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育鵬
摘 要 為提升海南省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水平,基于近幾年來所取得的發展成果,深入分析海南省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所面對的機遇與挑戰,并對往后的工作提出對策與建議,以期為海南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思路和對策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 現代農業園區 ;現狀 ;機遇與挑戰 ;發展與對策 ;海南
中圖分類號 F303.3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7.09.022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s in Hainan
WU Yupeng
(Quality and Safety Inspection St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enchang, Hainan 571300)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s in Hainan Provinc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building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areas in Hainan Province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 an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ideas and counter measure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in Hainan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for reference.
Keywords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 current situation ;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 development and strategies ; Hainan Province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大決策。為促使海南農業現代化建設,近年來,海南緊緊抓住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歷史機遇,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抓手,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全力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特色農業產業園區、農產品加工園區和休閑農業園區建設,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現代農業園區發展仍面臨著定位不明確、基礎設施薄弱、建設資金不足、機制有待創新等問題。因此,加強我省現代農業園區的研究,對于提高現代農業整體效益和促進農民增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海南現代農業園區的現狀
1.1 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2010年,農業部啟動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樂東縣被農業部確定為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2012年澄邁縣、海口市被農業部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2015年,農業部確定海南農墾南田農場、屯昌縣、瓊海市為第3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至此,全省共有6家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1]。澄邁縣列入農業部實施以獎代補政策的示范區,獲得3年每年1 000萬元以獎代補資金。示范區農業現代化建設水平明顯提升,2015年,海口市、瓊海市、澄邁縣、南田農場示范區農民或農墾職工收入突破萬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為探索海南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積累實踐經驗。
1.2 特色農業產業園區
1.2.1 熱帶作物標準化生產示范園
2010年12月農業部開始組織熱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創建工作,2010年我省制訂了《海南省熱帶作物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建設管理辦法》,至2015年末全省熱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共242個,其中國家級標準示范園51個。
1.2.2 畜禽標準化養殖示范場
自2010年啟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以來,通過品種優良化、生產規模化、防疫制度化、管理標準化、結構合理化,示范場建設得到快速發展,至2015年末,全省標準化規模養殖場950家,創建國家級、省級標準化畜禽示范場73個。生豬規模養殖場比例達74%,比全國平均高出12個百分點。
1.3 農產品加工園區
全省有10個農產品加工園區,2015年底,全省農產品加工園區入園企業71家,累計完成投資43.12億元,累計完成投資率達53.62%。加工園區主要依托本地特色農產品資源,重點開發文昌雞、椰子、檳榔、芒果、竹筍等特色農產品及畜禽養殖精深加工產業,延長產品加工產業鏈,培育出“潭牛文昌雞”、“春光”、“口味王”“羅牛山”、“南國”等一批地方特色明顯、產業關聯度高、能帶動農民增收的龍頭企業。園區預冷庫庫容達36萬t,預冷能力達680萬t,基本可滿足海南瓜果菜的貯藏預冷需求,經預冷加工的瓜果菜損率可從20%降至5%。
1.4 休閑農業園區
至2015年末,全省休閑農業企業達226家,其中休閑農業園(莊)164家、農家樂62家。其中瓊海市和定安縣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三亞市亞龍灣國際玫瑰谷、萬寧市興隆熱帶花園、瓊海縣博鰲美雅鄉村公園、海口市龍華區蘭花產業園、三亞檳榔河國際鄉村文化旅游區評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2-3]。休閑農業園區直接從業人數1.85萬人,年接待人次1 281.16萬人次,營業收入10.09億元,同比增長15%。海南休閑農業產業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亮點之一,彰顯廣闊的發展前景,必將成為海南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endprint
2 發展海南現代農業園區機遇與挑戰
發展現代農業園區,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有效途徑,對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4]。當前,海南農業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機遇和挑戰并存。
