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新課程標準提出,美術教育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全民性質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顯著體現。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參與各種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慢慢滲透審美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本文先對小學美術教學的現狀進行闡述,在此基礎上提出有效的美術課堂教學策略,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新課標 小學美術 美育 教學策略
美育即審美教育,通過美術教育來培養人的審美觀念,培養人的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即培養人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感的教育。小學美術課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教育課程,這是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效率,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
一、如今小學美術教學的現狀
在小學階段美術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始終有些人對美術的課堂教學的理解上存在著誤區,不重視美術教育,有些時候美術課往往被上成語文課、數學課或者其他課,美術課無法真正實現美育的功用,主要歸因于以下幾個方面。
1.家長對小學美術教育存在誤解
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存在,部分家長認為,語文數學作為重視的科目,美術并不考試;還有家長認為,學習美術需要購置美術材料,耽誤了學習不說,也花費了很多金錢。這樣的現象,家長從根本上限制了學生對美術的喜愛,甚至還有可能抹殺了某些學生的美術天賦。
2.學校和教師對美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由于當前很多學校一味地追求升學率,小學領導和教師高度重視學生對于語數英等主科的學習,有些學校沒有為美術教育提供專任教師,部分學校將本應教授美術的教師調整到主類科目的教學上去。有些教師為了能夠在期中考試或者期末考試取得良好的教學成績,霸占美術課時,學校也竟然對這種現象表示暗許。
3.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模式太過于腐舊
我們看到,如今大多數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模式還是以繪畫為主,強制性的要求學生進行繪畫臨摹,因擔心學生的安全問題,規避手工制作課,特色課程綜合性和多樣性匱乏,脫離了實際的生活經驗,教師也難以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的教育,其教學效果肯定差強人意。
那么根據現如今小學美術教學的現狀,如何將美育滲透于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之中,這是每一個美術教師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三、小學美術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
1.創設快樂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總是充滿著求知欲和好奇心,對事物有著天馬行空的憧憬和幻想。所以,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堂一開始就創設好玩、快樂的教學情境,通過融入到情境中能夠激發起學生高漲的興趣,學生開始進行想象和創造,這樣才能抓住教育的契機,提高美術課堂的教學效率。如,在《五味瓶》一課中,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巧妙地創設了一個故事情境,“在一個美麗的森林里,里面住著一個頑皮的小精靈。有一天,小精靈的媽媽要過生日了,小精靈心想,我要送給媽媽什么樣的生日禮物好呢?……”通過這樣的故事情境導入課堂,教師引導學生進入無限的想象中,學生仿佛身臨其境,于是學生的想象力立馬就被老師所設置的情境激活了。美術最重要美育特征就是具有審美性與情感性,情感性在這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化抽象為具象,構建充滿童趣的課堂
藝術之美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美術教材,教師就要善于從生活中去引導學生發現美的存在。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我們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盡量把一些抽象的美術理論知識,簡化為學生們易理解的充滿童趣的知識,調動起他們學習的樂趣。如,在《蔬果的剖面》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兩人合作觀察蔬果剖面的形狀和顏色,化復雜為簡單,使抽象的知識點伴隨著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慢慢變得通俗易懂,增強了美術課堂的趣味性。通過這樣的美術教學,教師引導了學生用心觀察生活,感悟身邊的美好,實現了美育。
3.“寓教于樂”,注重學生的創造與實踐
新課標中提出,課堂教學要注重學生學習美術的方法和過程,體驗“寓教于樂”的美術活動所帶來的樂趣,享受其中。在學生感知美、發現美、欣賞美之后,根據年齡特點,教師還應該讓他們學會在美術活動中創造美,創造美要通過實踐活動進行展開。美育通過快樂的學習和實踐實現目標,這也是學生個人美術價值觀的一種體現。
4.小組進行交流合作,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除了應該掌握的美術知識,還應該注重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的培養。新課標中指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地進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交流互動,對于課堂中遇到的問題,學生應該學會用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創造,最終自己能夠解決問題。小組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能夠有效改善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之間善于交流,彼此尊重,團結友愛,共享探究合作的成果,促進學生全方面的多元化發展。
5.多元的評價機制,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學生在展示完自己的美術作品后,教師要進行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是美術課堂的最后一個環節,教師要改變以往老套陳舊的教學評價模式,在師評,生評,互評這三種評價方式的基礎之上,重視過程性評價。這樣綜合的評價機制不是挑刺,而是促進學生能夠在此基礎上完善自己的美術作品,用發展的角度看待學生的表現,始終讓學生充滿學習的自信心。只有學生養成了正確的評價審美觀,才能明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不斷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這才是美育的真正目的。
結語
在小學美術教育的實施過程中,美術教師要以美育為主線,在教學中挖掘和培養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為己任,讓學生在學會感知美、發現美、欣賞美的同時,最終學會創造美。“以美啟真”: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真理,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以美揚善”:使學生心靈向善,最終走向人格完美;“以美怡情”:熏陶學生的德行,凈化學生的心靈,讓每一個學生的心靈都在美育的浸潤中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宋燁.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對環境教育的促進[D].首都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劉偲(1991—),女,山東聊城人,聊城大學美術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藝術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