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杰
摘要:當前因為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在日漸加深,所以對于民族之間語言文字翻譯的需求程度也在逐漸增加。而且,作為西藏自治區教材編譯中心,藏漢互譯本身就是其工作重心,漢藏文化交融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形成成熟的藏漢互譯理論,但是因為在文化、生存環境、思維方式、生活習俗、宗教信仰以及民族區別等差異,導致在進行藏漢互譯時候需要充分考慮文化方面存在的差異情況,所以本文嘗試分析當前藏漢互譯在文化方面存在的差異,并且尋求適當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藏漢互譯;文化差異;解決措施
在藏漢翻譯的過程中,因為生活習慣、文化習俗、地域差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造成了藏漢之間存在著大量的文化差異,這些差異嚴重阻礙了藏漢之間的文化交流,阻礙了藏漢之間的信息傳遞。本文分析了當前藏漢互譯在文化方面存在的差異,并且提出了適當的解決措施。
一、藏漢翻譯中文化方面的差異
(一)民族生存環境對文化的影響。我國漢族以及絕大部分民族所居住的地域都屬于北溫帶和亞熱帶,屬于季風氣候,但是藏族人民所居住的地域是青藏高原,其氣候是高原氣候。不同的地域環境會形成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文化也無處不體現地域的特點。一般而言,物質、制度以及文化心理三個層面都存在著影響文化的因素,使得各民族的文化形態出現了屬于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并且與其他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之間出現了差異。
例如從文化影響因素之一的制度來看,漢族基本一直實行的是封建主義制度,在短暫的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后進入社會主義,而藏族同胞則是一直是奴隸制度,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開始步入社會主義制度。在封建主義時代儒家對漢族影響深遠,而且因為封建主義的影響,人們對于功利和財產、權利等世俗的東西較為看重;而對于藏族人們而言,在長期被奴隸主壓榨的同時,還一直信奉著藏傳佛教,所以其所看重的是個人的尊嚴和較為虛無的彼岸世界,這就體現出藏漢之間存在著的巨大文化差異。而且,在不同的地域,字面意思相同的詞語所表達的意思可能不同,看待同一個事物的視角也存在差異。這也是導致藏漢文化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之一。
(二)生活習俗對文化的影響。文化差異會導致民族習俗存在不同,不同的民族習俗又會再度加深文化之間的差異。一般而言,民族自身的語言會體現出這些生活習俗上出現的差異,但是因為其他民族對本民族不夠了解,所以導致在看待相同事物時候,不同的民族存在著不同的理解和態度。藏族有個諺語是“sngs-rgys-la-ka-kha”,單從字面來看,這是“把字母給佛陀”的意思,但是如果只是這樣翻譯,無論是藏族還是漢族讀者都無法看懂真實含義,因為在漢族文化中,字母與佛陀之間沒有任何的聯系,但是對于藏族而言,佛陀在其文化中又被稱作是“智者之王”,如果嘗試聯系“智者之王”和字母之間的關系,也許能夠大約聯想起其中的關系,向“智者之王”傳授字母,難道“智者之王”還需要學習字母嗎?這不就是漢語中的成語——班門弄斧嘛!所以,在進行漢語文章翻譯時候,如果只是逐字按照字面意思翻譯成藏語,恐怕沒有人們能看懂,而將其翻譯成為“sngs-rgys-la-ka-kha”,那么藏族人民輕而易舉就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很好了反映了“班門弄斧”自身的含義,而且還使得詞語含義更加本地化,幫助藏族人民理解。
(三)宗教信仰對文化的影響。宗教基本是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存在和發展的,所以在人類文化中,宗教的地位非常重要,其對人類的文化產生了非常久遠的影響。藏族最開始的宗教是苯教,隨后在松贊干布時期佛教開始傳入西藏,其吸收了大量的苯教文化,形成了藏傳佛教,并且傳承至今。在宗教的影響下,藏語中的很多詞匯都直接引用或帶有宗教色彩。例如,佛教教義中有“閻羅王”一詞,同時也有“gshin-rje-chos-rgyl”一詞,按照佛教經典描述,“閻羅王”掌握巨大權利,所有人的生死都是由其掌管,并且其會對鬼魂在陽間時候的所作所為進行嚴格、公正的審判,所以從佛教角度來看,“閻羅王”一詞是中性的,但是從漢族中信奉基督教的的群體來看,“閻羅王”是與魔鬼劃等號的,并且在《圣經》中,也明確表示這是與上帝站在對立面的惡魔,所以在他們心中,“閻羅王”變成了貶義詞,盡管所描述的都是同一個事物,因為宗教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所表達的意思也就完全不同了,這些都會對藏漢翻譯產生影響。
(四)思維方式對文化的影響。不同的歷史形成不同的典故,盡管一般的典故都較為簡單,是其所蘊含的寓意卻是非常深刻的,所形成的寓意也都包含著濃厚的文化色彩,一般只有同樣在該文化氛圍中長大的群體才能夠真正理解,這也就是不同文化所形成的不同思維方式。盡管諸如知識、環境、生活等等都是影響思維方式的因素,但是這些都不如文化對其產生的影響深遠,不同的思維方式會很大程度上阻礙人們的交流。例如藏語中有“pha-na-ning-shi brng-da-lo-brdung”,而在翻譯漢語“后悔不及”時候,如果直譯,以藏族人民的思維方式勢必會無法理解其中含義,但是如果使用“pha-na-ning-shi brng-da-lo-brdung”來解釋“后悔莫及”,藏族人民就能夠很容易的看懂了。所以切不可忽略因為思維方式不同所造成的文化差異。
二、藏漢翻譯出現的文化差異的處理措施
(一)充分研究學習民族傳統文化、生活習俗以及歷史條件。因為翻譯的目的是互相轉換兩種不同的語言種類,實現雙方之間的互相交流,所以翻譯表達的準確性是藏漢翻譯中需要注意的重點,但是除此之外,還需要盡可能將對方的文化與己方之間的差異在翻譯中體現出來。為了能夠確保翻譯的準確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證,作為藏漢翻譯人員,需要對漢、藏兩個民族自身的文化風俗、生活習慣等等都有著非常細致充分的了解,這樣才能夠理解掌握藏漢文化中存在共性的地方,同時針對其個性的地方也能夠確保深入準確的了解。因為地域的原因,藏漢的生活習慣、文化習俗以及宗教信仰都存在著差異,所以對語言表達形式也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在開展藏漢翻譯時候,務必要結合這一實際情況,確保翻譯的準確性。
(二)適時選擇替代法進行翻譯。例如上文中所提到的“班門弄斧”、“后悔莫及”等詞語,如果單從字面進行翻譯,勢必會因為藏漢雙方的文化差異,導致無法理解,但是可以選擇“sngs-rgys-la-ka-kha”、“pha-na-ning-shi brng-da-lo-brdung”來進行代替,這樣最大限度的保證了原文的意思的純正,同時又可以讓藏族人民快速的理解。
三、總結
總之,作為藏漢翻譯人員,需要對雙方的民族文化進行深入了解,明確其中相同之處和個性之處,真正實現藏漢兩族之間順暢開展文化交流溝通工作,促進藏漢之間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旦知加.藏漢諺語翻譯中語言文化的處理方法[J].文學教育.2016(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