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
摘 要:初中階段學生獲取知識的壓力較大,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提升學生運動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知識獲取中各種能力得到多角度優化。體育教師應當提升對學生素養的著重度,對學生的品德意識進行構建,提升對學生體育興趣度的著重度,提升對學生特長的著重度。
關鍵詞:初中體育;授課;體育素養;著重度
中圖分類號:G633.96;G4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7-0041-01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采用科學性路徑對學生的體育素養進行優化,提升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度,從而提升學生對體育的參與度,讓學生的身體素質得以多角度優化。體育教學還存在很多漏洞,針對這些漏洞,教師應當采用科學性路徑進行彌補,從而提升體育教學的有效性。
一、 體育教師應當提升對學生素養的著重度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采用科學性路徑對課堂進行構建,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獲取。同時,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當增加自身的知識儲量,對自身的素質進行優化。教師要提升授課的責任度,提升對體育教學的熱衷度,通過自身知識儲量的增加,使自身的相關能力得以優化。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當增加教學內容與社會的關聯性,使學生的相關素質在知識獲取中得以優化。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構建體育知識獲取的目標,通過該目標使學生獲取知識的積極性增加、運動量提升,從而使學生的相關素養得以優化。
二、在教學中對學生品德意識進行構建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當在授課時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提升其愛國之情。首先,教師應當采用更科學的路徑對學生的相關意識進行構建,使學生的相關能力得以優化。教師要在體育知識傳授中引導學生進行體育知識的構建,增強授課秩序度,引導學生聽從安排。其次,教師在進行體操、籃球等項目授課時,應當采用科學性授課路徑引導學生,提升學生團結友愛的品格。教師讓學生有組織性地進行知識的獲取,引導學生構建集體意識,能使學生的知識獲取機制得以優化。再次,教師在授課中應采用科學性授課路徑促進授課的多元化,采用娛樂性授課路徑提升授課的趣味性,使學生對體育內容的熱衷度增加。總之,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當采用科學性路徑對學生的品德意識進行構建,從而使學生的能力得以多角度優化。教師要避免相關內容的空洞化,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體育素養得以優化,讓學生在知識的獲取中完善自我。
三、提升對學生體育興趣度的著重度
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對體育的興趣的作用大于教師,因此教師應采用科學性路徑提升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度。學生只有對體育教學內容存有較高的興趣度,才能提升他們知識獲取的有效性。教師應當增強對學生生理及心理狀況的掌控度,根據學生知識獲取的差異性,采用具有差異性的授課路徑,提升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控度,進而提升學生對該學科授課內容的熱衷度。在教學相對枯燥的內容時,教師應當提升授課路徑的創新度,從而使學生對該授課內容的興趣度增加,增加授課的有效性。例如,在進行人教版體育教材“短跑”一課的授課時,教師在課前應當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在相關知識傳授完畢后,組織接力賽等提升學生對短跑內容的興趣度。
四、在教學中提升對學生特長的著重度
在新課改環境下,教師應當采用科學性路徑提升學生知識獲取的自主性。教師要根據授課內容,構建與其契合度較高的授課路徑,提升體育教學的有效度。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體育活動,引導學生在相關活動中對體育素養進行構建,從而提升學生對體育學科的興趣。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當還原學生主體性,根據學生的差異制定不同的授課路徑,提升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只有這樣,學生的體育素養才能夠得以多角度優化。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當著重構建體育素養培養方案,在授課中采用科學性路徑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知識獲取,采用興趣授課路徑,提升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相關知識獲取的有效度。在授課中,教師應當在知識傳授的同時對學生的道德理念進行構建,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素質得以多角度優化。同時,教師應當摒棄應試的理念,將素質理念作為其知識傳輸的理念,針對授課路徑中的漏洞,采用科學性路徑對其進行彌補,從而提升體育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的體育素質得以優化。
五、結束語
總之,教師在初中階段進行體育教學,能夠使學生的健康水平得以優化。同時,教師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提升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和體育運動的參與度,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沈陽.體育課堂教學的組織與管理對社會本科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影響[J].當代體育科技,2015(17).
[2]周輝.將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融入體育教學課堂——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案例的實踐[J].運動,2015(07).
[3]馮慧潔.論初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小組合作教學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內蒙古教育,2015(01).
[4]李健,譚剛,王榮民,等.中學體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理論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07).
[5]謝天豹.淺談如何提升中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J].當代體育科技,201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