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紅
摘 要:小學生好動、愛玩,注意力難以長時間的集中在學習上,自我控制力差。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是老師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數學本身是一門趣味性很強的學科,可是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因此教師要通過有趣的教學設計來實現教學效果的有效改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只有有趣生動的教學環境才符合學生的天性。
關鍵詞:興趣;主體;生活;游戲;激勵
趣味教學最重要的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著名的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但是隨著教育思想和方法的進步,教師應當轉變教學觀念,教師的角色責任應當是引導和啟發學生學習。因此教師要遵循學生天性和認知規律,采用學生喜歡并且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本文接下來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如何進行小學數學趣味教學。
一、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課改的目的在于實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但因長期“灌輸式”教學,使很多小學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還是沒有完全實現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而作為教育體系的小學數學教學,更是深受“灌輸式”教育的影響,導致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難以實現。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這要求老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在進入正式教學時要做好課前引導工作,激起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的好奇心;第二,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尊重學生、支持學生、鼓勵學生,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思考問題,擺脫對課本的依賴,使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出來,以此實現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第三,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適當引導學生向某一知識點的深度和廣度方面去思維,解決問題,像過去所說的超越教材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往往能達到抓耳撓腮,搜腸刮肚的效果。這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生主體作用發揮明顯。例如,《距離》教學中,老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有關“距離”的圖片、視頻等展現給學生,先讓學生了解距離的基本理論,然后引導學生拿出自己與距離有關的物品,如鉛筆、數量尺及繩索等,最后讓學生用手中的工具測量兩張桌子之間的距離,單位不限制,可以是鉛筆的根數、可以是尺子的總數值數,也可以是繩索的長短等,并支持學生進行相互之間的測量比較,看看不同工具測量距離后結果有什么不同,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又可以實現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
二、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學以致用
生活教學法也可以稱為情境教學法,是指將生活中與課本相關的案例應用到實際教學中,所以生活教學法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要求老師要將與小學數學相關的生活案例應用課堂教學中。即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以此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例如,《加減運算》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先總結歸納出,學生經常接觸到的與“加減運算”相關的生活案例,如買蔬菜、水果及小吃等;然后選出出現頻率最高的生活案例,將之設計成數學案例,如買蔬菜可以設計成“一斤蔬菜1元錢,小明媽媽先買了三斤蔬菜,但到最后因身上帶的現金不夠,退回了一斤,請問小明媽媽買了幾斤蔬菜和花了多少錢?”,老師在案例的基礎上可以提出“使用加法怎么算?使用減法怎么算的?”的問題,最后鼓勵學生積極計算結果,對計算吃力的學生給予指導,這樣既可以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三、利用游戲教學,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
游戲教學法的教學原理是老師根據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重及喜歡游戲的特點,選擇符合學生興趣的數學游戲,從而實現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目的。在游戲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選擇簡單易懂的游戲,以便于學生很快了解并參與到游戲中;要用簡單明了的語言來傳到游戲規則,避免學生因誤解游戲規則,導致學生游戲失敗,致使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例如,“瞎子猜物”游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老師可以將該游戲應用于《圖形》課程教學中,老師要在課前準備與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及圓形等相似的圖案模型,如用紙折疊的三角板、四角板等,或者使用正方形、長方形及圓形塑料板,然后放進只有一個小孔(學生手剛好能放進)的紙盒里。讓小學生將手伸進去摸,但不讓取出,最后問學生摸到是什么圖形,如果學生能夠準確無誤的答出正確答案,則讓學生回到座位上;學生如果在回答上有些遲疑,老師可以適當提醒和引導學生找出正確答案;學生如果完全回答不上來個,則直接讓學生將手中的圖形模塊拿出,并借機讓學生認識圖形,將“瞎子猜物”的游戲應用于小學數學教育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四、利用鼓勵教學,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鼓勵教學法是比較傳統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之所以沒有被淘汰,是因為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誰都喜歡被鼓勵。所以老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善于使用鼓勵教學法,使用鼓勵的眼神、語言及動作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例如,在《乘除法》教學中,該課程對小學來說是學習難度系數較大的課程,所以老師在教學時,要用積極的語言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并幫助學生找到最佳的“乘除法”學習方法,同時贊美的語言與肯定的眼神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如果學生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對“乘除法”的學習,老師要以和藹可親的態度的去安慰學生,并繼續鼓勵學生學習“乘除法”,用行動告訴學生,老師相信你,這樣一來,再頑皮的學生也會在老師的鼓勵、信任和帶動下,積極學習數學知識,并對數學產生了學習興趣。
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地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要以學生為主體,凡是適合的,能促進學生學習的方法都應該引入教學過程,使數學課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知識灌輸,讓學生真正參與進來,在玩中學,在學中記,讓數學課堂充滿趣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