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惠婷
內容摘要:本文首先闡述了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意義內涵,分析了發展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基礎,并探討了發展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發展途徑
引言
小學生群體處于身心成長的重要階段,具有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應利用學科知識內容特點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行培養。將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進行生活化,不僅可以模糊數學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更可以在實際應用中鍛煉學生的數學知識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邏輯思維。
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是一種具有實踐性的科學的教學模式,是實現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數學實際應用能力提升的核心教學策略。不僅對學生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應用能力進行培養,更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實踐能力等多項非知識素質進行了鍛煉與培育。對培祥學生綜合能力和多方面素質提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是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建立連接的有效途徑,學生通過數學的思考方式以及數學知識的實踐運用,增強了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和認知,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的同時,也極大的鼓勵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觀積極性。
二、發展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基礎
(一)對教材進行生活化處理
小學數學教材是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基礎。對教材內容進行有選擇的加工和整理,使教材內容與教學生活化的目的相銜接,進而達到相輔相成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下冊,關于觀察物體的一部分教學內容中,教材本身就比較具有生活性:在第一章圖片中顯示人物走路像房子運動,并在路線中標注A與B兩個路徑節點。接下來兩張圖片分別是人物在路徑中近距離觀察房子效果和遠距離觀察效果。最后要求學生對近距離觀察產生的效果進行選擇。
對于這部分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進行生活化的情境融入。在教室以內要求學生體驗不同距離帶來的不同觀察效果。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豐富教學場景,比如校園內部一些景觀較好的場所,進而調動學生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學習積極性。
(二)建立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評價標準
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進行科學而有效的評價,不僅能對學生的學習質量進行掌握,也可以通過評價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積極性鼓勵,進而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效果進行延伸。
首先,評價要有多元性。教學評價要充分認識到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不能用統一標準對差異特征進行評估。教學評價的多元性,就是要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以及不同的素質發展方向進行針對性的科學評價。保證學生獲得客觀而具體的評價結果,使學生能夠更準確的了解自身情況,進而對自身的學習方法進行合理的調整。第二,評價標準要具有寬泛性。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針對學生的數學知識掌握情況,而更應該強調學生的數學知識實際應用能力,評價結果使學生的學習方向更加傾向實踐性。對數學理論知識的掌握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本,而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才是小學數學教學培養的目標。這一原則應該從對學生的教學評價中進行體現。在評價結果中應強調綜合素質能力(包括學生的溝通能力、合作解決問題能力、邏輯能力等)。減小理論知識分數的意義。使學生產生清晰的自我能力認識和對學習的興趣,模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距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以及學習積極性。
二、發展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途徑
(一)教學情境生活化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學習自主性的發揮。避免傳統教學觀念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利用一切教學資源調動學生對于知識的探索欲望和求真精神。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內容與生動的生活情境建立連接,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生活情境是學生認知能力比較容易進行理解的認知層面,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知識的距離,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數學知識,生活情境也是學生展開想象思維的基點,通過數學知識的生活情境化表現,使學生更容易進入數學的思維方式中。進而實現了數學知識與學生思維層面的有效對接,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打下基礎。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其核心特征就是數學知識以生動的生活化形象存在學生的思維中。教學情境生活化使數學知識在學生思維層面進行積極的活動,在使學生掌握了基本數學知識的同時,鍛煉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數學思考能力,這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教學目的。
首先,將數字多媒體技術融入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將教學內容進行生動的影音與圖像效果進行呈現,使學生通過感官體驗形式對數學知識進行淺層的感性認知。這一階段的作用主要是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與思維投入。接下來需要教師對影音視頻或圖像進行邏輯性引導,通過一定的講解,引導學生思維進入數學知識模式,進而實現數學知識在學生腦海中的理性認知,使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了有效掌握。教師需要對教學視頻的制作以及圖片的選擇在課前進行有計劃的設計。
其次,將學生融入數學課堂。在小學數學教學教育活動進行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同時存在于課堂當中,但是如果學生沒有將學習注意力投入到教師的授課中,那么嚴格意義上講學生就不存在在課堂教學活動之內。將學生融入數學教學課堂,是有效的集中學生學習專注力的方法。具體實施為:將教學活動本身主動轉變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師將教學內容編制成為教學課堂中可以實踐進行的活動,邀請學生參與到活動當中,進而以調動學生身體參與為著手點,逐漸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
(二)學習過程生活化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教育本質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相互作用產生教學效果的過程。其中,學習過程生活化就是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生活化,在此可以理解為實踐教學活動。由于小學生群體的生活范圍較小,所以面對小學生的實踐活動設計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場景。將教學內容“劇情化”能夠鍛煉學生應用能力,學生在提升了參與感的同時對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進行了實踐性運用,鍛煉了學生理論知識實際應用能力,同時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多項優秀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的鍛煉:在交流互動中學生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在合作完成活動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團隊協作能力,最重要的是在解決情景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培養了數學邏輯性思維的形成。學習過程生活化的方式和途徑,需要建立在對學生實際情況的了解之上。一些教學實踐活動由于與學生實際生活情境相差太遠,超越學生的認知范圍,那么教學效果會適得其反。通過日常的觀察與溝通了解學生家庭基本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生活情境設計,進而實現鍛煉學生善于用數學思維對現實生活思考的思維習慣。數學思維在小學生群體中的融入,對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以及學生面對實際生活問題,都能夠更具邏輯性的對問題進行分析與解決。
(三)作業形式生活化
作業形式生活化是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構成。作業的布置,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起到了鞏固學生所學課堂知識并發揮一定教育效果的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中,作業形式應具有實踐性和易操作的特點。作業形式實踐性是指,學生通過在家庭生活情境下進行關于數學知識的實踐活動行為,進而使數學知識與通過學生主體與學生實際生活建立有機融合,鞏固學生數學知識、鍛煉學生實踐應用能力。作業形式易操作性是指,學生的作業活動不要內容含量過多,重點在于學生的實踐性。避免作業過難、過大而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周錄利. 探究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J]. 才智, 2015, (27): 32-35
[2]初源.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教學途徑和策略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 2016, (25): 39-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