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人外語水平的普遍提高,語碼轉換現象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日常對話中,也引起了社會大眾越來越多的注意和評判。語碼轉換的不同使用往往出于發言者不同的動機因素。本文通過例舉日常對話來對使用語碼轉換的動機進行分析,并通過問卷調查進一步分析影響使用動機的因素有哪些。
【關鍵詞】語碼轉換 對話 動因
一、國內外語碼轉換研究概述
1.國外的研究概述。國外語碼轉換的研究萌芽于20世紀50年代,源于對雙語現象和雙語教學的關注。文萊奇和豪根的著作意義重大,將語碼轉換作為一種語言現象劃入語言學研究領域,奠定了語言接觸理論的框架。豪根首創“語碼轉換”術語,指雙語者在使用一種語言的過程中引進另一種語言并且交替使用兩種不同語言的情形。同一時期,文萊奇對雙語現象分別從心理語言學,句法學和社會語言學等視角展開多維研究,進一步深入探討了雙語環境下的語碼轉換。60年代語碼轉換較有代表性的任務是哈索摩,他在美國開展了瑞典語和英語的雙語接觸研究,對語碼轉換研究頗有建樹。哈索摩根據音位變化將語碼轉換分為完全轉換與不完全轉換,但卻因難以觸及句法結構和深層的驅動機制,在理論解釋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30年間,語碼轉換研究進入多元化時代,學者們視野更為廣泛。影響較大的語言學家有費什曼,甘柏茲,??煞颍绽兀疗绽说取K麄兎謩e從社會語言學,句法學,語用學等角度研究語碼轉換現象。值得一提的學者是帕普拉克,她首先提出語言接觸理論,其核心就是語碼轉換理論。帕普拉克對語碼轉換定義和類型的劃分,以及相關概念的界定對語言學界影響深遠。這一時期的語碼轉換開始向系統、縱深發展,在社會語言學、語用學、句法學、心理語言學、會話分析等層面都有大量成果涌現,這些理論相互借鑒,互為補充,是跨學科的研究范式。
2.國內的研究概述。國內對語碼轉換的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零星出現,從90年代中期到末期,語碼轉換研究開始發展,21世紀初達到高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國內語碼轉換的研究只有零星的論文出現,相關論文僅20余篇,主要對西方語碼轉換理論引介和評論,該時期的研究范式也更多的局限于社會語言學學科,此現象可能是與翻譯引介工作尚未完全開展有關。90年代中期到末期,語碼轉換的論文總數雖然未見增長,但是在研究范式上有了顯著變化,特點是:社會語言學一枝獨秀,其它學科相繼萌芽,選材變得廣泛,實踐性成果增多,但選取的分析案例不具備普遍性,研究視野欠開闊,各個學科仍各自為陣,跨學科研究不多。進入21世紀,信息化時代使信息交流加速,知識更新更快,因此,這個時期語碼轉換研究呈現新特點:理論引介加快,研究視野寬泛,多學科齊頭并進,這個時期的一大特點是相關論述明顯增多,不少論文都以語碼轉換為研究內容,從多角度揭示語碼轉換的社會動因、心理機制、句法特點、語用功能等。這一時期很多論文都把研究視野放在了校園和課堂領域,對這些現象進行了跨學科研究。雖然論文數量明顯增加,但缺乏創新性,心理語言學領域的理論單薄和疏于實踐,缺乏新意等是不足之處。
二、術語定義
人們在會話過程中為實現交際目的,由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現象是語碼轉換。語碼轉換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語碼轉換指雙語或多語社會中語言的選擇和應用,通過相關社會變量考察語碼轉換宏觀層面上的社會心理,關注語言與權利之間的關系,涉及語言政策、語言規劃和社會規約等方面,具有整體性、穩定性和預期性,是一種典型的宏觀研究。狹義的語碼轉換指一個群體或個人的語言選擇和應用,強調以一個語言交際過程為觀察和研究對象,具有局限性、隨機性和習慣性,是一種微觀的研究,討論轉換的動因、方式、過程、功能等。本文的研究主要限定在狹義的語碼轉換方面。
三、語碼轉換的動因
通過學習認知語言學我們理解到,語言的背后一定是心理的需要,而這種需要我們稱之為動機。因為語碼轉換過程包含了非本族語的應用,所以這個過程必定是發言者有目的的選擇語言的過程,發言者基于自己對語境的分析和對語言所要達到的目的的要求,有選擇的使用了語碼轉換這一對話交際方式。下面,作者就對發生語碼轉換現象的主要幾種動因進行集中例舉分析。
1.表示親和。這種情況多發生在請求別人辦事或者委婉拒絕別人的時候,比如:
A:Honey,能不能陪我去逛個街啊,我想去買個很cute的包包;
B:My God,真的假的,這么熱的天,我可陪不了你,sorry啦Honey.
