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摘 要:建設一支高效的精準扶貧人才隊伍,是打贏扶貧攻堅戰的基礎,也是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在服務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工作中,存在民族地區政府對扶貧人才管理不足,內生扶貧專業人才缺乏,外地扶貧人才“留不住”,精準扶貧工作激勵和預警機制缺乏等現實困境。建設民族地區精準扶貧人才隊伍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以精準扶貧政策為導向,堅持黨管人才,吸納優秀人才,以制度保障人才,更好地推動民族地區的脫貧致富。
關鍵詞:民族地區;精準扶貧;人才隊伍;人才工作
中圖分類號:C960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基于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黨和國家現階段的奮斗目標,為實現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精準扶貧”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并將精準扶貧概括為“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在民族地區的脫貧工作中,必須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高度重視人才的地位。而根據現實問題提出解決人才問題的機制是推進新形勢下少數民族地區扶貧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的根本指南。
一、人才隊伍建設是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我們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我國正處于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自然條件差、經濟相對落后的民族地區,要實現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人才是關鍵,培養一支素質高、能力強、技術硬的“精準”人才隊伍,是打贏扶貧攻堅戰的基礎。當前,民族地區處于脫貧攻堅、爬坡上坎的特殊時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望人才,把精準扶貧人才隊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十分重要。 在建設精準扶貧人才隊伍上,仍存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專業型、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滯后的突出問題,扶貧問題導向意識亟待加強。
二、民族地區精準扶貧人才隊伍建設的現實困境
在建設民族地區精準扶貧人才隊伍過程中,內部人才是基礎,外部人才是重要的推動力,民族地區精準扶貧人才隊伍的建設是民族地區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民族地區精準扶貧人才隊伍建設上存在許多不足,受到內外部現實條件的制約,存在諸多困境。
1.民族地區政府對扶貧人才管理不足
一方面,民族地區政府在扶貧人才培養工作上積極性不高,對外部人才需要和依賴度高,存在外部扶貧人才在民族地區的融入度低,也缺乏有效的物質、精神激勵機制的困境;另一方面,民族地區對外部扶貧工作人才的管理引導不足,對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新增長點未能合理利用,開發經營制度沒有跟上發展形勢,精準扶貧專業人才的專業性優勢未能與民族地區扶貧開發工作進行深度整合,沒有發揮最大經濟與社會效益,亟須構建精準扶貧人才隊伍工作內外聯動、互利共贏的共同體。
2.內生扶貧專業人才缺乏,外地扶貧人才“留不住”
在民族精準扶貧人才的構成上,主要是來自于內部人才培養和外部人才引進。在內部培養的人員結構上,包括民族地區定向培養的少數民族骨干、民族地區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層精準扶貧干部的選拔集中培養和少數民族地區勞動力人口的教育培訓;在外部人才引進上,主要是政府和高校等指派的專業型、復合型人才,致力民族地區發展建設的投資經營型人才引進與培養。
長期以來,由于內部扶貧人才培養力度不夠,缺乏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特征對扶貧人才培養的精準定位,存在質量不高、人才培養周期長和外流嚴重等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在民族地區的適齡勞動力人口素質提升面臨困境,民族地區的教育和技能培訓相對薄弱,少數民族地區內部人才培養出現斷層,缺乏具有高層次技能、能夠帶領群眾創業致富的人才,伴隨外出務工勞動力增多,素質提升困難。
在人才培養和發展規律上,民族地區精準扶貧人才的培養周期長,存在投入高、成效慢的特點,扶貧人才的流失往往造成扶貧人才管理的困難。在精準扶貧隊伍建設中,內生動力缺乏:民族地區不僅扶貧專業人才產出周期長且外流現象突出,而且外地人才流動快,扎根意愿低,不能形成長期穩定的自身扶貧人才骨干隊伍梯隊建設機制。
3.精準扶貧工作激勵和預警機制缺乏
民族地區基層干部是精準扶貧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層干部工作積極性也是影響扶貧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
基層干部的扶貧工作積極性與工作獎勵的高低息息相關,民族地區基層干部在工作上缺少正向激勵機制,激勵干部隊伍提高自身素質和工作能力的長效機制更沒有形成,帶動基層干部建設美好家鄉的能動性不足,未充分發揮鄉村基層組織及干部熟悉民族地區實際狀況的優勢,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基層干部亟待轉變工作思路和定位,“等靠要”思想嚴重,需注重民族地區自我脫貧能力培養,注重“造血”而不是依賴于外部“輸血”。
