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言
摘 要:小學語文“視域融合”課堂教學范式,引用哲學理念,是教育領域對小學語文的新探索。這種探索是教學觀念的轉變,是新課改環境下的新嘗試,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和教育效果有顯著效果。通過這種新嘗試的特點及教學觀念轉變分析,探究這種教育范式下教師如何進行小學語文的課堂講課等教育活動。
關鍵詞:小學語文;視域融合;教學范式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9-006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9.039
小學語文“視域融合”課堂教學范式是以學生成長,各個方面全面發展為目的,區別于傳統教學的以教師為主體,提高綜合能力。新的范式是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進行有效的自主性鍛煉,培養其發散思維,提高綜合素質,進而達到教學目的。
一、“視域融合”教學范式涵義及特點
(一)“視域融合”教學范式涵義
“視域融合”教學范式是指從哲學視角探索在學生的語文教學中,以尊重獨特性,加強互動交融,從而促進其自主性綜合發展的教學理論體系。既包括主體之間的交融,又包括主體及文本之間的交融,主體與主體之間,主體與文本之間形成一個多維融合關系,是語文課程改革的要求,是順應新課改的需求和形勢的體現。
(二)“視域融合”教學范式的特征
“視域融合”的教學重視學生的發展,注重尊重和發揚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以此來提升整體的語文素養,因此“視域融合”教學范式具有目標發展性特征。在課堂教育過程中,這種模式鼓勵師生之間交流,增強他們之間的互動,增加與文本相互之間信息的傳遞,因此“視域融合”具有互動性。“視域融合”的教學方式由原來的教師教到現在的師生之間平等交流研討,教學重點由原來的“教”向“學”轉變,不再僅僅是課堂的教學,而是學生自主地欣賞、理解、感受、評價及實踐,“視域融合”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具有多樣性的特點。
二、小學語文“視域融合”教學范式教學觀念
“視域融合”教學范式的教學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個性化、可持續發展。增強理論及實踐,學生的發展更加全面。理性與非理性的協調發展,不僅促進學生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提升,而且是個性及主體性的發展。語文是一門應用型綜合類學科,因此接受完整的語文教育的人,具備理性的專業知識和非理性的個性化特征,“視域融合”教學范式的教學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的教育影響學生性格的塑造,并影響著學生的一生。這種模式通過對實踐活動的延伸和發散思維的鍛煉,提高語文通過文本獲取實踐能力。通過文字的教導和語言的應用,鍛煉學生對文字的組織能力,對語言的應用能力,對事物的領悟力等,為未來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基礎。這種模式的語文不僅僅是語文知識的學習,更是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不是狹隘的追求語文知識和應試能力,而是素養的提升,為學生以后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因此教學具有可持續性。
這種教育模式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也不排斥個性的發展,鼓勵個體獨特自由的發展。文本是多元的,人們對語言的理解和應用都是多元的。由于人們所處環境不同,容易形成各不相同的個性,“視域融合”強調理解的獨特性和文本的多元化,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三、“視域融合”課堂教學范式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應用
(一)端正教學語文目的,學習語文精華
教師在教學時要不以應試為目的,教學方式不能是傳統的教育灌輸,更不是乏味的大容量的灌輸,教學從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組織引導的角色轉變。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獲取、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綜合能力。讓學生端正學習語文的目的和態度,學會珍惜受教育的權利;讓學生明確學習語文的目的,學習語文的精華。比如在學習一年級下學期的《烏鴉喝水》時,通過課堂向學生提問:若遇到烏鴉遇到的問題,你有什么解決辦法?開動學生腦筋,通過課堂拿小口水瓶現場做實驗教學,學生動手實驗,探索喝水引發的思考。實驗后鼓勵學生們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如何開動腦筋解決,培養學生不怕困難,愛思考的品質。教《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可以通過課文生動的動作描寫感受當時挖井的經過,鼓勵學生分享自己曾經接受過哪些幫助,是否感謝了他人,平時自己是否做好事被他人感謝,根據課程開展感恩活動,培養學生懂得珍惜的精神。
(二)正確處理教學與教學內容的關系,開拓語文課堂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視域融合”教學范式,加強教師、文本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加強教師對文本的多元解讀,教師充分利用自身的世界觀、價值取向、人生閱歷和知識基礎,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探索性理解,通過教師前期的多元化解讀鋪墊,通過充分挖掘文本教材,從而為開放性教學活動的開展打下基礎。在“視域融合”的教學中,培養激發學生的個性思維和創新意識,通過學生的默讀和細細品味,培養學生的領悟力和理解力,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郵票齒孔的故事》時,通過世界第一張郵票和我國第一張郵票的賞析,了解郵票的產生背景,通過實際展示郵票樣本,讓學生從實物上認識的齒輪,從而提高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理解,講述自己和郵票之間的故事,從課堂郵票孔齒的故事引發新的故事,鍛煉學生發散思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講《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節課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鼓勵學生前期對課文的預習自學,學習相關的野外求生技能,開設野外實踐課,帶學生去郊外,在自然環境中實踐課程上和其他自學的野外技能。通過實踐開拓課堂,掌握野外生活技能,通過預習及實踐,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學習樂趣,鼓勵學生有個人意識的多元發展。
四、結語
“視域融合”教學范式的教學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個性化、可持續發展。通過對其含義及特點的認識,分析這種教學范式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應用,教師要端正教學語文目的,培養其學習語文精華,正確處理教學行為與內容的關系,開拓課堂,使教學達到教學效果,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文輝.預設與生成: 有效教學范式之嬗變[J].教育探索,2012(35):188-199.
[2] 陳希慧.語文課堂有效性的探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3(7):36.
[3] 溫儒敏.語文課改要摸清底細,直面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 2013 (2) : 36-39.
[ 責任編輯 張宏麗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