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錦湘
摘要:“生本教育”顛覆了“師本教育”這一傳統模式,開創了教育教學的新天地。事實表明,“生本教育”已經在課堂上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成果。本文通過對《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乙醇》的教學進行觀課議課,評議依托“生本理念”,打造化學“高效課堂”的優勢。
關鍵詞:生本理念;高效課堂;觀課議課
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郭思樂教授給生本教育下的定義是: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為本,以激揚生命為宗旨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教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作用和價值就是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組織學生主動學習[1]。生本教育已經在廣東、香港、澳門等地100多所中小學開展起來,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成為當今中國最有生命力的素質教育模式之一。
近年來,我校正在開展“以導促思,啟迪思維”的生本課堂教學研究。2017年5月25日在增城區第一中學高一(18)班謝老師上了一節課非常精彩的化學生本公開課。縱觀全課,主要有以下幾個優點,讓我深感佩服。
一、前置性作業,突出全面依靠學生
謝老師設計了如下的前置性作業:(1)調查了解生活中的乙醇,暢談對乙醇的認識,并歸納其物理性質;(2)根據分子式C2H6O,預測可能存在的結構,小組設計模型展示;(3)預習實驗3- 2,回顧鈉與水反應的現象,預測乙醇與水反應可能出現的現象,并推測乙醇可能的結構;(4)通過結構預測乙醇的化學性質。
課堂上,有學生大膽展示周末去超市調查各種酒濃度的結果。也有學生表演小魔術,將酒精涂在手上,感覺乙醇的“涼颼颼”,然后利用酒精擦去手中的油性筆污。整個魔術表演,學生的語言生動,表情豐富。其它同學都看得津津有味,一下子就把乙醇的物理性質深刻的掌握了。還有學生課前就已經自主的搭建好乙醇球棍模型。這些前置性作業都由學習自覺的完成了。在課堂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也充分突出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教育理念。生本教育強調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要全面依靠學生,把能交付的任務盡早地交付給學生,讓天生的學習者在課堂中自然地發揮其內部的潛能[2]。
二、新課導入新穎,突出創設情景
該節課,謝老師通過播放《舌尖上的中國》第3集《轉化的靈感》中糯米酒的釀造片段,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酒文化的歷史。該導入與本節課內容密切相關,給學生創設生動愉快的學習情境,極大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3]。”
三、課堂中突出學生、突出合作、突出探究
“以師為本”,師生的本末倒置造成了學生的厭學,學生學習沒有積極性、主動性。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的獲得是學生主動構建的過程,無法通過教師的講解直接傳輸給學生,學生必須主動地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該節課,謝老師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究、體驗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突出知識形成的參與性、探究性和體驗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為了了解乙醇與酒的關系,學生利用周末進行了實地調查并形成調查報告。
2、為了展示乙醇的物理性質,學生精心安排了魔術表演,表演精彩生動。
3、為了學習乙醇的結構,學生自主搭建兩種球棍模型。
4、為了驗證乙醇的結構,學生們還小組合作,自主進行實驗探究。通過分析和討論實驗現象,從而初步得出乙醇的結構,并從中提煉出“官能團”、“烴的衍生物”等重要的概念。
5、為了體驗銀匠們如何將暗淡的銀變得光亮如新,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自主進行實驗探究。然后結合課本,主動到講堂上與大家分享乙醇催化氧化的實驗機理和化學反應方程式。
四、教師收放自如,突出引導
該節“生本課堂”中,謝鳳妮老師充分相信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真正做到大膽放手讓學生“干”。老師對學生管理和引導收放自如。當學生的語言表述不科學時,老師并沒有視而不見,而是及時提醒或糾正。當學生思維有障礙時,老師給予啟發性的提示,擺設“臺階”,讓學生順利的跨越障礙。當學生實驗探究意猶未盡時,老師一句有威嚴的命令,學生便安然下坐。整節課下來,學生就好像老師手中的“風箏”,雖在自由的飛翔,但始終沒有脫離老師手中的“線”,這樣學生才能飛得更高,更遠,更好。
綜上所述,這是一節突顯化學學科特點,將“生本課堂”演繹得出神入化,高效的生本課堂。來我校回訪生本教育開展情況的郭思樂教授聽完課后,高度評價“這是一節找不出缺點的生本課堂”。 但于我看來,這節課還是有些值得我們商討或改進的地方。如:1、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品展示、學生活動等的評價方式還是比較傳統和單一。2、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維還不夠開闊,質疑和發現問題的習慣還沒有養成,能力也沒有培訓出來。
但無可否認,生本教育主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價值觀、倫理觀和行為觀,為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撐和實踐經驗。我們完全可以依托“生本理念”,真真正正地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去學習、去發現、去探究,引導學生主動交流與合作,從而打造“高效課堂”,實現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 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2] 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
[3]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