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武
摘要:就業能力是指從事某種職業所需要的各種能力,也指獲得工作、維持就業并在職場上發展所需要的一系列技能。近年來逐漸凸顯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之一就是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不匹配問題。為了能夠讓大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中能夠脫穎而出,就必須高校及大學生自身出發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能力;提高
一個國家、一個企業,靠什么互相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大學生是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生力軍,也是科技創新工作的具體承載者,只有解決好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才能更好地推動我國科教興國的基本國策,切實維護好國民的切身利益以及社會的長期繁榮穩定。從大學生自身角度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大學生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生要明確的是自我認知、職業認知和職業定位,并根據實際情況做評估調整,加強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自身的個人特質的開發和職業價值觀正確確立。大學生要從自身職業興趣出發,興趣是人積極探索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有了這種傾向,人就會對這種事物給予優先的注意,并且有向往它的心情。同時,大學生要對社會環境和職業環境有充分的認識,做好充分的準備,職業規劃要符行為,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二、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素質與能力
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創新,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創新。而為國家建設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任落在高校,因此應重視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創新能力不僅包括大學生在高校內具備主動學習的精神、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及學生自我創新的意識,更包括大學生走出校門后的主動性、豐富的社會創造性。創新教育是大學生培養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提高自身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因此,要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途徑的拓展。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讓教學體系有助于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完善以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為主要內容的創新培養。高校要積極順應時代需要,大膽改革,完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不能只是知識灌輸性的教育。促進教育教學理念更新,加強課堂上關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促進新型教學模式構建,讓實踐教學作用于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上。在高校開設一些綜合性的跨學科課程,改變以院系為單位的專業教學組織形式,允許大學生跨專業學習,以拓寬大學生的知識面和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大學生在自覺學習和鍛煉的過程中成為主動的求知者、參與者、探索者、思考者。營造良好的學生發展和創新氛圍。社會、學校、個人是構成良好的育人環境的組成部分,所以良好的創新氛圍應多位一體地共同構建。尤其是高校應以求同存異的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發展大學生特長,切實為大學生提供學習的方法和方向,激發他們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同時他們的活躍思維為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因子。
三、改變傳統就業思維束縛
在新的大學生就業制度的實施以及高校擴招等原因的影響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逐年遞減,每年有眾多的大學生很難如期找到工作。在全球經濟危機之后,進一步壯大了大學生的失業隊伍,“啃老族”、“閑逛族”、“觀望族”、“考研族”等社會現象也因而出現,大學生失業與難就業問題再度被推到風口浪尖上。尤其是當代大學生一些消極的就業觀念,更加劇社會各界人士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擔憂。這導致大學生就業難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沒有與時俱進,致使傳統的就業觀念阻礙了大學生的就業。可見,轉變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關鍵。當代大學生必須解放傳統思想的束縛,切實做到如下幾點:第一,摒棄根深蒂固的“鐵飯碗”觀念,不要盲目追求進國有單位,對“鐵飯碗”和“招聘”要有正確認識。要解決大學生對不同所有制經濟的認識問題,而不管參與何種“招聘”,雄厚基礎技能、較強綜合應用能力、能為單位做貢獻都是廣大用人單位更為關注的,而且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職業穩定性只是相對的,現在熱門的職業,今后不一定就有好的發展。只要能充分體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勤懇努力,照樣能成就一番事業。同樣,針對有的大學生對就業區域的選擇性也應該做實時地改變。隨著科技的進步,地理上的距離己經不是阻礙經濟發展的瓶頸。相反,目前的欠發達地區卻孕育著豐富的機遇,只要能善于挖掘機會,創造機會,利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思想考慮問題,就能變劣勢為優勢,打造一番新的天地。第二,腳踏實地,適度調整就業期望,切莫對自己的期望偏高。高校應首先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特別注重對大學生的職業理想教育、職業道德教育,使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擇業態度,教育大學生自覺地把自身價值的實現與黨和人民的利益結合起來,想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另外大學生也是普通勞動者,崗位不分貴賤也不分適合不適合,所以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以一名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去實現自己的價值。第三,不局限于對口專業,努力把自己鍛煉為通用人才。雖然專業對口能人盡其才、學以致用,避免了教育資源的浪費,但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型時期,結構的調整必然會導致發展的不平衡,使一些產業迅速發展,但一種技能或某方面的專業知識很難應對工作所需,而更多的需要各種知識、技能的融合才能滿足工作所需。所以,現代社會的工作需要的是綜合型人才、通用型人才。由于大多數高校都是按專業招生也使大學生在校期間所接受的主要是一種專業教育,進而導致部分大學生在工作中“學非所用”。所以,用人單位的工作與自己所學專業知識不相吻合現象,會是每個大學生都可能遇到的問題,但是不能遇到此類問題就放棄擇業機會,而是應該珍惜每一次的就業機會,即使專業不對口,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發揚自己善于學習的優勢,努力把自己鍛煉成通用人才。
四、鼓勵創新促進大學生實現自主創業
當前,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法律體系已基本完善,國家己經或正在出臺了多項政策,以此鼓勵大學生積極創業。可以這樣說,大學生充分發揮個人聰明才智,進行創業的春天已經來臨。特別在互聯網信息化時代,全球經濟一體化,知識經濟大力發展的條件下,作為知識分子,利用自己的所學,接受新鮮事物快這一特點,結合我國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環渤海灣經濟區發展,一帶一路發展,長江經濟帶,以及新農村建設這一系列國家戰略舉措的條件下,充分利用當下的機遇戰略期和國家對大學生創業的各種優惠政策,實現自主創業和人生理想價值。高校也要重視大學生創新教育和科技創新活動在高校育人方面的作用。高校要把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技創新實踐技能納入高校育人工作中并具體來抓,還要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如設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基地、開放實驗室等。
參考文獻
[1]應松寶,我國大學生就業過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7
[2]劉鐸,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體系的構建研究[D],吉林大學,2011
[3]盧麗麗,適應市場需求,加強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D],遼寧師范大學,2010
[4]田蜻,當代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及其提升策略研究[D],中北大學2010
[5]李春,社會轉型期大學生職業角色期待轉變的教育對策[D],西南大學,2011
[6]曹洪軍,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就業的專業結構性矛盾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1
[7]薛利鋒,我國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8]陳勇,大學生就業能力及其開發路徑研究[D],浙江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