從機遇看,一是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高起點、高規格地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的熱帶水果、冬季瓜菜、南繁育制種等新型現代農業樣板區,有利于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等優質資源要素匯集,改變海南土地零星、分散、兼業的傳統農業經營格局,加快促進特色產業的發展,從而在把海南建成全國人民的“菜籃子”和“果盤子”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二是現代農業技術得到推廣和集成應用。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園區,實行農科教、產學研結合,有利于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裝備的引進、集成、運用、示范推廣,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在實踐生產中得到轉化應用,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業應用技術進步和經營管理創新,使其真正成為向廣大海南農民傳播農業高新技術的基地[5]。三是提高地區農產品品牌效應和市場競爭力。現代農業園區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產業化的顯著特點對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生產向優勢區域集中和產業結構優化有重要作用,有利形成地區特色產業和品牌。四是有利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的前提下,正確引導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和科研推廣機構等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到園區創業,有利于探索建立新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利益分配和經營管理體制機制,解決我省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的問題,推動建立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生產經營組織形式。五是開拓經濟增長點,促進農民增收。通過現代農業園區的創建,科技、人才、資金的注入,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將得到全面提升,從而實現單位面積產量和效益的雙提高。在發揮農牧業食物保障、原料供給、解決就業等傳統功能基礎上,有利于休閑觀光、農產品加工業、文化傳承等新興功能的拓展,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開辟新渠道[6]。
從挑戰上看,一是土地資源約束趨緊。在海南省目前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沒有明確劃定設施農用地,導致農業園區建設中設施農用地問題突出,管理用房、生產附屬設施及道路等用地指標無法解決,嚴重影響了園區建設進度。加上海南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未完成,且農民土地經營入股的經營意識淡薄等問題,造成土地難以整片流轉,制約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二是農業園區普遍存在農業科技人才數量少、技術結構不合理現象。
目前,海南省各園區和農業企業從業的農村勞動力人員普遍年齡過大、技術學習和應用能力較差,本地下一代年輕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和基本技能已嚴重削弱。農業科研院所、農技推廣部門和大專院校對園區建設參與度不高,園區運作主要靠農業企業,從而缺乏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科技創新能力和示范帶動作用不高。三是農業園區建設周期長投入大收益慢的特點需要長線運營。農業園區雖然是個朝陽產業,但從短期來看它還是一個燒錢的產業。在建設前期,如果財政扶持不足,資金缺口較大,直接影響到園區基礎設施的配套完善,也影響到園區的建設規模和進度。
目前,海南省尚未為農業園區建設而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資市場,融資渠道不健全。加之社會資本、工商、金融資本等支持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機制不健全,使得園區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四是功能不齊全,產業鏈短,綜合服務功能較弱。大多數的示范園區僅做為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的展示示范功能,為城市提供休閑觀光場所,而為農業教育提供培訓場所、為科研事業提供技術創新場所、為區域經濟提供輻射帶動等仍發揮不夠。因而,所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仍需進一步提升。海南省在農業園區建設方面更多的是單一的種養區而非具有獨特區域優勢的全產業鏈經濟上的園區,同質化現象突出,機制不活,市場競爭力不強。五是農業園區生產經營存在高風險。農業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有較大的影響,近些年來,全省自然災害頻發且愈演愈烈,極端惡劣氣候也屢見不鮮,而部分園區基礎設施尚不完善,應對大災能力不夠強,農業保險條款限制又頗多,農業企業和農戶參保度不高,在真正遇到大災后無能力再恢復生產。市場風險是明顯而又直接的。近十年來,我國農產品價格上漲幅度遠低于經濟增長指數,利潤空間大幅壓縮,再加上海南農產品銷售渠道的不暢通,導致大部分園區面臨農產品沒有真正實現優質優價的尷尬局面。
3 建議與對策
3.1 強化規劃引領,促進現代農業園區科學發展
以工程化、項目化為抓手,科學編制現代農業園區發展規劃,將園區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空間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銜接。依托特色資源,明確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建立若干個主導產業優勢明顯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有條件的可探索建立跨市縣的區域性龍頭現代農業園區,推動品牌園區的管理輸出,完善聯動園區間的利益分享機制,構建打破區域界限的園區體系,破解“千區一面、產業雷同”的問題,形成全省特色鮮明、比較優勢突出的園區產業體系和區域布局。推行一區多園發展模式,即一個核心的主導產業示范園,若干個不同功能的產業示范園,各產業示范園之間優勢互補,分工協作,激發整個園區的發展活力,促進產業與城市功能的融合發展,從而改變目前我省園區功能單一的局面。
3.2 實行用地保障,為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利用我省“多規合一”的契機,落實農業設施用地的政策,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用地納入各市縣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和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積極落實用于發展現代農業園區項目的用地計劃指標,著力解決園區產業布局、產業體系構建、生態保護、土地供應、林地利用等問題。在市縣層面建立農村土地產權交易平臺,在鄉鎮層面建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探索建立集中流轉企業經營、集中流轉合作社經營、集中流轉大戶經營的多樣化土地流轉模式,整體推進土地流轉,同時開展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endprint
