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佳
摘 要:通過分析《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教學提出的要求和新課程實施以來高中英語教學的現狀,發現高中英語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認同與其教學行為之間出現落差。教師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陳舊落后、新課程教學要求與高考終結性評價間存在矛盾是造成問題的主要原因。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完善評價機制是解決問題的主要對策。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英語教學;教師知識;教師專業發展
我國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于2001年啟動,其最重要的舉措是開設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以學習領域-科目-模塊為基礎設計課程以及實行學分制。高中英語課程是普通高級中學的一門主要課程,采取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的課程設置模式。必修課程指基礎英語課程,有5個模塊,共10個學分。選修課程由順序選修課程和任意選修課程構成。順序選修課程應在完成必修課程后順序選修,有6個模塊,共12學分。任意選修課程分為三類,即語言知識與技能類、語言應用類和欣賞類。高中英語課程設置體現了英語課程結構的綜合性、選擇性、靈活性和開放性,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和全面發展。課程設置的變化要求高中英語教學在目標、內容、教學方式、評級以及資源開發和利用等方面發生相應的變化。只有當高中英語教學符合課程設置及學生特點、滿足學生英語學習和發展需求時,才能實現課程的功能。那么,自2004年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開始及推廣實施近6年來,我國高中英語教學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還存在著哪些問題?造成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本文試圖通過對《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標準》)的解讀和對有關高中英語課程改革實證研究文獻資料的梳理概括,描述《標準》對高中英語課程教學提出的應該達到的理想狀態和當前高中英語教學的實際現狀,進而剖析問題的成因、探討解決問題的對策。
1《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高中英語教學提出的要求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高中英語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進行了比較明確和完整的闡述,對課程目標以及內容標準做了詳細的描述,對教學、評價、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材的編寫和使用提出了合理的建議,實質上是對高中英語教學應該達到的理想狀態的描繪,即高中英語教學追求的應然狀態。
1.1培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課程目標是課程所要達到的結果,是指通過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某一時間內發生的性質不同、程度不同的變化結果。《標準》提出,“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目的,發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可以看出,高中英語新課程一改以往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培養為主的雙基目標模式,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作為高中英語課程目標的核心。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僅僅靠語言知識的傳授和積累是難以實現的,它的形成必須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合發展的基礎上。
1.2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習自主性
課程目標的實現還有賴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在傳統的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環境下,學生只能是被動記憶、機械訓練,很難達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目標。《標準》要求“(高中)課堂教學應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教學中增加開放性任務活動和探究性學習內容”。只有在開放性、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才有可能通過觀察、體驗和探究來學習,發揮學習自主性,實現被動學習向積極主動、參與式和合作式學習方式的轉變。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強調通過交流來學會交際,使用真實的語言材料、兼顧語言本身和學習過程,注重學習者個人經歷、課內語言學習與社會語言活動相結合,能夠為學生主動參與式、體驗式、探究式學習創造情境。
2對策與建議
2.1促進高中英語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因素。教師積極主動地迎接新課程改革帶來的挑戰,抓住機遇,在尋求個人專業發展的同時完善新課程的實施,是新課程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促進專業發展任重而道遠。首先,要創新教師培訓模式,發揮校本培訓優勢。教師培訓是教師更新知識結構、接觸新理念的過程。體驗式、參與式、主動式教師培訓方法有助于教師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其次,提升教師自我專業發展意識。教師培訓只是外在的要求和動力,教師往往是被動的學習。
2.2完善教學評價和激勵機制
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要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反饋、診斷、導向和激勵功能,必須改變將考試分數作為唯一教學評價指標、考試成績與獎金掛鉤的做法,制定合理的評價制度和激勵機制。加大過程性評價比例,鼓勵教師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意志和價值觀的培養;采用多樣性評價方式,做到他評與自評相結合;做到評價主體多元化,使學校領導、教師本人、同學科教師以及學生都成為教學評價者。此外,要改革高考考試題目設計,不僅考核學生對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突出對學生在不同情境下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選擇恰當策略來實現特定交際目的的能力以及分析、解決特定問題的能力,即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測量。
3結語
《標準》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實施措施等方面富有新意,但高中英語教學現狀喜憂參半。高中英語教師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陳舊,新課程教學要求與高考終結性評價間存在的矛盾是制約教師教學行為的主要因素。完善高中英語課程的實施,尚需從高中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和完善評價機制著手。有了自主發展意識,教師才會主動調整知識結構,樹立英語教學信念,提高英語教學能力;有了合理的評價和激勵機制,才能正確引導教師教學行為,實現課程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毅敏.關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的思考[J].海外英語, 2014(12x):21-22.
[2]羅毅.關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的思考與分析[J].新課程·下旬, 2014(12):125-125.
[3]高亞熙.關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的思考[J].速讀旬刊, 2015(11).:67-68.
[4]常敏.分析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的思考[J].校園英語, 2015(23):8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