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王琦 王濤 楊旋 趙書生 裴兵兵 安亞南
(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神經外科 河南 平頂山市 467000)
手術夾閉與血管內栓塞治療大腦中動脈瘤的效果比較
李文 王琦 王濤 楊旋 趙書生 裴兵兵 安亞南
(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神經外科 河南 平頂山市 467000)
目的比較手術夾閉與血管內栓塞對大腦中動脈瘤(MCAA)的治療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5月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68例MCAA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手術方法分為觀察組(36例)和對照組(32例)。對照組接受手術夾閉治療,觀察組接受血管內栓塞治療。比較兩組手術情況、臨床療效、預后、并發癥和復發情況。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預后不良發生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復發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手術夾閉與血管內栓塞治療MACC的臨床效果相當,血管內栓塞并發癥少,住院時間短,但術后易復發;手術夾閉術后復發少,手術時間短,預后良好,醫護人員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大腦中動脈瘤;手術夾閉;血管內栓塞
大腦中動脈是顱內動脈瘤常發部位,大腦中動脈瘤(MCAA)約占顱內動脈瘤的20%[1]。MCAA患者大腦中動脈管壁通常呈瘤樣突起,可造成大腦中動脈管壁出現退行性改變,對神經系統功能造成嚴重損傷,危害患者生命安全[2]。臨床上多采用手術夾閉治療MCAA,但其創傷較大[3]。血管內栓塞屬于神經介入微創手術,隨著微創治療理念的發展,該項手術被越來越多的醫院及患者選擇,然而該術式的治療效果仍存在爭議[4]。本研究對68例MCAA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比較手術夾閉和血管內栓塞兩種方法治療MCAA的效果。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5月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68例MCAA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經臨床綜合檢查確診為MCAA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對本研究治療方法有禁忌證者;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不能堅持完成治療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妊娠期或精神病患者。根據治療方法將入選患者分為對照組32例和觀察組36例。對照組男15例,女17例;年齡32~69歲,平均(44.1±5.5)歲;Hunt-Hess分級Ⅰ級15例,Ⅱ級9例,Ⅲ級8例。觀察組男16例,女20例;年齡33~71歲,平均(44.2±5.4)歲;Hunt-Hess分級Ⅰ級17例,Ⅱ級10例,Ⅲ級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接受手術夾閉治療:患者全麻后用釘頭架固定頭部,采用翼點入路。在顯微鏡下,根據患者顱內壓選擇合適的方法分離外側裂,暴露載瘤動脈,分離出動脈瘤頸部,臨時阻斷血流后對其進行夾閉,通過熒光造影確保動脈瘤頸完全夾閉,載瘤動脈通暢。術中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術后給予降顱內壓等對癥治療。觀察組接受血管內栓塞治療:全麻后,于股動脈處行血管穿刺,采用全腦血管造影觀察患者動脈瘤大小、形態及與載瘤動脈的關系,先后置入導引導管、微導管,行腦動脈瘤介入栓塞,術后給予常規治療。
1.3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②根據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OS)量表對療效進行評價:GOS評分15分為有效,>9分且<14分為顯效,≤8分為無效。總有效率=(有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③根據Rankin評分(mRS)量表對兩組患者出院后6個月預后情況進行評價:mRS評分≤3分為預后良好,>3分且≤6分為預后不良。④比較兩組復發和并發癥發生情況。

2.1手術情況觀察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長,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縮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2.2總有效率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n,%)
2.3預后、并發癥發生率和復發率兩組術后均有1例患者死亡。觀察組預后不良發生率[28.57%(10/35)]高于對照組[6.45%(2/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8.57%(3/35)]低于對照組[29.03%(9/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復發5例(14.29%),對照組無復發病例,兩組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MCAA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若患者腦內中動脈瘤發生破裂或出血,會出現嚴重頭疼,甚至昏迷等癥狀[5],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可降低病死率。手術夾閉和血管內栓塞均為治療MACC的安全、有效手段。
手術夾閉治療是在顯微鏡的輔助下對目標動脈瘤進行手術。顯微鏡下手術視野較好,能較好地分析及把握患者動脈瘤情況,保障組織周圍血管和神經的安全[6],但研究表明,手術夾閉治療過程中,仍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動脈瘤破裂出血、腦血管痙攣等并發癥[7]。血管內栓塞運用Seldinger穿刺技術,借助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將Tracker導管引入股動脈內,然后將栓塞材料置入顱內動脈瘤腔內,最終達到栓塞動脈瘤瘤腔的目的[8]。血管內栓塞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但是其遠期治療效果較難得到保證,部分患者在手術治療后出現復發[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預后不良發生率及復發率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別不大,說明兩種手術治療MCAA的效果相近。血管栓塞住院時間短,并發癥少,但術后易復發,而手術夾閉手術時間短,術后復發少,預后良好,但易發生并發癥。兩種方法治療MCAA各有優劣,單一治療方法治療MCAA的總體效果欠佳。
綜上所述,兩種手術治療MACC的臨床效果沒有明顯差異。但血管內栓塞住院時間短,并發癥少;而手術夾閉手術時間短,術后復發少,預后良好。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醫院設備條件及技術特點為患者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
[1] 韓利,丁新民.大腦中動脈動脈瘤破裂伴血腫的手術診療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6,45(13):1519-1521.
[2] 陳燦中,陳愛鋒,王燦明,等.顯微手術夾閉大腦中動脈分叉處動脈瘤的治療體會[J].云南醫藥,2016,(5):509-510.
[3] 李炯,郭文才,熊建平.微創血管栓塞術在治療大腦后動脈動脈瘤中的應用及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5,19(4):305-308.
[4] 趙心同,李真保,方興根,等.手術夾閉與血管內栓塞對大腦中動脈瘤治療效果的分析[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6,13(1):8-12.
[5] 張世明.預防大腦中動脈動脈瘤夾閉術后腦梗死[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4,30(1):105-106.
[6] 孫德舉,蘇美.顯微手術夾閉和血管內介入治療大腦中動脈動脈瘤的對比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6,6(7):195-197,205.
[7] 唐耀龍,李成林,葉原森,等.顯微手術夾閉與血管內介入對大腦中動脈瘤患者臨床療效比較[J].黑龍江醫藥,2016,29(3):563-564.
[8] 伍忠梅,馮雨,盧祖能.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的臨床研究[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5,22(2):80-83.
[9] 李曉全,顏偉,路華.大腦中動脈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治療的療效[J].江蘇醫藥,2016,42(18):2016-2018.
R 739.4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9.040
20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