在這段對話中,A是發出請求的一方,語氣偏向于討好,而B雖是拒絕的一方,可態度也不愿太強硬,所以最后也加入了親昵的話語。
還有一種情況是受到角色的影響,比如下面的對話:
A:Bonjour,Pierre,My name is Echo.
B:Bonjour,Echo,nice to meet you.
這段對話中,展現的是英法兩種語言的語碼轉換,而這個事例也真實的發生在筆者身上。對話背景是筆者擔當口譯員期間,第一次見到外教教員時說的話,由于外教是法國人,雖然用英語授課,但是為了拉近與外教的距離,更快的增強親密感,筆者決定用法語來打招呼。
2.減少尷尬。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日常學習和接觸英語的機會也較多,在對話中漢英轉換常常是下意識習慣性的,但有一種情況卻是個人有意識的進行語碼的轉換,這就是在對話中想委婉的表達自己的意思,避免尷尬。筆者作為英語專業的學生,在日常對話中盡量避免無謂的中英夾雜現象,但在與朋友或者男朋友吵架時,常常會用到語碼轉換的情況。比如下面的例子:
男朋友:我覺得自己做的沒有問題啊
女朋友:You really think so?huh?你到底懂不懂啊?!All I need is your patience and care. 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錯,I think wed better break up.endprint
通過筆者的調查發現,多數人在說出他們覺得有些冷漠無情的話時,都偏向于使用第二種語言,似乎這樣可以減少尷尬感,這或許也是今后可以研究的一個方向。
3.個人炫耀。這個動機似乎是最為常見的,也是越來越引起社會熱議的一個話題。英語本身作為第二語言的存在,帶有一定的神秘性,掌握外語水平的層次不齊也帶動了這一動機的發生,曾經在某衛視的一檔節目中,評委中英文夾雜的點評方式就引起了社會大眾的討論和不滿,下面是該評委說話的一段截?。?/p>
“我覺得從專業買手的角度……比如說桙釘啊,亮片啊,或者是綁帶 bandage還有蕾絲,這些其實是glam rock 然后加上bling的感覺……有一些jacket 比如oversize的...denim的jacket 是可以off duty 的model 就是在runway上面 都可以去shift的,這種mix and match 是非常elegant sexy 的knit 的一個dress,然后比較leather,比較soft的配合,如果有cool girl,有taste的女孩……”
可以看到,整段對話出現了大量的中英文夾雜現象,雖然有些詞是專業術語,但多數的詞都有對應的中文表達,這樣大規模的運用語碼轉換,難免有炫耀之嫌,這也是該畫面一經播出便引發大規模討論的原因。語碼轉換并非不能運用于 對話當中,但若單純只是為了炫耀,則有嘩眾取寵之嫌,應該避免。
4.表示強調。有時在對話中,說話人為了表示強調,往往在漢語后加上表示相同意思的英語,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有一定的英語水平的人的對話中,例如:
1)我剛剛真的太尷尬了,very embarrassing.
2)他這個人真的是好無趣的,so boring.
3)你竟然能說出這種冷血無情的話,unbelievable!
4)這個小貓好可愛的,so cute!
5)你穿這個衣服好襯你的身材的,very sexy!
5.習慣用法。有些英語用法結構短小,句型也較固定,人們特別是學生們已經彼此習慣了這種表達而不覺得別扭,反而省時省力,例如:“Are you ok?” “ Whats wrong?” “How are you” “long time no see” “relax,no problem”等,這種情況的使用不同于在社會上以夾雜英文來突出地位和個性的用法,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適應日常生活需要的交際功能,多出現于大學生的對話交際間。
6.專業用語。有些用法和語碼轉換是習慣性的用法或在漢語中無法找到100%對應的中文,所以采取英文的說法,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外企中,即我們俗稱的白領式英語。例如:
1)Amy,這個case你可以follow 一下嗎?下班前把Schedule 寫好拿給我。
2)Hey,你們這個team的presentation 都準備了嗎?
