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家在防治校園欺凌方面的立法經驗,提出我們應借鑒這些國家在法律構建、體系完善等方面的豐富經驗,探索制定專門的防治校園欺凌的法律,落實學校、家庭的主體責任,加大校園欺凌事件的處罰力度等措施,以有效地防治校園欺凌。
【關鍵詞】防治校園欺凌 立法 國際經驗 啟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B-0060-03
近年來,新聞媒體報道了不少有關校園欺凌的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校園欺凌問題,已經成為學校安全問題的重要部分。但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單獨制定防治校園欺凌方面的法律,而美國、日本、英國等在構建校園反欺凌方面立法具有比較豐富的經驗,對于我國有著極大的借鑒作用。
一、美國防治校園欺凌立法的經驗
20 世紀 80、90 年代,美國社會、政府及公眾等對于校園欺凌沒有引起太多的重視,相比于學生吸大麻、少女懷孕等事情,同學之間發生的欺凌事情就顯得無足輕重。但是,1999 年科羅拉多州李特頓的哥倫比亞中學發生了一起嚴重的槍擊事件,造成了 12 名學生和 1 名老師死亡的嚴重后果,實施這次槍擊行為的兩位施暴者都是在上學期間長期遭受欺凌的受害者,為了報復社會才射殺師生。這次槍擊事件的發生讓政府、學校等各方認識到了校園欺凌的嚴重性。雖然美國有關校園欺凌研究的起步晚,但是各州均已頒布了有關防治校園欺凌方面的法案,其成果顯著,校園欺凌的發生率在 2014 年呈現出顯著下降。因此,美國防治校園欺凌立法的經驗值得借鑒。
(一)逐級立法,立法規定明確。美國是聯邦制國家,除了國家層面的立法外,各州均有獨立的立法權,各州可以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和特點進行立法。
1.國家層面的立法,預防保護為主。目前,美國盡管在聯邦層面沒有出臺有關防治校園欺凌方面的法律,但是,聯邦政府歷來重視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在保證校園安全方面,試圖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校園環境。
美國聯邦政府以預防、保護為立法宗旨,通過為地方提供專項資金和技術支持,鼓勵學區、學校采取積極措施解決校園安全問題。早在 1965 年,美國政府頒布的《初等與中等教育法》中就規定了校園禁槍、禁毒等,以保證校園內環境的安全。后來經過多次的授權修訂改名,2001 年改為《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而到了 2015 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重新授權改為《讓每個學生都成功法案》,有關校園安全方面的規定也逐漸地演變為更加注重青少年的品格教育和不良行為的矯正。而在 2010 年 8 月,美國教育部聯合其他部門召開了首屆國家校園欺凌峰會,討論應該采取何種措施預防和解決校園欺凌問題,呼吁盡快出臺防治校園欺凌方面的法律法規。
2.州一級的立法,更為詳細具體。相對于聯邦政府的立法,州層面的立法就顯得更為具體詳細,更具針對性。雖然各州的情況大不相同,但是各州的立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保證學生的安全,對校園欺凌行為做出明確的處罰規定。
1999 年,喬治亞州通過了反校園欺凌的法律,成為全美第一個設立反校園欺凌法律的州,而到目前為止全美的 50個州均已設立了防治校園欺凌方面的法律。其中,尤以新澤西州最為典型,《新澤西州反欺凌法案》被譽為史上最為嚴厲的反校園欺凌法案,該法清晰明確地規定了條款內容,并對相關責任主體的職責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二)多主體預防機制,各方共同參與。各州有關防治校園欺凌方面的法律,對于相關的責任主體都有明確的規定,規定州政府、學校、教師、家長或是其他監護人、社區等都負有預防與應對校園欺凌的責任與義務。例如,州政府負責本州內反校園欺凌立法的牽頭作用,制定出反校園欺凌的法案,落實到各個學區和學校保證每個學區和學校都有防治校園欺凌的法律;學校對于校園欺凌事件,采取“零容忍”的政策,一經發現有欺凌事件的發生必須嚴肅處理相關涉事者;加強對教師有關應對和處理校園欺凌的培訓,發現欺凌行為及時上報,若是發生了欺凌行為,對實施者和受害者都要做心理輔導工作或其他的健康服務;社區同樣也肩負著預防校園欺凌發生的責任,社區工作者或志愿者經常進行家訪工作,向家長普及防治校園欺凌方面的知識,讓家長正視校園欺凌的嚴重性,日常多關心教育子女。
