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為了讓學生愛上學習,愛上我們美妙的數學,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本文作者提出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微課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破教材限制,讓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搞活課堂氣氛,采用開放式教學模式;“角色轉換”,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愛上數學 開發性教學 主動學習 角色轉換
過去,由于我們只注重傳授知識,讓學生總圍繞著老師轉。老師講多少,學生學多少,老師講什么,學生學什么,這樣就抑制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態度,形成學生越來越不會學,越來越不愛學的結果,因此我們必須讓學生先愛上學習,愛上數學,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如何讓學生愛上我們美妙的數學呢?經過多年的嘗試,我談談自己一些粗淺看法:
一、 利用微課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微課是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的全過程,它教學時間短,內容少而精,并且可以從網絡上查找并下載觀看。而現在的學生正對網絡充滿著好奇和向往,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對網絡充滿好奇這一特點,適時讓學生在網上查找一些資料或觀看一些與教學有關的視頻,讓學生感到學知識并不是一定要面對枯燥無味的書本,網絡也并不是只用來玩游戲,在網絡中也可以學到知識。這樣既揭開網絡神秘的面紗又可以讓學生學到知識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學五年級的《游戲公平》中,其中有個教學環節是讓學生判斷拋硬幣決定誰先走這個游戲規則是否公平,因為學生對拋硬幣已經有一些經驗,如果再讓學生在課堂上拋硬幣實踐會占用很多的時間。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自己在家里觀看我發過去的微課視頻《生活萬花筒—拋硬幣》,讓學生通過微課視頻感受到拋硬幣有兩種可能,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各占這兩種可能的二分之一,可能性相等,因此這個規則是公平的。因為這個知識點學生已經提前有所了解,因此在課堂上就不再需要老師重復講解,老師只要在這個知識點上引伸運用就可以了。這樣既節省了課堂上大量的時間,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又能讓學生愛上學習,自主學習。
二、打破教材限制,讓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
我國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句話深刻揭示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但我們的課堂教學由于受教材的影響,教學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世界,使我們的課堂氣氛僵化,死氣沉沉,學生對這樣的課堂不感興趣,他們普遍希望課堂氣氛輕松,老師幽默詼諧,課堂教學形式活潑多樣。因此,我在備教材時,首先考慮模擬現實生活或學習情況,把所學知識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結合起來,使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接受數學的熏陶和教育,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感受知識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比如,:教學1+1=2,如果純粹按教材上去教學,那顯得比較枯燥無味,我們可以適當結合日常事物讓學生感受加法的意義。如: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吃飯要用幾支筷子?用1支能吃嗎?不能該怎么辦?又如:凳子一般有幾只腳?二只能坐嗎?不能該怎么辦?三只能坐嗎?不能該怎么辦?一只能坐嗎?不能又該怎么辦?或許學生會覺得這樣很好笑,但他們已經在這說說笑笑中得到了知識,從而也使學生學會在日常生活中探究知識、尋求知識的能力。
三、搞活課堂氣氛,采用開放式教學模式。
數學新課標倡導自主開發的教學,重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目前,學生在學校接受知識的渠道主要是教師的集中課堂教學。教師只須一支粉筆、一本書就把知識強灌給學生,把學生變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其結果常常是言者淳淳,聽者昏昏。這種機械、沉悶,缺乏生氣和活力的課堂教學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制約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學形式要因教學對象、內容、環境等方面的不同而變化。比如:自主學習式、分組討論式、師生合作式、多媒體輔助教學式等。盡量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使之不受時間、空間、形式、方法和手段的約束,在“民主氛圍”中自由探索創新。例如:在一年級數學的新教材《認識物體和圖形》中就有這么一道考試題令老師和學生都感到頭疼: 數一數,它有( )個 。這道題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它有3個正方體,如果按照以前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不但老師講起來困難,而且對于想像力差、立體感差的一年級學生來說也不易接受。要解決這一道題,我們首先要改變舊的教學方式,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每個同學都拿出正方體,自己動手擺出這種圖形,看誰擺得最像。不會的同學允許他們自由走動,去看看別人是怎樣擺的,也可以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共同擺出這種圖形。讓學生自己動手去了解知道這種圖形是由四個正方體組成的,明白這幅圖里其實還有個正方體被藏在里面,這樣學生不僅能牢記知識點,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在這種自由、開放、勞動的氛圍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四、“角色交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角色交換”即在課堂教學中按照學生的年齡發展特點適當進行師生互相交換角色。也就是由學生“代替”老師向全班同學授課,老師聽課的教學形式。在教室里、講臺上,我們都已經習慣了當主角的身份,而學生也習慣做個默默的觀眾。其實,學生都是天生的演員,他們爭強好勝,渴望在大家面前一展風采,希望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表揚。只要真正給他們機會,他們也可以成為課堂的主角。為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成為學習的主人,我會有選擇地選一些知識比較簡單的內容讓學生上臺講解,把講臺讓出來,使之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讓他們感受“我的學習我做主!”如:在教學四年級的加法交換律時,鼓勵有能力的同學在課前自己查找資料備好課,讓他們上臺給其他同學講解。盡管這些“小老師”講得不是很流利,但臺下同學卻聽得非常認真,取得效果比上老師的課還要好。這種角色的交換,不僅讓學生展示了自己的才華,也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
“數學的精髓在于自由”,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個巨大的學生課堂,只要把枯燥抽象的知識兒童化、生活化、自由化,那么每個學生都會愛上學習,愛上我們美妙的數學。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小學數學教育》2016年第12期
作者:張海紅 地址:廣東省梅州市新縣城縣委宿舍 郵編:514700
工作單位: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程江鎮中心小學 電話:1353919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