3)明天晚上之前我看不到你們的計劃書就fire掉你們整個team.
4)這個材料拿給我之前你可以先verify一下嗎,我的schedule很滿的,沒時間一點一點check啦。
還有一些英語詞語本身就已經成為了人們接受的用法,比如:LA, LV, IP, APP等等,這些詞語在對話中常??梢灾苯討枚挥脤ふ覍闹形谋磉_。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除了最后一種動因是跟外界場合有關之外,前面的五種動因都與說話者內心情感有關,正如認知語言學所講,語言是人類思想的一種外化的表現方式,語言跟思想密不可分。
四、影響動因選擇的因素
雖然人們使用語碼轉換的動因這么多,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六點動因的需要,筆者利用五一假期時間,在本地最大的購物中心隨機發放了150份問卷調查,收回來150份問卷,有效率為100%,問卷設計了以下六種導致可能使用語碼轉換現象的動因,調查對象分別以:①從來不會;②很少;③一般;④較經常;⑤經常等五個問題等級回答(1分為最低分,5分為最高分)。采用SPSS18.0進行統計分析,所得動因的選擇情況如下圖表一和表二所示。
表一 動因選擇情況頻率表
得分 表示親和 減少尷尬 個人炫耀 表示強調 習慣用法 專業用語
頻率 百分比 頻率 百分比 頻率 百分比 頻率 百分比 頻率 百分比 頻率 百分比
1.00 15 10 5 3.4 30 20 22 14.7 2 1.4 3 2
2.00 45 30 32 21.4 92 61.4 33 22 11 7.3 6 4
3.00 55 36.5 83 55.3 15 10 67 44.7 27 18 4 2.7
4.00 25 13.5 28 18.7 10 6.6 14 9.3 50 33.4 35 23.3
5.00 10 10 2 1.4 3 2 14 9.3 60 39.9 102 68
合計 150 100.0 150 100.0 150 100.0 150 100.0 150 100.0 150 100.0
表二 動因統計情況
語碼轉換的動因 N 均值
表示親和 150 2.8000
減少尷尬 150 2.9333
個人炫耀 150 2.0933
表示強調 150 2.7666
習慣用法 150 4.0333
專業用語 150 4.5133
我們從表一可以看到,選擇”4分~5分”的區間里,最高的兩個動因是:“專業用語”和“習慣用法”;而在“1分~2分”的區間里,得票率最高的是:“個人炫耀”和“表示強調”。而從表二的均值我們可以看到,“專業術語”得分最高,“習慣用法”次之,兩者都得分超過了4分;其后的“減少尷尬”,“表示親和”和“表示強調”得分差距之間不大,“個人炫耀”排在了最末位。
五、結論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有運用語碼轉換來進行炫耀的這一動機的存在且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但并不占據動因的首位,人們選擇在對話中進行語碼轉換的首要原因還是因為專業用語或者場合的需要,或用一些潛移默化已被我們接受了的習慣用法。隨著中國逐漸與世界接軌,人們二語水平的能力也越來愈高,能熟練運用二語進行對話的人也越來越多,語言無處不在,掌握語言的運用技巧往往可以使我們事半功倍,剖析語言的用法,探索其中更深層次的原因,可以讓語言更好的為我們所用。
參考文獻:
[1]Appel R,Muysken.1987.Language contact and bilingualism[M]. London:Edward Arnold.
[2]Haugen E.1953.The Norwegian language in American[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3]Haugen E I.1956.Bilingualism in the Americas:a bibliography and research guide[M]Alabama: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4]何麗.語碼轉換動態研究[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4.
[5]賈俊平,何曉群,金勇進.統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6]蔣金運.關聯理論與語碼轉換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03(7).
[7]盧岱文.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8]王得杏.語碼轉換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7(2).
[9]趙蓉暉.社會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沈仲璇(1993-),女,漢族,山東淄博人,山東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15級學術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endprint