二、日本防治校園欺凌立法的經驗
日本對于校園欺凌的關注起于 20世紀 80 年代左右,但是并未出臺有關防治校園欺凌的專門法律。2011 年,日本大津市某中學的學生因為在校長期遭受各種欺凌行為,包括直接的暴力行為和語言行為,最終他在教師和學校并未采取有效干預措施的情況下,選擇了自殺,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這次事件在日本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大家開始重視防治校園欺凌。校園欺凌對于學生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的嚴重后果,促使了在 2013 年 6 月,日本第 183 次國會審議通過《校園欺凌防止對策推進法》(以下簡稱《推進法》),適用于全國的中小學、高中、中專及特別支援學校。從《推進法》的實施來看,給我們的經驗主要有:
(一)加強數據統計工作,及早發現欺凌事件。日本政府重視校園欺凌方面的統計數據,自 1985 年開始,日本政府每年都會公布上一年的校園欺凌的調查統計分析報告。由于該報告數據的調查、搜集,以及統計工作都會受到第三方的監督和制約,從而能在較大程度上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因此,政府公布的校園欺凌方面的調查統計報告都會成為許多研究機構和學校比較認可的統計數據。而對于常發的校園欺凌行為,則進行單獨的數據統計,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應對校園欺凌。日本在校園欺凌方面的統計數據值得借鑒的經驗主要有:第一,由政府部門負責推進,第三方進行監督,保證數據的權威性;第二,進行全國的統計調查,數量龐大,必須有充足的財政經費的支持,保證數據的來源;第三,對地方上報的數據進行抽查,對于瞞報、虛報等行為,采取嚴厲的措施懲處相關責任人,保證數據的真實性。
(二)構建專門的法律體系,明確對校園欺凌行為的懲罰措施。具體如下:
1.設立專門的防治校園欺凌的法律。日本受 2011 年大津市欺凌事件的影響,以及廣大民眾和學者的呼吁,加速了防治校園欺凌法律方面的立法進程,于2013 年通過了《推進法》,自此日本有了專門預防、處理校園欺凌方面的法律,形成了一套以《推進法》為主體,《少年法》《學校教育法》《兒童福利法》《教育基本法》等法律共同應對校園欺凌和處理校園欺凌問題的法律體系。日本防治校園欺凌立法的工作的優點就在于單獨制定一部專門的防止對策的推進法,而又有其他法律的配合,在應對校園欺凌方面既分工明確又密切配合。
2.對欺凌事件采取“零容忍”的態度和立場。《推進法》中明確規定了對校園欺凌行為的禁止,例如,第三條確立的防治理念,無論是在校內還是在校外都禁止實施欺凌行為,拓寬了欺凌的地域范圍限制。其他法律甚至將一些嚴重的欺凌行為歸為犯罪行為,一旦欺凌行為構成了犯罪就會追究其刑事責任。此外,政府、社會、民眾對校園欺凌發生的普遍性和嚴重性有著深刻的認識,從而一直保持著相對較高的警惕性和反對態勢。正是因為對校園欺凌采取“零容忍”的態度,以及學校、家長對子女的不斷教育,讓學生認識到欺凌行為的危害性,有效地起到了威懾潛在的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這種“零容忍”的做法,有效預防了欺凌行為的發生和對發生事件的處理。
三、英國防治校園欺凌立法的經驗
20 世紀 70 年代,挪威學者丹·奧維斯通過對歐洲多個地區的調查發現,校園欺凌普遍存在。受到這一調查結果的影響,英國在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關注校園欺凌事件。并在《1986 地方政府法案》中規定:應支持學校教職員采取措施阻止任何形式的校園欺凌行為。英國在預防和處理校園欺凌中,將校園暴力和校園欺凌區別開來,校園暴力多會觸及法律,由警察進行,但是校園欺凌具有隱蔽性和非直接性的特點,則由學校通過反校園欺凌政策進行預防和處理。因此,在英國中小學反校園欺凌政策中所取得的經驗就尤為值得我們借鑒。
(一)明確各方責任,加強培訓。具體如下:
1.明確學校、教師、家長的責任。英國的反校園欺凌政策中,明確了學校在構建防治體系中處于核心位置,負有核心責任。同時教師和家長也承擔著部分連帶責任。校園是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重要場所,因此,學校必須制定強有力的反校園欺凌政策,通過嚴厲的政策規定,預防和杜絕欺凌事件的發生。同時,賦予教師在校內和校外都可以對學生進行管教的權利。英國的法律明確規定了家長對于子女的偏差行為負有連帶責任。學校、教師、家長的共同參與,可以積極有效地預防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2.加強對師資和家長的培訓。教師是應對和處理校園欺凌事件的主要責任人,加強教師的反校園欺凌政策專業知識的培訓,及早地發現潛在發生的欺凌事件,對于已經發生的欺凌事件,要運用專業的技能,合理規范地處理事件,避免受害者遭受二次傷害。對家長的培訓,重點是認識到欺凌行為的嚴重性,對子女的偏差行為進行及時的矯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建立法律保障體系,加強監管。具體如下:
