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音樂文化承載著中華文明古國的歷史與輝煌。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每況愈下,普及傳統音樂教育就成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們要研究傳統音樂進中小學課堂的現狀,明白其必要性,以及分析清楚它存在的問題,這樣才能提出合適、有效的舉措,讓傳統音樂得到更好的普及和傳承。
【關鍵詞】傳統音樂;中小學課堂;普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骨笛的出現,把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向前推進了好幾千年,中國傳統音樂從那時起就在世界的舞臺上拉開了帷幕。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音樂展現出了獨特的魅力,讓世界為之贊嘆,讓國人為之驕傲!然而,時光流轉,時代變遷,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西方現代音樂漸漸地在我國的音樂文化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傳統音樂似乎被遺忘在塵封的角落。因此,在文化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如何讓中國傳統音樂續寫往日的輝煌,就成了我們應該深思的問題。或許,從娃娃抓起,從小學開始普及是我們傳承、發展、創新中國傳統音樂的一個重要途徑。
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
一、當前國內對中國傳統音樂進中小學音樂課堂的研究現狀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召開的“全國第六屆國民音樂教育改革研討會”上提出的“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開始,結合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教育這一原則,傳統音樂就漸漸地在中小學中普及開來。
(一)學術層面的探討
在“中國知網(CNKI)”以“中國傳統音樂教育和中小學音樂課堂”為主題詞檢索時發現,相關論文有很多。大多數是在討論傳統音樂進中小學存在的重要性、問題、解決方法。其中,有幾篇比較有代表性,于涵《中國傳統音樂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及發展》、賀青《淺議民間音樂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何璐《多元文化語境下中國傳統音樂教學案例探析》等,這些論文對我們的研究具有指導意義。
(二)實踐性研究
本土音樂進課堂是各地踐行傳統音樂在中小學普及工作的第一步或首要選擇,如云南民歌、葫蘆絲進中小學課堂、福建省的泉州、廈門、莆田等地南音進中小學課堂等,這種形式已經在全國很多地方實施并取得成功。還有,倡導、改革傳統音樂進中小學課堂的各種學術會議也辦的有聲有色,例如,全國中小學教師培訓品牌“千課萬人”等。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導杜亞雄老師到一所小學教傳統音樂,雖然目前這種情況僅此一例,但是筆者認為這給全國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做了表率作用,教師觀念的轉變和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引導作用是傳統音樂在中小學課堂上成功實施的關鍵。今年兩會上提出的“將音樂、美術考試納入中考”政策也將在秋季學期率先在江蘇省實行,這是保證傳統音樂進中小學課堂的強有利措施。
總的看來,中國傳統音樂進中小學課堂已經初具成效,不過,我們還是要繼續研究和不斷實踐。
二、中國傳統音樂進中小學音樂課堂的必要性
(一)國際競爭的迫切要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競爭達到一定程度時,文化的競爭就日益凸顯出來,比如韓流、出國旅游熱、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等,這最終都是教育的競爭。要想中華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把我們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場合談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要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和諧共存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積淀千年的文化精華和智慧,我們只有認同和尊崇自身文化價值,對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堅定信心,這樣文化才有源源不竭的發展動力,中國人才更有底氣。音樂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因子中流傳時間最長、受眾面最廣、最易于傳播的藝術形式。在許多自然民族中,各種音樂文化意象還承載著其自身的宗教信仰、文化傳統、民間習俗、社交禮儀和生活常識等,它們在音樂中一代代地流傳下來。因此,在中小學普及傳統音樂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和迫切要求。
(二)中小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
當前,我國大力倡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具體內容中提到要具備人文底蘊。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道德倫理觀逐漸形成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教育的優劣往往可以決定人一生的道路與事業的成敗,所以,讓青少年從一開始就接受到傳統文化中最優秀、最經典的東西,會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提高其整體的素質,為日后成才奠定基礎。做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音樂對于孩子的發展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習得傳統音樂是中小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三)傳承的需要
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方式向來都是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被稱為活體傳承。然而,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以及知識的更新速度,低效率、小規模的口耳相傳模式已經滿足不了大眾對于音樂學習的渴求,同樣,也會限制中國傳統音樂的對外傳播。那么,想要為中國的傳統音樂尋找數量更多、面積更廣的學習人和傳承人,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群體應該是最合適的了。傳統音樂在它們之中普及,就相當于普及到了祖國未來的每一個人身上。9年、每年將近34節音樂課,為傳統音樂的推廣、普及與學習提供了充裕的時間,這還不包括部分學生讀高中的三年。學生所使用的相應教材,對傳統音樂相關資料的保存也有很大的作用。
三、中國傳統音樂進中小學音樂課堂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
雖然國家在對教育體制進行大力改革,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也有了新的要求:“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但是,傳統的教育體制已經根深蒂固,暫且不提新教育體制對學校課程的設置和相關設備的配備要求,因為隨著國家經濟的繁榮,這些都會得到解決。但是對老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手段,以及學生接收知識的方式所提出的更高層次的要求,使得它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出改變,或者為了不必要的麻煩,只走形式,這依舊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因此,僅僅是“上面的、表面的”體制改革,并不觸及其本質,只是隔靴搔癢。
