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威林
一、納悅的溯源
納悅一詞,并非尋章摘句偶得,納的本義,在《說文》中解釋 “絲濕納納也”,意思是絲物被水浸濕,造字的先哲描述了糙燥之物為獲得伸展的韌性,而如何接受水之浸潤的過程。《尚書·舜典》中有“命乳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納有接受、容受、享受之義。
悅的本義,《爾雅》中解釋為樂,是歡喜、喜悅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下》有言:“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悅即是愉快、喜悅。我們從心悅誠服一詞里,體會到悅的自然生發的由衷之情。“納悅”可以解釋為高興、喜悅地接納和享受。
中國傳統文化中,早就有納悅的思想存在。從儒家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道家的“無為而治”,再到禪宗的“萬念歸一,清心滌慮”,均可以找到納悅思想的精神內核。
此外,納悅的思想也存在于現代心理學及心理健康治療中。北京大學王登峰第一個提出了“悅納自我”,并以此作為心理健康標準。臺灣學者黃堅厚等人直接將“悅納自我”劍指教師這個特殊職業上,提出了“教師悅納自我”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及操作策略。
二、納悅的維度
1.納悅的主體維度
從教師轉成商人角色的企業家馬云在2017年的一場演講中提到教育問題:“第一次技術革命釋放了體能,第二次技術革命釋放了距離感,而這次是釋放了腦力……所以,教育必須進行改革,從教知識到教文化,讓孩子們要有創造力、創新力,更要有好奇心。”《維摩經·不可思議品》中有一句“芥子納須彌”的話頭。說的是菜籽一樣至微至小的芥子,容納下至高至大的須彌山。
納悅的主體維度也就是作為靈魂構建者的教師,要應該能夠首先打破自我格局,穿行于歷史的長河之中淘洗和積淀,立足現實,審視自我的職業發展和職業理想,借助知性的力量來增強和塑造教師的維度感。
2.納悅的學科維度
除了教師的主體維度之外,還要有學科的建設維度。學科維度的建設,要有歷史觀和發展觀。學科既有見長,又能兼容。比如在當今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的到來,整個社會已被互聯網連成一個整體,互聯網成為社會的大腦與神經中樞,一切事物或多或少都要經歷一個從碎片化到重構的過程。隨著工作形式的不斷轉變和提升,學科建設也要順應地利用好技術手段,打造科學的學習和運用。目前深圳許多中小學校涌現的智慧校園建設就是這方面的實踐和探索。
作為教育工作者,納悅的姿態和維度應是我們在教育中的一種嘗試。
三、納悅的實踐——大浪實驗學校“納悅教育”
1.“納悅”論壇開設,讓“納悅”理念內化于心
觀念指導行動,學校以“納悅教育”為主題,每周舉行一次論壇活動,為老師們搭建分享的平臺,引導老師們思考并分享自己對“納悅教育”的理解以及踐行“納悅教育”的具體做法,讓更多的老師能夠把“納悅教育”理念內化到心中。能夠上臺發言的教師或因部門管理出色、或因項目完成成功、或因帶學生有方法而被發現,進而到論壇上分享,如中學語文科組分享了科組制作的學期語文學習任務清單,給學生明確一學期可自學的內容,并幫助學生自主安排語文學習任務,學生在任務清單的指引下,實現了早讀閱讀自主化,各個層次的孩子都有可完成的任務,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明顯提高;中學歷史科組則以思維導圖為切入點,分享了運用思維導圖這一學習工具來實現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權;中小學數學科組紛紛就作業分層談讓不同數學學習層次的孩子都能找到成就感。老師們在一次次聆聽論壇分享中逐漸理解“納悅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在觀念上得以反復地強化。此外,能夠在臺前分享本身也是對“納悅教育”的一種詮釋,真正讓“納悅教育”扎根在每一位教師的心里。
2.“納悅”課程體系開發,讓“納悅”理念外化于形
為了讓“納悅教育”不僅扎根在每一位教師的心里,還要扎根在每一間課室里。在“納悅教育 ”理念引領下,學校嘗試開發“納悅”課程。本著“尊重差異,和諧共生”的原則,一方面實現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共生,自選課程與共修課程互補;一方面在充分尊重教師個性和個人意愿的基礎上開設選修課、社團課,進而升級為校本課程;另一方面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個性和興趣愛好自主選擇相應的選修課和社團課。此外,大浪實驗學校一直倡導全體師生掌握至少一門樂器和至少喜歡上一項體育運動并把之作為終身愛好來追求,學校還為廣大教師提供相應課程供其選擇,充分讓“納悅教育”外化在課程里,在每一間課室里生長。
3.特色項目活動驅動,讓“納悅”理念落地開花
除了“納悅”課程體系,學校還在探索特色項目活動,大浪實驗吉尼斯、麒麟演繹、書香校園、科學創客等項目,爭取讓不同智能的孩子體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悅,進而找到自信,獲得尊嚴和價值。比如,大浪實驗學校推出大浪實驗吉尼斯項目認證活動,讓學習上體驗不到成功的孩子因為其它方面的智能而找到成功的感覺;學校開設的茶禮儀課程把茶文化、傳統禮儀和舞蹈相結合,讓在學習上一直體驗不到成功感的韓克林同學在東盟茶禮儀展示中大放光彩,進而找到人生的方向是我們“納悅教育”努力的方向。
4.多元學習共同體創建,讓“納悅”擲地有聲
除了讓不同智能分布的學生學會欣賞自己,納悅自己,學校也盡可能創設多元學習共同體,為興趣各異的老師們提供發聲發光的舞臺,我們將達成一種目標,不唯成績而棄絕孩子的自信,也不唯成績來評價教師的業績。學校設立彭導心理工作室、申文兵、程旭班主任工作室以及童小娟家庭教育工作室,讓工作室發揮輻射作用,引領更多年輕人朝向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發展。多元學習共同體,讓更多有思想、有教育熱情的青年教師找到自己的生長點。
5.教育服務安全保障,讓“納悅”理念生根發芽
為了讓每一位師生心中充滿幸福和快樂的味道,學校還成立了教育服務中心以及多個安全小組,為老師們及時排憂解難,讓校園的一花一草一木皆能自在生長,讓課室的每一個角落里都有歡聲笑語。
讓每一位師生胸懷納悅之心,讓“納悅教育”在每一間課室里自然生長。“納悅教育”,我們的探索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