1.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英國政府自 1986 年頒布《1986 地方政府法案》以來,不斷地針對防治校園欺凌進行相關的立法工作,隨后通過了《1998學校標準與框架法》《反欺凌行動憲章》《欺凌:中學的有效行動》等多部法律政策文件,并在 2014 年制定的《2014 教育(獨立學校標準)法規》中進一步規定,學校制定的反校園欺凌政策與策略必須合理有效、切實可行,確保校園欺凌現象得以治理。
2.合理利用網絡平臺加強監管?!癟ootoot”是給遭受校園欺凌和網絡欺凌的學生提供的網絡平臺。學生可以在這個網絡平臺上對遭受的欺凌形式,如身體暴力、語言暴力等的圖片、音頻、視頻進行發布,也可以匿名舉報自己發現的欺凌事件。此外,學校對于容易發生校園欺凌的場所,如廁所、操場等地方作為重點的監管區域,一旦發現欺凌事件就要啟動學校的反校園欺凌應對機制。
四、啟示
美日英三國在防治校園欺凌方面所取得的經驗,為我國未來設立專門的反校園欺凌政策法律文件提供了比較有價值的范本,但是我國也不能完全照搬,應該根據自身國情,制定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防治校園欺凌的法律文本。具體而言,未來反校園欺凌的立法工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
(一)制定專門的反校園欺凌的法律。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都是因為出現了嚴重的校園欺凌事件,才引起了政府、社會、民眾的廣泛關注,加速了防治校園欺凌的立法工作。雖然我國對于校園欺凌的研究近幾年才剛剛起步,但是社會關注度很高,而且關系到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不能因為我國沒有出現后果嚴重的校園欺凌事件,相關立法工作就不積極地進行。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防治校園欺凌方面的法律文件,只有在豐富相關的理論基礎上,明確校園欺凌行為的形式,在立法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盡快出臺專門的反校園欺凌方面的法律,才能使得處理校園欺凌事件做到有法可依。
(二)落實各方的主體責任。正確對待校園欺凌,明確學校、家長的責任。首先,學校要提供一個安全的校園環境,可以自編有關反校園欺凌方面的教材,教育學生校園欺凌方面的危害及預防的意義,讓學生養成自覺規避校園欺凌的意識。一旦發生欺凌事件,學校必須在第一時間幫助和保護受害學生,在掌握欺凌事實的基礎上,按照相關的政策規定,嚴肅處理欺凌實施者。其次,引導家長關注校園欺凌,強化家庭在預防和處理校園欺凌方面的責任,從提升家長的素質,強化家庭責任方面加強對孩子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塑造良好的個性,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預防校園欺凌的目的。讓家長認識到對孩子的教育并不單單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家長的責任。最后,家長幫助孩子認識及應對校園欺凌,即使自身遭受欺凌事件,也不要私下“以暴制暴”解決問題,及時地向教師和家長尋求必要的幫助。
(三)加大對校園欺凌的處罰力度。對待校園欺凌事件,采取“零容忍”的態度和立場。借鑒美國的經驗和英國的經驗,按照欺凌后果的嚴重程度,分為不同的等級,對于情節較輕的欺凌事件可以采取教育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矯正自身的偏差行為,但是對于情節嚴重的欺凌行為,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允許司法的介入?,F階段發生的欺凌事件,教育部門和學校都本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處理方式,使欺凌者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認為只是同學之間的打鬧,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危害性。有效地防治校園欺凌,必須加大對欺凌的處罰力度。
