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地力江·達吾提
摘要:運用信息技術化靜為動激發學生學習,運用信息技術及時反饋提高教學效果。為小學數學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信息技術;優化運用
信息技術能夠突破時空的限制,使得數學的學習更加貼近生活,能夠從課堂導入、課堂練習等多個方面進行輔助教學,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開展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索的平臺。實踐表明: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要將信息技術和傳統的教學手段結合起來,使得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更加豐富,效果更好。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剌激學生的感官,引起學生的注意。教材中盡管有色澤明麗、充滿童趣的情境畫、示意圖,但畢竟都是靜態的,有些概念的理解、公式的推導、物體的運動過程不好體現,而動畫的表現形式對學生來說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所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把這些圖制成動畫課件,充分利用它的形、聲、色、動、靜等功能,使靜態的畫面動作化、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讓“死”的東西“活”起來。
例如: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教材中的方法是將圓柱垂直縱切分割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成長方體,從而得出圓柱表面積公式的。教材中所描述的過程非常抽象,我運用了現代媒體,利用解霸制作了圓柱的展開過程。學生看到,沿圓柱的一條高剪開,然后慢慢的展開,最后在屏幕上展示的是圓柱的兩個底面(圓)、一個側面(長方形)。但是,我沒有停留在這一層次,而是繼續問:“沿圓柱的一條高剪開,圓柱的側面還可能是什么形狀?”學生可以想象到還可能是正方形。然后又繼續在電腦上顯示:只要圓柱的高與底面周長相等,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就是正方形。然后繼續問:“圓柱的側面展開圖還可能是什么形狀?”學生答還可能是平行四邊形。電腦顯示:斜著剪開圓柱的側面,展開之后就是平行四邊形。還有學生提到,如果允許剪兩刀的話,可能是什么形狀。學生感受到直觀形象,記憶深刻,理解透徹。
二、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老師可以借助計算機向學生呈現豐富多樣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想方設法的讓這種好奇心發展為認知興趣,并促使小學生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小學生養成課堂上認真學良好習慣的重要途徑。例如,在進行到《平面圖形的認識》這一單元時,有的老師為學生創設以下情境:小朋友們,今天圖形媽媽帶著她的小寶寶們來和你們交朋友了,你們知道小寶寶分別叫什么名字嗎?同時,利用多媒體設備呈現各種顏色的平面圖形,包括長方形、三角形、圓形以及正方形等。孩子們立馬被色彩絢麗的圖形所吸引,并積極主動的根據自己的理解為它們起名字。老師這時再引入新課就會取得十分顯著的教學效果。這種情境不但喚起了小學生的注意與求知欲,在不同程度上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值得注意的是,教學情境的創設,必須要根據本次教學的內容而定,針對那些用常規教學手段不能很好講解的情境,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就可以輕而易舉的解決,從而不斷打破時空界限、再現真實場景、開闊小學生的視野,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提高師生互動教學實效
通過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整合,利用網絡信息環境,通過創設問題情境開展課堂教學智力激勵,引導和鼓勵小學生對老師創設的問題情境進行主動思考,并在加強師生互動的同時,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索、發現新知識的認知過程中。例如,有的老師在講解到《圓的認識》相關知識點時,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小學生演示生活中常見的、包含圓的物體,諸如自行車、飛機、汽車等交通工具的輪子,再將圓形的輪子替換為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形狀,向學生提問:“為什么這些交通工具的輪子必須是圓形的,如果換成其他形狀是否可行?”在老師的引導下,小學生就會發散思維,通過自己的方式來驗證“輪子必須是圓形”這一結論。老師積極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反饋,幫助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圓的相關知識,并從中鍛煉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實踐證明:這種有效整合教學資源的方式運用到其他數學知識的教學同樣能產生理想效果。
四、突破小學數學教學難點
小學數學教學中會涉及到很多抽象的知識點,再加上這一階段小學生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因此,解決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以及數學抽象性之間的矛盾就顯得更加重要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入了信息技術之后,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可以化難為簡,促使理解和記憶。例如,有的老師在講解圓柱體積的相關知識時,為了確保小學生能更好更快的理解和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通過計算機向學生進行以下演示:制作一個圓柱體,將圓柱體的底面平均分為若干份,之后再將圓柱切開,通過動畫將這些碎塊拼接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通過反復演示,讓學生真正了解到這個近似的長方體與最初的圓柱體體積是相等的。再利用動畫向學生演示這個近似長方體的底面積、高與圓柱體底面積、高之間的關系,進而推算出圓柱的體積公式。這種方法不僅輕易突破了數學教學的難點,并在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同時,大幅度提升了數學教學的效率。
五、將知識還原于生活實際
數學是讓人們感到枯燥無味的一門學科,常常聽到有很多學生說,不喜歡上數學,上數學沒什么意思。為什么許多的孩子對數學缺乏興趣呢?華羅庚曾經說過,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是脫離實際。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我們將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數學學科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例如:有的老師在教學《億以內的讀法和寫法》時,課前安排學生自己通過網上搜集有關的數據,然后上課時讓小組代表匯報,他們搜集的材料有的是學校的建筑面積,果園的面積,有的是關于兩個星球之間的距離,有的是今年春節晚會收視率的情況----。通過生動的富有教育意義的,說服力的真實數據,發生在身邊的數字材料,學生很輕松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增強了生活知識,同時在生活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綜上所述,基于信息技術的小學數學課教學,不僅為小學生創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更重要是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中,老師應該通過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提高師生互動,增加學習趣味性,并靈活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輔助性教學,突破教學難點,從而為今后小學數學課堂的信息化教學積累寶貴經驗。
參考文獻:
[1]張燕.淺談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J].科技視界,2015(7):25-27.
[2]劉靜.淺談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教育科學: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