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影視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加,各類高校影視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朝著內涵式的方向發展。應用型高校影視專業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起學校與企業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產學研合作機制,逐步實施深度的校企合作與人才培養模式。本文從校企合作的視角,搭建應用型高校影視專業校企合作服務平臺,建立產學研緊密結合實訓基地,構建產學研緊密結合校企合作的運行方式。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 校企合作 影視專業
一、應用型高校影視專業校企合作組織方式
(一)依托影視創作基地開展“創學一體”組織方式
“創學一體”組織方式依托學院完善的創作影視實訓基地,以影視作品和影視項目為載體,實現教學創作相融合。“創學一體”組織方式以基礎理論學習為基礎,以創作基地實踐訓練為重心,以影視作品創作應用為目的,達到了知行合一的目的。影視專業與影視制作公司或聯合創作基地簽約合作拍攝影視作品,帶著實戰任務進行實習實訓,經過雙方指導教師指導和培訓,培養建立獨立創作組。學生從選題、劇本創作、拍攝、表演、后期編輯全程參與創作或獨立創作,搭建實施產學研緊密結合人才培養的主要平臺,真正做到產學研創緊密結合。
(二)政校企行聯合組織方式
政校企行聯合組織方式由一種政府和學校聯合推動,政府搭建平臺,學校提供支撐,引進企業入駐,社會參與合作,共建影視實習實訓基地,促進地方影視產業調整與促進地方經濟建設等應用型影視人才培養。政校企行聯合組織方式能夠促進地方影視產業的升級和發展,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參與的高校和影視專業能夠受益,學生能夠參與一線得到實惠,可實現政府、社會、企業、高校、學生的共贏。
(三)學研創互動組織方式
學研創互動組織方式以影視行業企業針對自身需求委托高校影視專業創作,或從事影視教學的教師與學生根據實際需要和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載體,結合教學過程開展相關課題研究,研究成果回饋影視專業學生學習和實際創作應用中,解決學習和創作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參與課題研究,學生在選題立項、方法設計、社會調查、資料整理等方面得到了鍛煉,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拓展知識,培養科研素養。
二、應用型高校影視專業優質教育建設與實施——以長春光華學院電影學院為例
長春光華學院電影學院開展形式多樣的校企合作模式,與影視行業的龍頭企業事業單位簽訂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單位,在校學生參與企業項目及相關演出,從學科建設、學生能力、專業建設方面提供優質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電影學院與鳳凰吉林簽約合作,在電影學院設立創作基地。電影學院師生承接鳳凰網吉林頻道的部分創作任務,其中旅游、美食、時尚、微電影等欄目已創作播出,雙方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創作隊伍不僅覆蓋電影學院三個專業,還陸續吸收其他學院學生。頗具社會影響力的鳳凰吉林播出平臺,點擊率不斷攀升。鳳凰吉林沖擊并影響著電影學院向應用型轉型發展,不斷更新和完善聯合培養教學機制。
電影學院與吉林東北風影視劇制作公司簽約合作,在電影學院建立聯合創作基地。進入吉林電視臺鄉村頻道,與東北風公司合作打造的日播欄目劇《家長里短》劇組,帶著實戰任務進行實習實訓,經過雙方指導教師指導和培訓,培養建立電影學院獨立創作組,在雙方教師指導下完成創作任務和學習任務。
紀錄片《歷久彌深的電影夢》是由長春光華學院電影學院制作團隊制作的一部歷史題材的紀錄片,紀錄片以81歲的劉學先生編著的《夢開始的地方——憶長春電影學院》為契機,以長春光華學院電影學院為創作中心,梳理了長春電影學院僅存的兩年歷史,為我國的電影事業的發展道路提供了那段殘缺的素材。該片大多采用歷史素材與采訪的紀實手法,解讀原長春電影學院的歷史。在中國電影歷史的坐標中,該片完成了對中國電影歷史的一次莊重表達。
三、應用型高校影視專業優質教育建設的途徑與策略
(一)“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
堅持以隊伍結構的優化為基礎,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以創新團隊建設為關鍵,進一步完善師資隊伍培養和引進體系,形成一支以高層次人才為代表、師德高尚、學風扎實、具有參與現代傳媒產品生產能力、富有奉獻與合作精神的“雙能型”教師隊伍。
(二)教學內容、方法及手段改革
按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在重構了相應的課程體系的基礎之上,對課程的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學科課程教學注重學生認知領域目標錨定,即要保留傳統的記憶、理解、應用層面的思維,又倡導分析、評價、創造等層面的高階思維建構,把傳播學、影視理論、文化研究理論作為學科課程核心。采用參與式、互動式、案例式等教學方式。實踐課程強調訓練到位、指導到位、人人過關的“單獨吹竽”;采用任務驅動式(拋錨式)、翻轉課堂、模擬式、分組教學、現場教學等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動手能力,打造名片化、成果化教學作品。
(三)考核評價方法改革
考試形式改革以面向過程、注重能力考核為重點,貫穿所有學年、所有科目,重構了“三抓”+“一嵌入”考核評價體系。具體方法如下:理論課抓核心知識,通過豐富題型、多元考試內容等形式強化學生對專業核心知識的掌握;理論考查課抓文章,一學期打磨1篇論文,通過文章寫作強化學生邏輯思維和規范表達;實踐課抓作品,一學期打磨1—2個作品,通過作品強化學生專業核心技能, 實行作品評審“三人考核”方式;一嵌入:將專業技能嵌入所有理論、實踐課程之間,互為平臺;將考試嵌入日常的課程中,強調過程考核。
(四)實踐教學改革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實踐教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實踐教學方面包括課內實訓、第二課堂、國內各級各類比賽、校企合作工作室、畢業創作五維立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強調訓練到位、指導到位。重視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注重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將課堂知識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通過深入開展系列活動,豐富學生業余生活,填補學生的精神空白,改善和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靜,潘磊.中外合作辦學專業背景下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使用、開發和共享研究[J].輕工科技,2016(12).
[2]譚成才.民辦高校影視藝術專業教育模式探討[J].吉林教育學院學報,2012(08).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2017年度高教科研課題:應用型高校傳媒類專業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項目編號:JGJX2017D260)階段性成果;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地方高校影視類專業大德育育人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GH16566)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才金鳳,女,碩士,長春光華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教學管理、影視教育)(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