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丹
摘 要: 隨著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工業4.0的興起及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我國亟待構建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與此同時,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對我國信息化建設產生了深刻影響。加速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建設數字校園、智慧校園,推動教育現代化進程,已成為各大職業院校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
關鍵詞: 互聯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教學管理
為提升職業學校教學管理質量及效率,樹立學校自身品牌形象,助力職業教育信息化的均衡發展及教育資源最大化應用,促使傳統教學管理轉向可視化、科學化、智能化、綜合化,必須創新校園服務模式,加速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但是由于職業院校的信息化觀念還相對薄弱,對利用信息化技術、產品、平臺等存在顧慮,加上資金投入、體制限制等問題,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仍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如今,信息化技術已滲透到職業院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如何在“互聯網+”的風口,借助互聯網平臺及技術,推動智慧化校園建設,是職業院校需要考慮的問題。
一、“互聯網+教育”的特色
“互聯網+”教育就是通過互聯網的強力支撐,將網絡資源與學院的師資資源、教學資源、實習實訓資源有效整合,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開放性
知識作為社會生產力中的核心要素,一直以來都缺乏共有性,人們僅能通過學校教育或者書本等紙質材料獲取知識,而能夠享受到的紙質材料相對較少,使得教育相對較為封閉。互聯網的出現以及“互聯網+教育”的逐步普及打破了知識的相對壟斷性,并且打破了學習的時空限制,在全球開放的大背景下,世界范圍內的多學科、多專業的知識庫已經形成并逐漸充實完善,人們只需輕點鼠標,就可以在幾分鐘甚至幾秒鐘下載數百萬字的資料,MOOC、網絡精品課、開放性課程的出現讓更多高水平的專家學者從講臺走向大眾,同時,網絡交流的多元化給了民眾比起課堂教育更多的交流機會,所有人都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參與交流,共同提高。“互聯網+教育”讓學習不再局限于學校,獲取知識也不再局限于課堂,使教育由封閉性轉變為開放性,使有組織、有目的的學習成為人人可學、時時能學的活動。
(2)多元化
首先,是教學媒介多元化。隨著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新材料的研發推廣,上個世紀還“高不可攀”的移動設備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學習教育的載體從傳統的書本,逐漸轉變為一臺電腦、一部手機,接受教育的方式更加豐富。其次,是知識的多元化,云技術的出現擴充了學習領域的專業范圍,學習者可以對網絡知識體系進行隨意重構,以方便學習,以MOOC為例,MOOC將傳統的在線教學體系打碎,形成相對獨立的模塊,使得學習者可以根據需要,學習自己亟需的各個專業的相關知識,并就重要的知識模塊進行反復學習直到掌握,避免了學習者在長期系統學習中可能出現斷層而放棄學習的情況。
(3)翻轉性
一直以來,在傳統的課堂教育中教師是教學環節的設計者、課堂教學的管理者和教學內容的規劃者,教師也把握著教育的主導權。而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普及,教師可以通過編制電子教案、錄制課程視頻,再將其上傳至網絡,根據相應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在線提前自學,并布置相應的任務,讓學生自己完成,再通過課堂教學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檢查學生的任務完成質量。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課堂形式發生了完全的翻轉,學生的學習主要依靠課下自學而非課堂教學,教育的主體也發生翻轉,學生完全成為教育的主體,而教師成為了學習的引導者。
二、基于“互聯網+”視野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教學及管理要點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學生的知識主要來自于課堂上教師的講授和閱讀書本,學習的系統性較強,時間較為固定。但網絡的廣泛應用,學生的知識獲取面較之前更為廣泛和充實,從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課堂和教師的作用,學生開始忽視課堂的作用,并不由自主的抵制校園生活。如果職業院校和職教工作者對“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對“互聯網+教育”帶來的改變沒有充分的適應,有可能導致學生綜合素質的缺失。因此,在“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職業教育必須充分發揮網絡信息技術的作用,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1)“互聯網+教育”平臺建設
目前,大部分職業院校對“互聯網+教育”理解較為片面,主要力量集中在硬件投資上,忽視了平臺建設。對于職業院校來說,首先應當在加大硬件設施投資的基礎上,整合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利用云技術將各類資源虛擬化整合遷移到虛擬服務器,并將互聯網上的教學資源如MOOC、網易精品課、開放課程等資源充實到資源庫中,構建以云基礎平臺為核心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資源中心,通過門戶網站、微信、數字化校園系統向學生開放,讓學生能夠享受到更多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同時,在資源中心上方建設公共基礎服務和應用平臺,為網絡教學工作提供如用戶管理、認證管理等基礎服務,并實現在線交流、測試和評價功能,最終形成完整的“互聯網+教育”平臺。
(2)“互聯網+教育”教學環境建設
傳統的教學環境主體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學管理為核心,而“互聯網+教育”更強調以受教育者為主體和核心構建教學環境。因此,要充分發揮“互聯網+教育”的作用就必須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環境,而教學環境的構建除大力推廣網絡教學,鼓勵學生使用網絡信息工具獲取知識外,還要形成與之匹配的教學模式。“互聯網+教育”教學模式的構建,需要教師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束縛,按照原有的知識體系和學生學習的現實任務,將教學工具、教育資源重新進行設計,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如教師將教學課程進行錄制,與教學資料、問題任務共同上傳至網絡平臺,學生課外自主學習并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通過問題任務完成情況分析學生學習情況,并在課堂上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查遺補差,提高學習效果,達到先學后教,自主學習與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效果,更好的調控學生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3、支持個性化學習,因材施教,促進教育公平
與傳統教育相比,利用互聯網學習時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反復學習,甚至可以選擇自己想學的知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學習者也可以選擇在任何地點學習,這在某種意義上是非常個性化、人性化的學習方式。因此,倡導營造支持個性化學習的互聯網教育環境是促進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徑。政府和教育機構應該通過及時分析和整理相關網絡數據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反饋信息,以便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學習指導,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答疑服務,及時分析和整理專屬學習計劃、專屬學習目標等個性化學習模式,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時代”,要培養一批高水平、高素質、具備創新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就必須發揮互聯網的作用,推進教育教學的革新,建立和完善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為職業教育開辟新的發展道路。 ■
參考文獻
[1] 羅金玲.“互聯網+”時代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物聯網技術,2016(5).
[2] 李超越.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型教學模式研究[J].互聯網天地,2016(5).
[3] 馬雪凈.基于MOOC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8).
[4]徐繼存.“互聯網+”時代教育公平的推進[J].教育研究,2016(6).
[5]張玨,張振助.中國義務教育公平推進實證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