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繹喬
【摘 要】:本文從討論景觀的藝術性與實用性入題,對“景觀”這一概念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意在闡明景觀是為人服務的,要把人的體驗放在首位,只有注重人的體驗,才能創作出惠民工程。同時描述了這種體驗是和諧于自然與萬物共生的體驗,是生態環保型的體驗,而不是以人為主斥它的功利主義的體驗。
【關鍵詞】:景觀 藝術性 實用性 體驗
景觀設計有藝術性,也有實用性。景觀設計作品不是純藝術品,所以不能單純追求藝術而忽視了功能,但也不能一味追求功用性,而忽視人們的全面感受,因為功用性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中體現,設計出不同的功能環境,就是設計師對景觀藝術的創造和發揮。
景觀作為人的活動空間,或者說生活空間,除了觀賞,更多的是體驗。觀賞只能滿足視覺上的享受,而景觀除了滿足人們視覺上的享受之外,還應該滿足人更多的需求,譬如聽覺、味覺、嗅覺、呼吸及心靈上的感受與舒適感,讓人身處其中,可以在這個環境中吸收營養,不論是坐立行走,都能讓人通體舒暢,這就是人的體驗,是一種健康的體驗。
景觀不只是用來看的,花香和鳥語同樣是一種美,是用嗅覺和聽覺感受的美,美妙的音樂可以用來療傷,動感的旋律可以讓人產生一種翩翩起舞的沖動……餐飲、酒巴、購物中心、夢幻的燈光水影和曲徑通幽中的荷塘月色,都可以讓人在衣食住行中端起酒杯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生活本身就是一種體驗,而景觀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體驗,是用人的智慧創造出來的更多的生活體驗,其中注入了藝術成分,是一種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體驗。
宏觀上的大格局創造,細部上的人性化設計,包括景觀設計環境中的建筑及所有功能性設施,都要統一考慮。不能把建筑和景觀分開,建筑本身就是景觀,建筑的造型、飾面、色彩與周邊環境的搭配、節能環保技術的應用等等,都屬景觀的范疇。建筑的朝向、日照間距、容積率,居住建筑、配套商業建筑及停車場之間的經濟技術指標,地下給水、雨水、污水、熱力、強電、弱電、燃氣等綜合管線的布局,豎向設計中的雨水排放等等都要同步考慮,如果忽略了“同步”這一關鍵詞,所創造出的景觀環境就不是營養的環境,也談不上生態,因為它會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不便,這種不便就衍生為不舒適感,就不是美好的體驗。
如果你躺在軟綿綿的綠草地上,身邊開滿五顏六色的鮮花,溫暖的陽光象金色的毯子一樣蓋在你的身上,你仰望著天空自在的浮云與飛鳥,你甚至可以在草地上打個滾兒,而不用擔心弄臟了衣服,或者碰到“請勿踩踏”的牌子,而想到會遭受罰款。或者你策馬揚鞭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你不用擔心哪個地方是“禁區”,也不用擔心會撞到哪棵樹上,你可以自由自在的呼吸被清晨的露珠洗滌過的空氣,整個世界都是你的,那將是何等的愜意與舒懷。
沒有花鳥蟲魚的相伴,人類將是孤獨的。走出豪華的現代建筑,看著流連戲蝶、蜻蜓飛舞,聽著鳥唱蜂鳴,流水潺潺中有魚翔淺底,人流絡繹處有繁花夾道,波光粼粼中有長河落日,天街夜色里有月上柳梢,你才感到這個世界有時是熱鬧的,有時是安靜的,有時是充滿著生命力的,有時是可以讓你的思緒象風一樣在畫中游蕩的。如果你每日經歷的只有車聲、人聲、機器轟鳴……汽車的尾氣,空調的熱風,再加上煙囪里冒著的黑煙而揉成的桑拿天氣……到處都是混凝土和灰色的方盒子建筑(很多工業區都是這樣),特別在炎熱的夏季,你只會感到僵硬、窒息、死氣沉沉。
好的景觀應該是先讓人置身其中感覺到舒服和美,然后再去思考好的原因。而不是先告訴你“好的原因”(概念),再對著概念去尋找“美”。好的概念是景觀設計的靈魂,只有將這種靈魂通過正確的施工手段全面植入到工程中去,才賦予這種靈魂以生命力。包括施工的水平、方法和對概念的理解與表達能力。表達能力就是合理而恰當的應用現代的工程材料,包括對材質、質感、色彩和自然環境(包括地形、地貌、周邊建筑、陽光和植物,乃至文化與宗教民俗)的把握,來創作出符合概念而又令人身心舒暢的優美環境,當然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環保與生態。這和造價與成本關系不大,現在的施工技術與工程材料,有太多的選擇可以讓我們不用花太多錢而充分實現自己的創作愿望。所創造出的環境一定要讓人在未了解概念之前就能感覺到優美和舒適,無論是視覺、聽覺、嗅覺,還是光線、色彩、空氣的含氧量與干濕度、行走的感覺……。如果施工不能配合設計實現最初的方案,或者是設計只停留在圖紙上而沒有把人的體驗放在首位考慮,再好的概念一旦走了樣,不能讓普通百姓體現到其中的美好,也就失去了初衷。
景觀對人類的生活越來越重要,景觀設計師的使命也越來越重大,以后的地球還能轉多久,景觀設計師們會在當中尋找到成就感,我們是在為人類的生活注入營養,創造出人類和諧于自然與萬物共生的體驗,讓地球穿上一件美麗而生態的新衣,變得越來越年輕,越來越健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