(二)教材中傳統音樂教學內容的缺失
綜觀各位前輩老師的研究,沒有一套具體的、適用的教材是傳統音樂在課堂上步履維艱的原因之一。老師上課沒有一定的實施標準,在內容的選擇上不符合各個年級學生的特點,也沒有相應的評估標準,大多都是以唱為主,得其形而未得其神,有的可能所得之形也未必是之根本,這種教學只能是一種試驗。還有,在音樂課程有了新標準之后,音樂教科書雖做了改變,在里面加入了傳統音樂的相關知識和曲目,但是,只涉及到傳統音樂的一小部分,無重點、不全面、不系統。所以,標準、適用的教材是傳統音樂進課堂最基本的保證和迫切需求。
(三)教師隊伍力量薄弱
中國傳統音樂體系非常龐大,對于承擔著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上的傳統音樂教學工作的基層教師,有著很高的要求。大多數中小學音樂教師畢業于各大高等師范類院校,但由于高師學校本身的局限性,學生缺少對傳統音樂的深度理解和體驗,導致學生能力不足,影響其畢業后的教學工作。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如果老師的業務水平不足,必然會阻礙傳統音樂在中小學課堂的普及和傳播。再者,一般的中小學校里只有一兩個音樂老師,不同的年級,有不同的上課內容,備課數量和質量對于老師也是一個挑戰。
(四)未樹立傳統音樂文化價值觀
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問題是傳統音樂文化價值觀的缺乏。價值觀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我們國家從上個世紀80年代就一直在倡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傳統音樂也進入了中小學課堂。但是反觀多年之后的今天,發現傳統音樂依舊曲高和寡,在人們的學習和生活中,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其傳承依舊是個大問題。歸根結底,其實是人們沒有樹立正確的傳統音樂文化價值觀,價值觀對動機有導向作用,同時也反映出人們的認知和需求狀況。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對傳統音樂不重視不需要,甚至有偏見,怎么可能去學習、傳承它呢。價值觀念的轉變是個循序漸近的過程,老師、學生都要慢慢做出改變。
四、中國傳統音樂進中小學音樂課堂的舉措
(一)建立一個長效的傳統音樂教育機制
中國傳統音樂進中小學課堂是一個功在當代,歷在千秋的系統工程。音樂教育不在于傳授多少高深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音樂素養和音樂技能的培養與掌握,使學生了解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音樂素養和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養出來的,也不是個別地區、個別學校、個別師生努力就可以達到我們所期望的結果,這是一個全國范圍內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一個長期有效的體制來引導、保障老師和學生的學習。同時,要把傳統音樂當做中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目標,而不是教學實驗,加強老師和學生對傳統音樂學習的重視。
(二)編寫一套標準化的教材
在中國的教育條件和教育環境中,一套符合新課程標準的由淺入深的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依據和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要文本。所以,教材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編寫是否科學、是否符合各階段學生的特點,是傳統音樂在中小學課堂上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然,中國傳統音樂的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如何選編教材內容也是我們的一大難題。那么,我們可不可以在符合音樂課程新標準和時代發展的基礎上,用編寫語文或數學課本的方式來編寫音樂課本,把中國傳統音樂最基本的知識點,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進行由淺入深的編寫,并適當的列舉一些相對應的作品,使得每冊課本中的知識點有銜接,級級遞進,進行系統的教學和學習。
(三)加大對師資隊伍的培養,價值觀念的轉變從老師開始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實施者和推動者,近年來,雖然在課堂教學的改革中逐漸突出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但是,老師依舊擔任著引導學生的重要角色,老師的傳統音樂價值觀樹立起來了,學生就會受其影響,慢慢改變。因此,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業務能力要強。現在,中小學生的傳統音樂知識基礎薄弱,日常生活中也缺少傳統音樂氛圍的熏陶,加上一些流行音樂對他們的影響,致使他們有時會不愿意去學習傳統音樂。這時,就需要音樂老師創設適宜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方法去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式學習和音樂欣賞,來增強學生對傳統音樂的認同感、體驗感和接受度;二是教師的傳統音樂知識要扎實。這是作為一名老師最基本的要求,課堂上需要老師先給學生進行示范,然后再教唱學生,并進行互動,以此達到一種理想的教學效果,做到“讓所有學生廣泛學習,感興趣的學生重點培養”。
(四)把傳統音樂文化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外部環境中
在信息化的社會中,對傳統音樂進行適度宣傳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新媒體、明星效應的利用。我們可以在電視上循環播放關于傳統音樂文化的小短片。也可以讓一些有號召力的明星拍公益短片來進行宣傳。或利用學校的廣播系統,課余時間播放一些傳統音樂;學校的宣傳欄、黑板報,可以分期的介紹一些中國傳統音樂的系列知識;也可以舉辦一些傳統音樂比賽、請傳統音樂人做講座和教學、帶學生深入到演出環境中親身體驗、組建興趣小組等活動,讓傳統音樂在學生心目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五、結語
弘揚傳統音樂,任重而道遠,轉變對它的傳統價值觀念最重要。因此,只要我們在學生的心中播撒下傳統音樂的種子,樹立起傳統音樂價值觀,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一定會生根、發芽、結果,讓我們中國的傳統音樂成為世界音樂中最耀眼的那顆星。
參考文獻
[1]王耀華,杜亞雄.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柴世敏.本土音樂進課堂研究的意義探討[J].音樂時空,2014(23).
[3]張泉.民族文化的普及教育是文化自覺的根基——以民族音樂進課堂為例[J].藝術教育,2013(04).
[4]夏利爽.對音樂新課程標準實施的認識與思考[J].學周刊,2011(28).
[5]崔學榮,王耀華.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教育[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0.
[6]“價值觀”的闡釋來自搜狗百科.
[7]張耀.新課改理念下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幾點想法[J].大眾文藝,2011(05).
作者簡介:秦晶晶(1994—),女,漢族,山西長治人,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學生,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傳統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