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玲
摘 要:生活即教育。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無一不與生活緊密相關。所以小學語文教學應回歸生活,讓學生從生活中吸取語文知識,從生活中學習語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生活
陶行知先生講“是生活就是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好生活好教育;壞生活壞教育;認真生活認真教育;健康生活健康教育;非健康生活非健康教育;勞動生活勞動教育;科學生活科學教育;藝術生活藝術教育;改造社會的生活就是改造社會的教育……。一個人從學會說話起每天都從事著語言交際,語文能力的高低與社會環境的影響有直接關系。為了實現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我們必須面向兒童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必須尊重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參與教學,讓課堂充滿創新活力;把教學過程作為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實現課程與教學的整合。教師必須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交際活動(包括交談、開會、打電話、讀書、看報寫信、看電視等等)中尋找學習語文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識字教學生活化
小學語文作為基礎學科,識字在各科教學中擔負著重要職責。語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都源于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都源于識字。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要認識3000個生字,其中2500個會寫。其中一、二年級識字量應達到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字。在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發現,一二年級孩子要完成既定的識字目標是一個難點。這些字的掌握,除了要憑借直觀有效的方法外,還需要字與學生間的反復見面,以促使學生在不斷強化中達成識字目的。死記硬背,抄寫詞語量大,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個性壓抑,學習效率低下。學生的學習潛力難以得到發揮,課堂教學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生活化是將學生從抽象、虛擬的課本中解脫出來,給學生感受自然、社會、事實、事件、人物、過程的機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學語文,把識字生活化。體現“語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為生活服務”的思想。使學生在與實在世界的撞擊、交流中產生對世界、對生活的愛,從而自發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
二、閱讀教學生活化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基礎。語文閱讀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才能開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 閱讀教學生活化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是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法寶。教師要將語文閱讀教學置于學生生活的背景之中,或創設生活化的語文閱讀教學情景,或使語文教學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學習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閱讀,在閱讀中更好地生活,獲得有活力的知識,智能得到發展,情操得到陶冶。陶行之先生說過:“沒有生活作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沒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作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教學就是要緊密結合學生實際與已有的經驗,實現學生可能的生活世界。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發揮著主體作用。在閱讀教學中,要采取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讓學生從閱讀中體驗快樂,增長知識,增強對生活的感悟能力。
三、寫作教學生活化
寫作不是作為一個學生學習的需要,而是作為一個人源于生活中的碰撞而產生的需要。只有讓學生貼近生活,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熱愛生活,感悟生活,產生要以手寫我心的欲望,寫作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學,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才能得到真正地提高。每一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所以話題也不必強求一律,關鍵是要寫出自己的生活。打破寫作在規定的時空內完成的做法,在時間上給學生以查閱資料、調查生活、接觸社會的余地;在空間上走出教室,走向圖書館,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去開發生活資源,去親身體驗生活,逐步積累生活經驗,積累審美情感體驗,學會把真善美的感悟提升為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讓寫作表現真實的自我,真正成為心靈的窗口。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情緒、情感、感悟等,采用靈活的作文批改方式,使每一次寫作成為學生生活的強烈的印記,成為學生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有讓寫作回歸到生活,才能使作文水平伴隨著思想的成熟、精神的發展、情操的升華、人格的成長而提高。
四、口語交際生活化
生活是口語交際的內容,口語交際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交際工具,豐富多彩的生活給口語交際提供了源頭活水。新課標指出口語際教學的基本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境里產生的語言活動。口語交際要讓學生有話可說,并且能說得出來,就需要我們教師時刻留心學生生活中所發生的、為學生喜聞樂見的事,關注學生的實際需要。選擇的話題要有趣味性、啟發性。創設特定的生活化的情境更能夠觸發學生的語言動機,產生急于表達的欲望。且真實的生活及其問題能有效地調動起孩子參與交際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不能滿足于間接的經驗和虛擬的溝通,因為知識的建構有賴于知識和直接經驗的支撐。”在口語交際訓練課后,我們可以設計一些交際活動向課外延伸,為孩子們提供應用知識獲得直接經驗的舞臺。
總之,“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只有讓教學回歸生活,才可使學生在豐富的社會實踐中學習文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開闊視野,變苦學為樂學,真正做到寓教于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