存在以下五個突出問題:
(一)頂層設計的觀念淡化。校園新聞不僅是校園內各部門及二級學院的動態發布,也是一個活動總結和效果呈現的新形式,更是高校輿論引導的風向標。因此,校園新聞不是一個部門、一個指導教師或是一個學生團隊的責任,更應該是高校中由上至下負責的“責任田”。這塊“責任田”“耕”得好與不好,首先要樹立“由上至下”的負責觀念,需要從頂層設計開始重視校園新聞的生產、加工和發布過程。由于校園新聞的幕后性,導致現有的一個部門抓、一個老師管、一群學生做的形式長期存在,從根本上說沒有得到頂層設計的支持,也就難以在專業性上更進一步。
(二)學生記者缺乏專業知識背景。很多學生記者在進入學生組織之前并沒有經歷過新聞寫作學習和新聞素養的培訓,其本身所學專業又與新聞專業不相關,在專業學習中也無法得到較好的新聞素養訓練。這一點在二級學院學生記者團中的表現尤為明顯。由于二級學院選拔學生記者時僅以本學院學生為選擇群體,如非新聞學院或文學院的學生,寫作功底較差,對新聞的敏感性不夠。
(三)學生記者缺乏系統訓練。由于學生組織的特性,新挑選的學生記者基本由上一屆的部長進行培訓,或是邀請分管的輔導員或指導老師進行培訓。這樣的培訓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其部長或指導老師的專業水平決定了學生記者的發展上限。因其寫作、采訪思路和新聞采集技巧由部長或指導老師傳授,并形成固有思路,由此該部部長或該組織指導老師的新聞素養有多高,基本上決定了這一屆學生記者團的新聞素養能達到的最高水平。二是訓練無法形成系統化。在學生記者團隊培訓中,往往是遇到網頁新聞,即訓練網頁新聞寫作;遇到公眾號新聞,即訓練公眾號新聞寫作。但實際上,新聞素養的基本訓練是對新聞人的新聞敏感性和寫作豐富性的訓練,不同平臺上的新聞文本只是不同的表現形式,而非本末倒置的先有平臺,再有新聞。
(四)缺乏嚴謹的矯正過程。學生記者的即招即用在高校中屢見不鮮,招來的新記者未經培訓直接上崗往往是常事。學生記者寫完新聞之后,在部分平臺發布的新聞甚至可以不經修改。例如,各高校在二級學院中均設立了學院自己的網站。相對來說,本學院學生記者所寫稿件提交至網站負責老師處,在經過簡單審核后稿件就有可能登上網頁,無論這篇文章是否具備了新聞的基本要素。甚至有些新聞已經變成了“舊聞”,但因宣傳需要也一樣以新聞報道的形式出現在二級學院的網站中。在整個新聞寫作和報道過程中,學生記者沒有得到專業的指導和矯正,長此以往便形成學生記者報道惡習。
(五)報道形式單一,缺乏可讀性。高校報道普遍有四種形式:會議類報道、文體活動類報道、人物專訪、專業講座。這四種形式在高校媒體報道中均以三段式或四段式的方式展現,且內容單一,可讀性低。但在高校中,無論是從學生到老師還是從學院到學校,能推出自己的稿件即被視為有效宣傳,同時由于固定的報道模式能保證“上稿率”,從學生到學院指導老師、從學院到學校兩級上稿均采取單一模式,使得學生記者在采寫過程中采取保守報道形式,新聞采編固化,難以在可讀性上有所突破。
二、高校學生記者團專業素質培養的路徑
雖然在高校中不少學生對校園新聞報道充滿期待和熱情,但事實上現有的學生記者團隊從專業素養上都難以作為高校宣傳的中流砥柱和中堅力量。如前所述,由于高校新聞報道多由學生記者團隊進行采寫,因此提高學生記者團隊專業素養是高校提升宣傳效果至關重要的環節。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樹立“由上至下”的新聞長效責任制觀念。樹立“由上至下”的新聞長效責任制,可以避免校園新聞出現問題時部門之間追責難、只抓一個宣傳部門的情況。校園活動是一種聯動性質的活動,大多數時候是眾多部門一同參與,卻只依賴宣傳或是新聞部門出口。只有從頂層抓起,提高各部門的警惕性和重視性,才能在搞好活動的同時也搞好宣傳。具體操作中,可以從頂層設計中建立領導小組,定期匯報、總結及制訂計劃,設置校園新聞議程、設立校園新聞頂層把關人,再由具體部門具體實施相應計劃。