另外,民族地區人才流失預警制約機制建設不足。少數民族地區資源條件薄弱、環境較差,專業人才流失嚴重,不利于民族地區扶貧工作的進行,對扶貧人才的傳、幫、帶作用發揮造成限制。民族地區要走出人才缺乏的困境,需要充分發揮民族地區內外部人才機制的聯動協同作用,以實現精準扶貧攻堅目的,最終從根本上改善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促進民族團結和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三、民族地區精準扶貧人才隊伍建設的路徑
1.堅持黨管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民族工作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加強民族地區黨組織和少數民族干部隊伍建設,是新常態下民族工作的組織人才保障,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證。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中強調,“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擇天下英才而用之”,關鍵是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著力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充分激發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在全社會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開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因此,在建設民族精準扶貧人才隊伍過程中,必須堅持好黨管人才原則,有效管理人才,加強民族地區黨委政府對精準扶貧人才的管理,提升精準扶貧的工作效力。
堅持黨管人才,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有利于凝聚人才。人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發展的支撐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環境不好,則人才散、事業衰。”加強基層組織在扶貧開發工作的基礎作用,要把扶貧開發同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抓好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支持和選派任用為人民服務意識強的優秀人才到民族地區基層工作,選派扶貧工作隊,讓基層需要的扶貧人才能夠充分發光發亮。
堅持黨管人才,把人才工作提升為黨的重點工程,有利于為人才成長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有力保障。民族地區要強化領導,夯實精準扶貧人才工作的基礎,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緊緊圍繞組織領導、工作體系、職能職責、評價考核等方面,逐步構建起由黨委宏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人才辦具體實施、行業主管部門協調配合的人才工作運行機制,專門成立人才工作領導組,統籌推進人才工作開展,量化考核指標,明確職責任務,為精準扶貧人才工作奠定堅實基礎,最大限度地將人才團結凝聚起來為服務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服務,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2.吸納優秀人才
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以更加開放的胸懷凝聚優秀扶貧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民族地區必須加大支持力度,發展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培養應用型人才,加強民族高等院校建設,扶持民族特色專業,培養民族地區所需要的專業復合型人才;加強制度建設,推動定向培養工作的進行,給予優秀精準人才優惠政策,同時擴大政策的吸引力和覆蓋面,為建設精準扶貧隊伍提供人才保障。
3.制度保障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障礙。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指出了制約人才發展的瓶頸和障礙,為釋放和激發人才活力指明了方向。
建設精準扶貧人才隊伍,無論是民族地區內部人才培養還是外部扶貧人才引進,需要培養長期堅守、合作共贏、扎根基層的扶貧工作理念。讓精準扶貧人才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合,在扶貧工作中得到尊重和實現價值,開展更高效的精準扶貧工作,在扶貧實踐工作中鍛煉和提升。
建設精準扶貧人才隊伍,要在情感上維系人、利益上激勵人、制度上保障人。情感上,促進對民族地區的了解,樹立全國“扶貧工作先進個人”榜樣,加深使命感和責任意識;物質上,讓個人在扶貧工作中得到切實的物質利益,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讓個人的發展融入民族地區的未來發展之中;制度上,著眼于創新發展驅動,制定和實施相互促進的長效培養約束機制。
構建滿足精準扶貧工作需求特征的人才培養約束機制,健全扶貧人才的用人機制、考核指標與體系機制、懲罰獎勵機制等制度體系,要給予思想政治工作引導、榜樣教育、情感溝通和工作方法培訓和榮譽表彰激勵等正向激勵,保障扶貧成效;建設精準扶貧人才激勵保障機制,需要各領域專業的精準扶貧人才的參與,總結經驗,開拓新方法,創設新局面。服務民族地區脫貧攻堅任務的長期性和復雜性,要求在精準扶貧人才管理上,實現標準化、信息化管理,建成具備信息動態跟蹤的扶貧人才培養監督反饋機制,將預警機制貫穿在扶貧工作之中,及時預警和減緩精準扶貧優秀人才的流失,通過扶貧制度吸引扶貧人才參與服務民族地區的扶貧工作,改善扶貧工作的大環境,不斷增強扶貧成果的激勵作用;對精準扶貧人才管理加大支持力度,加強扶貧人才信息的動態管理和監督,加強工作的監督,建設能夠及時了解掌握扶貧人才對民族地區的信息系統。
參考文獻:
[1]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15.
[2]吳 江. 匯聚天下英才 實現民族復興——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J]. 紫光閣,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