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霞
摘要:文章作者結合近年來的教學實踐從學前幼兒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方面對提高幼兒教育活動的有效性進行了探討,并進行了實踐性探索。
關鍵詞:幼兒教學;有效教學;實踐
近年來,幼兒教育蓬勃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基礎教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面對新形式,幼兒教育也將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將直接影響基礎教育的質量乃至整個新課改的穩步實施。因此,解決幼兒教育中的實際問題,探討新形勢下幼兒教育的方法與策略,勢在必行。
一、幼兒教學模式的框架構建
1.準確定位教學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教育要注重幼兒的全面發展。首先,目標定位要恰當,要順應兒童發展的規律,不得與兒童發展相沖突,以避免后續教學活動設計的失效。其次,目標要在幼兒最近發展可實現區域內,切忌定位偏高或過低。再次,目標必須具體、明確,具備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避免目標定位虛空。例如,在兒童故事教學中,將教學目標定位在理解故事內容,能感受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并能用自己的語言和動作來表現對作品的理解。這樣的目標對于幼兒來說就過空、過大,缺乏具體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教學目標要具備綜合性,可體現多學科的整合價值,包括知識、技能、態度、情感等,且針對不同的教學活動,其重點目標要突出,目標整體可適當動態調整。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得出,幼兒教學目標主要應集中在行為目標、生成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上。
2.科學選擇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選擇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的實現與否。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受到地方特色、社會文化、幼兒年齡、心智發展和生活環境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將其與幼兒的實際情況相聯系,在體現其教育價值的同時,還要突出內容的趣味性、真實性,保證兒童在身體、智力、情感、認知等多方面的全面進步。特別是在教學材料的選擇方面,教師要因地制宜地在幼兒所在地選擇內容豐富、教育意義大且適合學前幼兒年齡特征的教材,以確保這些教材能充分滿足幼兒活動的需要,支持幼兒的自主活動和探索,使之獲得直接經驗和愉快的體驗。
3.設計有效教學方式
(1)懂得科學組織教學過程和管理課堂秩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重視時間管理,將時間更多地用于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師幼互動和相關活動上,盡量減少用于課堂管理和維持秩序的時間,以實現教學時間的最大化。
(2)教師要提高教學語言的有效性。教學語言直接關系到幼兒對于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因此,教學語言要具有科學性和邏輯性,做到表達清晰、語言概要、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要以風趣幽默、生動形象的語言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喚起其求知的熱情,形成教學語言藝術性和教學內容教育性的有機整合。
(3)教學方式應是教師與幼兒的有效互動。教學本就是教與學的有機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幼師之間的互動,即相互交流、溝通和共同發展。教學方式不僅要充分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要求,而且還要確保幼兒可以有效地參與其中,以此實現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廣泛的信息交流。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小組討論等都是很好的教學方式,幼兒通過動手、動口、動腦去體驗、探索和感悟,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在幼兒滿懷激情的投入中實現了高效教學。
二、實施有效教學模式的途徑
1.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
要求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學會與人溝通和合作。
2.挖掘豐富的教育資源
幼兒每天進行的進餐、睡眠、散步、入廁、玩耍等例行活動貫穿于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這些活動不僅僅是滿足幼兒生理需要,保證其健康成長,而且還蘊含了許多教育因素,教師應學會積極發現和開發其中的有效資源,引導和教育幼兒,促進其獨立生活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生活是幼兒最好的老師,日常生活中處處都充滿教育的契機,而且高頻率地接觸將直接促成主動學習動力的形成。教師在日常生活中隨機地進行教育,可使他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其健康成長。
3.組織多樣的游戲活動
游戲是幼兒一日之中除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動之外發生次數和所占時間最多的活動。因此,幼兒教育應寓教于游戲之中,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游戲的虛構性、具體性、自主性以及社會性等最符合并能反映幼兒的身心特征與學習特點,滿足了幼兒的生理發展、認知發展、社會性發展、情感發展和自我表現、自我肯定的需要。游戲中的競爭與勝利可以激發幼兒的自我挑戰意識,增強他們的成就感,堅定他們參與社會的自信心。同時,大規模的游戲作為社會集體的一種虛擬,要求成員之間相互溝通與密切配合,幼兒在游戲的同時逐漸形成互助合作意識。因此,剛開始時,肯定會出現幼兒只顧著玩而忘記自己職責的現象,經常出現沒有“警察”指揮,“司機”就會撞到“行人”,但通過多次角色扮演后,幼兒便會形成對自身地位的認識,并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在“坐公交”游戲中,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了自覺排隊上車,不爭搶座位,而且培養了友善、謙讓、寬容、樂于助人的良好品格。
4.制定科學的評價機制
評價是對一次教學活動的最終總結,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筆者提倡的科學評價機制是教師、幼兒與家長三方參與的多主體評價。經過一天的教學,教師通過記錄幼兒的實際表現來進行終結性評價,對于自身教與幼兒學進行了肯定,并進行教學反思,提出完善教學的措施,優化教學效果;幼兒根據自身的表現,提出對自己滿意的地方,以增強自信心和肯定自我價值,而對于不足之處則要盡力改善,逐漸完善自己;家長雖不直接參與課堂教學,但是對于教師教與幼兒學有評價的權利,家長與教師應密切聯系,關注幼兒的發展與成長,積極與教師配合,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和有效,并根據幼兒在家的日常表現給予評價,為幼兒創造一個積極向上、健康快樂的生活環境。
總之,要提高對發展幼兒教育的認識,制訂切實可行地方案,采取有效地措施,關注幼兒教育,加強對幼教機構的監督與管理。認真解決當前幼兒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幼兒教育質量,促使幼兒教育健康有序發展,為基礎教育乃至新課改的有效實施奠定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