3.3 抓好現代農業設施裝備建設,提升園區裝備水平
現代農業園區必須建立在高水準的基礎設施之上。與小城鎮建設及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突出農業園區的主體地位,加快推進園區內的水利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抓好機耕路、排灌渠道、農田林網、電力設施和小型農田水利等設施配套建設,改善園區的發展條件。大力推廣應用地膜覆蓋、水果套袋、遮陽網、噴滴灌等農業技術和鋼架大棚、貯藏保鮮、冷鏈運輸等設施裝備,應用國家補貼政策,建立農機報廢更新補償機制和回收制度,加快淘汰園區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老舊農業機械,支持農民購置、使用先進適用農業機械技術和裝備,促進園區設施農業發展。基于海南獨特的自然資源,在各園區內積極推廣清潔生產方式,普及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加大有機肥推廣應用力度,努力減少化肥用量,優化用肥結構,推行病蟲害綠色防治及統防統治技術,實現病蟲害化學防治向綠色防控轉變,改善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促進園區可持續發展。
3.4 完善農業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增強農業園區發展的內生動力
科技創新是農業園區的核心競爭力,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加快建立新型的農業新技術研發、試驗中心,建設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展示基地,推進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加速農業科技創新和重大農業科學技術的集成推廣應用,確保將園區打造成自主創新的引領區。依托我省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技術推廣機構等單位,引進、示范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推進一批農業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完善農民培訓體系,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成為農民教育培訓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大舞臺。
3.5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園區產業集聚化
按照“項目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的要求,以示范帶動效應,調整優化農業產業布局,積極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順應“國際旅游島+、互聯網+、一帶一路+” 發展趨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信息農業、休閑觀光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等多種業態農業。各園區要明確1~2個主導產業,以龍頭骨干企業的帶動和重大項目為抓手,調減低效產業,加快培育壯大區域性主導產業,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熱帶特色農業產業體系。注重一二三產業融合,以基地建設為基礎,盡可能兼顧農產品加工、物流商貿和現代服務業及旅游業發展,形成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和綜合效益。
3.6 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方式,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按照“政府統籌、資金捆綁、集中使用”的原則,聚合各類涉農財政資金,實現資金效益最大化,支持園區建設,精心打造一批特色基地及示范項目。支持戰略投資和民間股東入股,發展混合所有制的融資性擔保機構。鼓勵金融機構積極開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積極開展評信、授信、用信工作,開展了農房確權發證,林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登記發證等工作,優先滿足園區經營主體多元化的信貸需求,開展農房抵押、林權抵押、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農機具抵押貸款,著力解決現代農業發展中的貸款難、抵押難、擔保難問題。鼓勵保險機構與銀行機構開展合作,創新金融保險服務產品,健全和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擴大保費補貼區域,逐步擴大種植業、養殖業設施農業等保險覆蓋范圍。
3.7 推進標準化生產,提高園區品牌效應
針對園區主要農產品品種,進一步制定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加大推廣力度,形成完善的農業標準化體系,為農產品安全生產和質量品牌的創建提供技術保障。指導園區加快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全面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建立農產品標識、質量追溯制度,完善投入品登記、生產、經營、使用和市場監督等管理制度,對農產品實行全程質量監管,保障生產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市場競爭力。出臺扶持政策,創建品牌給予獎勵,調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積極性,創建出一批在國內外市場叫得響的農業品牌。制定農業品牌培育計劃,按照“培育一批,認證一批”的原則,對各園區優勢農產品和名優農產品進行重點篩選和培育,加快認證步伐。鼓勵開展以品牌為紐帶的資產重組,通過聯合、兼并、股份合作等方式進一步做大做強園區現有品牌,提高品牌經濟效應。
參考文獻
[1] 海南省農業廳. 海南農業年鑒[R]. 2016.
[2] 農業部國家旅游局關于公布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和示范點的通知. 農加發[2014]5號.
[3] 農業部國家旅游局關于公布2015年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和示范點的通知. 農加發[2015]9號.
[4] 農業部現代農業示范區管理辦公室. 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2010年度發展報告[R]. 2011.
[5] 王麗娟,王樹進. 現代農業示范區運行模式對績效影響機理研究[J]. 農村經濟, 2012(6):48-52.
[6] 孟祥林. 生態經濟學視角下的循環農業:理論,實踐與發展方向[J]. 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4(7):12-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