(四)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防治校園欺凌的機制。在防治校園欺凌方面,除了制定專門的法律,明確學校和家長的責任,加大懲罰力度外,也需要依靠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引導社會樹立校園欺凌危害性大的意識,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不能簡單地將校園欺凌看作同學之間的小打小鬧,必須正視問題的嚴重性。為此,大眾媒體要積極地發揮輿論導向的作用,幫助民眾積極轉變觀念,正確對待校園欺凌,提高民眾保護未成年人的責任意識。要積極探索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參與合作,建立多主體共同參與的防治校園欺凌的機制。
總之,面對我國防治校園欺凌的有關立法方面的問題,應在借鑒其他國家經驗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反校園欺凌的法律,形成法制與教育并重,學校、家庭、社會多方共同參與的防治校園欺凌的格局。只有學校、家庭、社會在內的各方力量的共同參與、通力協作、標本兼治,才能更好地預防和處理校園欺凌這一世界普遍存在的難題。
【參考文獻】
[1]馬煥靈,楊 婕.美國校園欺凌立法:理念、路徑與內容[J].比較教育研究,2016(11)
[2]任海濤,聞志強.日本中小學校園欺凌治理經驗鏡鑒[J].復旦教育論壇,2016(6)
[3]張寶書.英國中小學反校園欺凌政策探析[J].比較教育研究,2016(11)
[4]周冰馨,唐智彬.防治校園欺凌的國際經驗及其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7(3)
[5]向廣宇,聞志強.日本校園欺凌現狀、防治經驗與啟示——以《校園欺凌防止對策推進法》為主視角[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
[6]林 杰,晁亞群.美國公立學校反校園欺凌政策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
[7]安 琪.校園欺凌問題的困境解構與法律破解——以美國反欺凌立法為借鑒范式[J].中國青年研究,2017(5)
[8]安鈺峰.美國校園欺凌行為的特點評析[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1(8)
[9]許 明.英國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及其解決對策[J].青年研究,2008(1)
[10]杜海清.澳大利亞、歐美國家應對網絡欺凌的策略及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3(4)
[11]陶建國.日本校園欺凌法制研究[J].日本問題研究,2015(2)
[12]卜煥芳,岑建君.美國:層層立法 疏堵兼施[J].人民教育,2016(11)
[13]馬 倩,徐 潔,陶 夏.美國規制校園欺凌的三維體系及其組件[J].教育學術月刊,2016(10)
[14]王楚婧.校園欺凌行為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6
[15]向 敏.中美校園欺凌防治比較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16]郭 潤.初中校園欺凌行為之個案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6
[17]劉雅夢.日本校園欺凌現象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5
[18]丁瑞虎.中小學校園暴力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9
【作者簡介】田發順(1993— ),山東淄博人,廣西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2016級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學術型碩士研究生。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