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時代日新月異,社會迅速發展,科技不斷進步,隨著各行各業的迅猛發展,對于人才的培養標準也越來越高,高精尖人才是高校培養的高級目標,而全能型人才是被社會普遍需要的力量。就音樂學科而言,國內各高校對于人才培養的方案持有不同見地,大致分為音樂專業型人才培養和音樂應用型人才培養。本文就音樂表演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從音樂基礎學科和聲與即興伴奏的角度,闡述本人對于這一問題的見解與想法。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音樂表演;和聲;即興伴奏
對于人才的培養,不同專業、不同體系,教學目標與教學方式也自然存在差異。目前,國內除了十一個音樂學院是以培養高端專業型人才為目的的高校,其他綜合性大學與師范類院校對于音樂類人才的培養幾乎均趨向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用型人才”是指能把成熟的技術和理論應用到實際的生產、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那么,對于應用型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來說,“資源配置”顯得尤為重要。經濟學中,資源配置是指通過把不同的資產進行組合,來分散潛在的風險,從而將效益最大化。而將這個詞用于人才培養中,就是將某些實用型的課程整合到一起,將專業課程的利用率與應用范圍最大化。本文針對和聲與即興伴奏這兩門課程作了研究,探索其對于應用型表演專業人才培養的作用。
對于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來說,音樂的綜合素質相對偏低,他們往往只重視自己所學的專業技能,而忽視了對基礎音樂學科的學習。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大多數都會選擇從事教育行業,但教師這個行業對于他們來說既向往又陌生,陌生是因為專業知識不足以勝任詞崗位。本科畢業生多數是在中小學任教,中小學的音樂課除了音樂賞析、作曲家介紹等等,更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歌曲的學習,這對于表演專業的畢業生來講游刃有余,但在歌曲伴奏上卻困難重重,有些教師甚至只能彈單旋律為學生伴奏,這種情況很可悲,那么,即興伴奏在此時此刻就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上到中小學公招考試,下至培訓機構的音樂教師招聘考試,無一例外的將即興伴奏與彈唱納入其考試范圍,所占分數比例之大,這對于音樂表演專業的畢業生無疑是一個劣勢,更不是朝夕可以速成的。據了解,各高校音樂表演專業的基礎課程都設有和聲學,但僅從和聲理論出發,為旋律配四部和聲,或用傳統和聲理論分析作品,其實這對于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來說就僅僅是理論范圍,若將和聲與即興伴奏融匯到一門課程里,對于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福利,可使得兩門課程內容的利用率得到最大化。
音樂的織體有單聲部音樂和多聲部音樂兩種形式,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聲部的縱向結合即是和聲。它是研究和音的結構以及它們如何連接的理論,以大、小調式為依據,建立在主、屬、下屬三大功能體系上的和聲。即興伴奏,即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根據主旋律配以合理的和弦,并選擇風格相符的伴奏織體在鋼琴或鍵盤上彈奏,為聲樂或器樂做伴奏,這是狹義上的即興伴奏。
教學初期,應以和聲基礎知識為主,將調內正三和弦以四部和聲的方式教授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在鋼琴上彈奏和弦連接。作品的結與和弦外音在實際伴奏中尤為重要,正確劃分段落、判斷和弦音與和弦外音是即興伴奏的前提。用一些簡單的兒歌做練習,運用三和弦及其轉位為其配和聲;同時,加入簡單伴奏織體的講解,將和弦與伴奏織體結合,這樣學生就可以完成簡單兒歌的彈奏。在正三和弦運用自如的基礎上加入副三和弦,豐滿聽覺效果的同時增添了新的和聲語言。隨之加入調內自然七和弦的運用,不僅為旋律添加一份色彩,更賦予了音樂發展的動力。在講解不同和弦的同時,加入不同伴奏織體的講解,這樣可以趁熱打鐵,將剛剛學過的和弦馬上在鋼琴上實踐,通過對不同音響的認識,了解不同伴奏織體的風格,課后再布置與本節課內容相符的旋律作為作業,將課上的互動轉化為課后的實踐,既讓學生對學習這門課程產生了興趣,又能達到教學的目的。
下一和聲階段就是重屬和弦、離調、轉調等。重屬和弦有調內變化音的出現,要求學生對和弦結構的認識更加深入,重屬和弦、重屬導和弦以及重屬變和弦,有了獨立找出各個調內的重屬和弦的能力后,再將它們運用到合適的位置。離調在音樂表演專業學生所學的和聲范疇內基本上是難度最大的一個章節,它既需要學生熟練掌握和弦的結構,又要對各個調式非常熟悉。因為離調的出現,有了半音體系,那么不管旋律中出現哪個變化音都可以為其配上相應的和弦,可以處理很多具有一定難度的作品,音響上也必定會出現調性色彩的變化,但基本原則仍然是要將其用在合適、恰當的位置,才能起到錦上添花、畫龍點睛的作用。隨著和弦數量的增加,和弦的選擇范圍擴大,相同作品的不同和聲配置會表現出不同的音樂風格。平行大小調的轉調是非常容易的,所以涉及到轉調的作品也是從平行調的交替運用開始,然后是同主音大小調轉調的訓練,最后是一級關系轉調的學習,轉調內容的學習到此為止幾乎可以滿足中小學歌曲的配奏。這對于表演專業的學生來說難度較大,隨著和弦運用的復雜化,伴奏織體也應隨之高級化,對于鋼琴水平的要求也相應提高。若將和聲與即興伴奏整合為一門課程,到此階段需要兩年的時間。
“和聲與即興伴奏”這門課是我院于2016年9月開設的,本科生和專科生均為必修課,本科修兩年,專科修一年,均從大二開始,主要針對音樂表演聲樂和器樂專業的學生。他們鋼琴水平普遍較低,所以大一學年對他們的鋼琴學習有了較高的要求,除了鋼琴教程的練習以外,還要練習二十四個大小調的音階、和弦及其轉位、琶音等。經過了這一年的教學實踐,不斷的摸索,揚長避短,現階段大部分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即興伴奏能力,這門的開設是十分必要的,課程改革更是成功的,它對于學生今后的就業與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會在學習與探索的道路上不斷努力、不斷創新,為培養高素質的綜合應用型人才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楊通八.《和聲分析教程》,第3頁。
作者簡介:楊月(1987.05),女,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作曲技術理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