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斐+李民
摘要:基于“素質教育”和美術課程“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現在的課程改革和教學需要打破傳統的統一課程模式和評價體系。周氏兔子王是一種兔面人身造型的泥塑,2010年10月被列為山東省濟南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兔子王校本課程的開發,旨在將地方特色傳統文化資源引進美術課程,促進地方傳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性發展,同時通過課程改革,改變以往由課程和教學等所帶來的種種弊端,從本校課程的角度提升教學質量,推動課程的進一步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兔子王泥塑 校本課程 開發方法
中圖分類號:J3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9-0020-02
隨著歲月的流逝,這種濟南人中秋節拜兔子王的習俗已經漸漸被人遺忘。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重新拾回流失民俗文化和傳統的習俗,讓“兔子王”回到中國的傳統節日中來,將這種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開發為校本課程,不論是對民俗文化的傳承還是對提高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為了讓兔子王不遠離我們的生活,重新煥發之前的藝術魅力,編制兔子王校本課程,賦予它新的活力讓它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這正是此文開發校本課程的初衷。
一、關于兔子王泥塑
(1)周氏兔子王泥塑概述。濟南“周氏兔子王”歷史悠久,是濟南中秋拜月的吉祥物,也是濟南的標志性傳統藝術品,周氏兔子王以黃河細膠泥為原料,經16道工序加工完成,每個步驟都較為繁瑣。老濟南人祭月時將兔子王擺在供桌上,讓它以兔神的身份接受祭拜。作為老濟南盛行百年、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兔子王成為傳播濟南文化的一個載體。從民俗工藝品到“非遺”吉祥物,兔子王的功能發生了多次轉變,中秋民俗的光環已經逐漸褪去,而不變的是其中蘊含的濟南特色。2010年10月被列為山東省濟南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兔子王形式上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它既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瑰寶,也是百姓自己的藝術,傳承光大這一民族優秀文化,有助于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周氏兔子王的藝術特色。中秋節有拜月、祭月的習俗。祭月習俗是人們對家族昌盛、兒孫滿堂等美好愿望的直觀表達。“兔子王”是由濟南人民樸素的信仰而產生的祭祀神像,它是老濟南人長期的心理需求與情感寄托的表征,也是老濟南的文化特征。兔子王主要的類型有“站王”“大紅袍”“兔子山”“坐虎”“小坐墩”等數十種尺寸從十幾厘米到80厘米不等的類型。與京津地區等的兔兒爺相比,濟南兔子王具有明顯的地方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作為濟南兔子王的代表,周氏兔子王的藝術特色概括而言,主要表現為:①造型多樣、優美,整體線條簡潔粗獷,一線一面都展現著濟南人崇尚豪爽奔放、練達簡約的審美觀念;②色彩艷麗、豐富、明亮;③形態逼真、生動;④圖文并茂、貼近生活。
二、美術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和意義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中指出,美術教研機構、研究人員和教師應做好開發工作,有組織地在當地進行調查、了解,分類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積極編寫校本課程與教材。校本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組成部分,是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的延伸。多年以來,多所中小學校均注重民族文化的傳承,強調對鄉土教材的挖掘,它們基于傳統民間美術資源,根據學生需要,立足學校實際,對校本課程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嘗試與探索。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對學生美術綜合能力的培養帶來了很大幫助,也使得美術校本課程成為學校的特色。
三、兔子王泥塑融入美術課堂的意義
(1)兔子王泥塑融入美術課堂,渲染課堂氣氛。《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課程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關注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和生活經驗的聯系無疑是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學習的有效路徑之一。不可否認,基于傳統美術教學課程內容較為單一、教學方法較為死板等諸多弊端,將兔子王泥塑引入美術課堂,可謂給學生打開了一扇觀望另一種藝術、另一個世界的天窗,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美術欣賞、創作活動,而經由教師的教學改革和創新,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及自由發揮能力的提高。
(2)兔子王泥塑融入美術課堂,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作為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從文化蘊含到形式特征,兔子王本身的藝術魅力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意識。而在這種藝術形式進入美術課堂的過程中,也可以按照學生的興趣、想象力以及基于當前時代的特點,創造性地表現兔子王,這種教學理念無疑會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按照課標和基于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主動地參與課堂有助于其建構知識而非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主動引導學生探索嘗試不同材料、工具,運用不同的造型表現手法進行關于兔子王的創作而非控制式地向學生灌輸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3)兔子王泥塑融入美術課堂,豐富了課程內容,有助于促進課程改革。由于學生的身心特點、學校的教育教學情況、地方文化資源等各不相同,在美術課程建設和教學實施過程中,也應因地制宜區別對待。充分利用地方的自然和社會文化資源豐富課程內容,推動課程改革,從而更好地實施教學,提升教學質量,也是課標的要求,是基于學生發展考慮。作為百姓喜聞樂見的重要的地方民間藝術,濟南的周氏兔子王泥塑是濟南泥塑的重要代表,這一民間藝術進入美術課堂,將在很大程度上豐富濟南本地的美術課程內容,為地方社會文化資源進入美術課堂的路徑提供理論上的支撐和實踐上的參照。
四、周氏兔子王在校本資源中的開發方法探究
(1)課程資源的收集與整理。資料檔案袋的建立是教學的重要載體和資料來源。開發教學資源,首先應該從檔案袋的利用開始。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目標的需要,制定檔案袋的建立方法、重點和難點。檔案袋資料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關于濟南泥塑尤其是周氏兔子王泥塑的相關資料,二是對課程實施對象學生相關資料的檔案袋建設。
(2)校本課程的編制與實施。校本課程的編制主要表現為:確定課程開發與實施負責人,創建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團隊。這是開發和編寫校本課程的重要步驟,負責人及團隊成員需具備良好的專業基礎和社會能力等資歷以及較為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其次是確定研究主題。然后,運用田野調查、文獻閱讀等方法,開展資料調研和收集工作,建立資料檔案袋。在資料的基礎上,編制課程計劃,其中包括課程設置目標、課程設置原則、確定課程內容、制訂具體的教學計劃等。
就校本課程的內容而言,我們將周氏兔子王泥塑的課程內容按照單元教學的規劃設計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為“濟南及周氏兔子王泥塑賞析”,旨在帶領學生全面、深入地認知以周氏為代表的濟南兔子王的藝術魅力和特色,領略濟南泥塑的豐厚藝術、文化、歷史蘊含;第二單元為周氏兔子王的制作方法,教學生制作兔子王的技藝,感受這種技藝背后的智慧和情懷;第三個單元為“制作屬于我自己的兔子王”,引導學生根據時代特點和自己的性格、興趣等,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制作屬于自己的兔子王;第四個單元為“賞析我自己的兔子王”,這一單元作為教學評價環節,旨在展示和評價學生制作的兔子王,從中進一步發現問題,探究對應策略,為以后更好地學習和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根據不同的單元主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們將運用最近發展區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師生共同建構課堂,一起發現問題,探究對策。
對濟南周氏兔子王泥塑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研究和探索,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多年以來美術課程內容單調、教學枯燥乏味、灌輸式教育等問題和弊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切實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共建課程、共同教學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學生美術綜合素養的提升,從而推動素質教育改革和發展,彌補國家課程建設的不足,促進教育民主化,提升美術教育質量。借助校本課程,也會大力促進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錢為.泥塑技藝[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3]宮楚涵.泥塑技藝[M].合肥:黃山書社,2013.
責任編輯:孫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