(二)校內專業教師與指導教師聯合培養。許多高校都設立有新聞傳播大類,相關的任課老師專業性都是得到認可的。但是由于記者團會從各二級學院選拔,即前文中提及的沒有受過相關專業訓練。在沒有專業訓練及專業教育的情況下,想要短期內達到專業人士的水平顯然是不現實的。但是學生記者團相比在讀專業學生,可以更早接觸實際采寫流程。因此,在其中只要加入校內專業教師的指導,是可以有所成長的。此外,高校內學工與教研系統的分離,導致專業教師與學工系統少有交集。但校園活動基本由學工系統負責,這就造成了教與用在校內分離的局面。因此,在樹立了“由上至下”的校園宣傳系統的指導理念后,教研系統與學工系統聯動便可更順利地進行,“就地取材”式地將校內已有的教師資源運用到學生記者團的培養上,連同學工系統指導教師的日常指導,學生記者團的記者能更為迅速地成長起來。
(三)校外專業人士定期培養指導教師與記者團成員。除了校內專業教師的支持,還可以邀請校外專業人士來校培養指導教師與記者團成員,做學校新聞“把關人”。第一,校內專業教師主攻方向是教育與科研,而校外專業人士每日都在進行實操,實操經驗與教育經驗結合,更利于學生記者團的學習。第二,校外專業人士了解傳媒行業的最新具體國家政策,有利于校內外對于政策解讀的交流。第三,校外專業人士對于新聞報道的質量要求更高,可以從更專業的角度解答甚至是指出教師在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問題,從指導教師層面真正扭轉現有的校園新聞報道的僵化問題。因此,高校可以借鑒聘請“兼職教授”和“客座教授”的做法,設置“兼職記者團導師”和“客座記者團導師”,引進業內人士做學校新聞的“把關人”,從稿件質量、稿件水平和稿件細節中真正把握和給予指導。
此外,定期培訓間隔時間不宜過長,但從培養預算與學生上課及社團活動情況來看,也不宜過于緊密,一學期一次的培訓最為合理。在邀請人員選擇方面來看,現在各大媒體均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所以微信公眾號運營可以作為輔助培訓內容,由此邀請目標單位主要還是以地市級以上的傳統傳媒行業為主,這樣的媒體機構在政策理解、業務培養和新聞傳遞中均有更權威的經驗。此外,還要考慮邀請人員的主攻報道類型,比如是專攻突發新聞,或是專長黨政新聞會議報道,或是擅長做深度采寫,可以根據預選的邀請人員專長領域安排系統培訓,讓記者團的學生了解校園新聞還有哪些多樣化的報道形式。
(四)實地輸送記者團負責人進入實習基地實踐。校企合作是現代高校尤其是應用型高校大力推行的教育形式,因此高校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臺、運用實習基地的資源,利用非上課時間將記者團負責人送入實習基地進行短期實踐。所謂記者團負責人不僅包括記者團學生干部骨干,還包括學校新聞出口的負責人及記者團的指導教師,從指導教師層面提升新聞報道和校園新聞指導水平。這樣的培訓可以算是校園新聞的“走出去”。
總之,高校思政工作及宣傳工作要想在互聯網時代站穩腳跟,就必須重視校園新聞的質量。而校園新聞采寫的基本群體是高校中的學生記者團,因此應重視提升高校學生記者團的專業素養,努力讓校園新聞形式多樣化,從而促進高校思政工作和宣傳工作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晶,胡浩.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2016-12-08)[2017-02-01].http://www.china.com.cn/newphoto/news/2016-12/08/content_39878764.htm
【作者簡介】彭 瑱(1989— ),女,廣西柳州人,碩士,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商學部輔導員,研究方向:文化產業、高校學生管理;楊藝鳴(1996— ),女,黑龍江牡丹江人,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會計專業1410班本科學生。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